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在卢浮宫里面,有三件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分别是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这三件宝贝被称为“卢浮宫三宝”。
一,阿弗洛狄忒,《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
自雕像于1820年在希腊米洛斯岛被发现以来,这尊古希腊女神雕像以其高贵优雅的体态及围绕着她的谜团般的身世,令人为之倾倒。她应该是经常以半裸姿态出现的美之女神阿弗洛狄忒,还是米洛斯岛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呢?
一位神秘莫测的女神
这尊雕像被神秘的光环所包围。雕像失踪的部分以及象征物的缺失都为重塑女神的姿态并辨别她的身份带来了重重困难。象征物指传统上与诸神形象相关联的物品,以便能够确认他们的身份。因而,一些研究学者设想这尊女神雕像原本手持弓箭,代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其他研究学者则认为女神原本倚靠在一块柱子上,或是把臂肘支在战神阿瑞斯的肩膀上。然而,许多专家一致认同从雕塑半裸的描绘手法、形体的女性特征以及姿容丰韵,可判断这尊雕像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这也解释了为何雕像享誉世界的名称是《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或《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维纳斯是古罗马人赋予女神阿弗洛狄忒的称谓。雕像中的女神可能手持苹果,隐喻阿弗洛狄忒与另外两位女神相争的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之人”字样的金苹果,也可能持有一顶王冠或一面顾影自赏的镜子。但这尊雕像也可能是米洛岛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
残缺的杰作重见天日
《米洛的维纳斯》雕像是1820年于米洛斯岛(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发现的,这座岛屿位于基克拉迪群岛的西南方。雕像于被发现的次年作为礼物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随后国王将其送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件作品从此便声名远播。
雕像分几个部分制作完成,各部分分别经过雕琢,并由垂直的大理石砌入部分(如胸以上、双腿、左臂及左脚)拼接而成。这种方法在古希腊社会广泛使用,尤其在公元前100年雕像的诞生之地基克拉迪群岛。雕像的双臂一直未能寻回。女神雕像原本戴有金属佩饰,诸如手镯、耳环、束发带等,如今只留下雕像身上用以固定首饰所穿的洞。此外,雕像可能曾覆以彩绘,但这些颜色今天已经消失殆尽。
藏品名称:阿弗洛狄忒,《米洛的维纳斯》
创作年代:公元前二世纪末期
发现地:米洛斯岛,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位于希腊基克拉迪群岛
藏品材质:帕洛斯岛大理石
藏品高度:2.02米
1821年,德.日弗埃尔侯爵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礼物。
二,《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
雕像描绘了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于战船船首,立于萨莫色雷斯岛的众神圣地上。这尊雕像可能是罗德岛的居民为纪念一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取得胜利的海战,敬献给众神的祭品。
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像
萨莫色雷斯岛的万神圣地是为供奉诸神之所,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卡贝若,古希腊人用以祈求神灵保佑在海上遇险的船员,或祈求庇佑战士取得胜利:将昂首挺立于船首的胜利女神尼凯祭献给诸神,是古希腊人向众天神表示敬意的虔诚行为。一些学者认为这尊雕像是罗德岛人为了纪念一次具体的海战胜利而敬献给天神的。事实上,雕像所表现的战船类型,以及船首和雕像底座所采用的灰色大理石产地,都使人推测这件作品可能在罗德岛上雕刻完成。如果这尊雕像与罗德岛的海战胜利有关联,那这场胜利可推定的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极有可能是公元前190年左右。
希腊化时代的杰作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是希腊化时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这尊雕像由双翼和左腿出斜线,轮廓构造呈现倾斜的姿态。雕塑家展示出衣裙褶裥处理的精湛技艺:宽大的长裙时而顺滑地紧贴于肌肤,如真实般自然流动,时而迎风飘扬。女性的裸体在衣衫的覆盖下呼之欲出,如同其它公元前五世纪末的作品一样,采用的《沾湿的衣褶》之雕刻技法令雕像栩栩如生。
伟岸并富有舞台效果的布局构造
1863年,法国考古学者、时任外交官的查尔斯?尚帕佐,在地处希腊爱琴海东北面、分隔希腊与土耳其的萨莫色雷斯小岛上进行考古探掘时,意外发现了这尊非凡的雕塑。胜利女神(在希腊语中称为尼凯Nikè)高展双翼,翘首挺立于战船船首,衣裙迎着猛烈的海风舒展舞动。女神高举右手,传递胜利的捷报。这尊庞大的雕像曾立于在山丘山壁凿出的圣龛中。这座雕像同时也矗立于万神圣地上,这应该是一幕蔚为壮观的景象,远远可见。圣龛中可能还建有一个水池,使得战船似乎在其中航行。这个舞台效果极强的布局场景更有力地体现了雕塑的真实感。雕像的布局设计使人们的视线集中于其左侧四分之三的位置,这也解释了为何她的右侧面更为简洁。
藏品名称:《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
创作年代:约公元前190年
发现地:萨莫色雷斯岛,爱琴海东北部的小岛,希腊小亚细亚地区或罗德岛
藏品材质:希腊战船船身以拉尔多斯村的灰色大理石制成;女神雕像以帕洛斯岛的大理石制
成雕像上部、手臂及双翼分别单独雕刻
藏品规格:3.28米
查尔斯.尚帕佐于1863年和1879年的考古远征中发现
三,《蒙娜丽莎》(Mona Lisa)
列奥纳多.达芬奇很可能是在1503至1506年间在佛罗伦萨完成的这幅作品。本是为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所作的肖像画。乔孔多(Giocondo)这个姓名阴性化是乔孔达(Gioconda),也就是《蒙娜丽莎》在意大利语中的昵称,或在法语中的昵称(Joconde)。《蒙娜丽莎》可能并未送至委托人的手中:列奥纳多?达芬奇似乎将其带到法国。随后这幅画又成为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收藏品,具体经过已不得而知。
丽莎.盖拉尔迪尼,戴尔.乔孔多之妻
《蒙娜丽莎》的神秘面纱始终未曾被世人揭开:人物的身份、画作的委托、绘制的时间,甚至在何种情形下成为了法国王室的藏品,其中细节至今未有明证。对画中人物身份最具可信度的猜测:佛罗伦萨的纺织品商人戴尔.乔孔多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这也是为什么这幅画以《蒙娜丽莎》(蒙娜一词在意大利语中意为女士)之名而享誉全世界的原因。这幅肖像画的创作很可能与发生在戴尔.乔孔多夫妇生活中的两件事有关:1503年购买了一处私宅,或是1499年女儿夭折后,第二个儿子安得列(Andrea)于1502年12月降临人世。蒙娜丽莎秀发上的轻纱有时被解读为哀悼的象征,但实际上这是妇女娴淑操守的常见标志。并没有任何一处衣着细节具有特别的象征和含义,其中包括裙袍的黄色衣袖、褶皱衬衫、精心围在肩头的披巾;与同时期绘画作品中的衣饰相比,这幅画中人物的着装异常朴素。
新颖的表现手法
在《蒙娜丽莎》之前的绘画作品中没有一幅作品将整个人物的半身如此充分地展现于画面中,以纯粹自然的姿势完整地表现了胳膊和双手。看至腰身部位,可以发现蒙娜丽莎坐在一张椅子上,左胳膊搭在扶手上;在她的身后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栏杆,以及分列画面两侧的两根小圆柱的一部分;这些细节说明蒙娜丽莎坐在凉廊(意大利建筑中的一种带檐露台)下。人物呈四分之三角度侧坐、以风景为背景、以建筑部件为框、双手在近景处交叉,这种布局方式在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佛兰德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但《蒙娜丽莎》将这种技艺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境界。这也是为什么这幅传世之作对十六世纪初的意大利肖像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标志性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对“乔孔达”(gioconda)一词中所含幸福之意的注解,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即意为“幸福的”。这也是列奥纳多这幅肖像画的主旨动机。蒙娜丽莎微笑的脸庞从由两部分交叠而成的背景中脱颖而出:在暖色调构成的下面部分可以看到人类生活的痕迹,比如蜿蜒的道路和小桥;上面部分虚构的景物则是一派岩石丛生、沼泽遍地的原始自然景观。所有这些成就了这幅肖像作品所展现的理想之美。
藏品名称:《蒙娜丽莎》
作者姓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亦称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
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郡芬奇,1519年逝世于法国昂布瓦斯)
创作年代:1503年—1506年间
藏品材质:木板油画(杨树木)
藏品规格:高:77厘米;宽:53厘米
弗朗索瓦一世1518年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