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哥小圈(Small Circle) (04/15/2014) (下)
今日路线:
1)小吴哥寺日出(Angkor Wat)
-- 2)通王城(吴哥王城)(大吴哥)(Angkor Thom)
-- 3)巴戎寺(巴扬寺)(Bayon)
-- 4)巴方寺(巴本寺)(Baphuon)
-- 5)皇宫遗址、空中宫殿(Royal Enclosure、Phimeanakas)
-- 6)战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
-- 7)癞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 8)周萨神庙(Chau Say Thevoda)、塔玛侬寺(Thommanom)
-- 9)塔布茏寺(Ta Promh)
-- 10)小吴哥寺(Angkor Wat)
-- 11)巴肯山日落(Bakheng)
10.小吴哥寺(Angkor Wat)(游览2小时)
小吴哥(吴哥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在十二世纪中后期耗时30多年修建的印度教寺庙。小吴哥寺在作为供奉毗湿奴(Vishnu)神的寺院的同时,也是埋葬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的坟墓,这充分体现了神王一体的神王思想,也因此小吴哥寺的正门向西。
小吴哥寺原名叫“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后改为“Angkor Wat”,意为“寺庙都城”。它是高棉吴哥王朝全盛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不朽宗教建筑,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庙宇,有“雕刻出来的王城”之美誉。1992年,吴哥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网上图片)
吴哥寺规模宏大、对称完美、浮雕精湛,建筑主要包括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两层长方形和最上一层正方形有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层层上升,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其中中间那座最高,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Mount Meru),塔与塔之间有走廊相连。寺庙外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Mount Meru)的咸海(Aral Sea)。
小吴哥窟总建筑群占地24公里长,8公里宽,吴哥寺长1500米,宽1300米,其中最高的中央宝塔高达42米,离地面约65米。右图为卫星俯视图。(网上图片)
吴哥寺建筑的含义:
1.首先是要走过长长的参道(总长约600米),它代表着通往须弥山(Mount Meru)道路的漫长。
2.其次是到达须弥台后要逆时针参观回廊中800多米长的浮雕,它代表着信仰和反思,如同进了佛教寺庙需要口念六字真言,手拨动转经筒一样。
3.最后是辛苦的攀爬三级须弥台和最后的高塔,它代表着想要修炼成佛的艰难。
14:30pm,司机把我们放在东门(正门是西门)就离开了,下车后我们看不到早晨走过的参道,立刻就晕菜了,不知身在何处,对着地图研究半天,才明白方位,颇浪费了一些时间。窘啊。。。好在我们提前打印了看点分布图,一路捧着对照实地查找看点,否则会错过很多。
1)外围看点
图中六个绿圈是中心部分以外的看点,可以先看,也可以后看,记着别遗漏,顺路就观看了。
(吴哥寺整体图)
这是清晨走上的通向西塔门的190米长,12米宽的参道,它像座堤坝,切断了吴哥寺西侧的水域,也像座桥梁,连接着人间和“天堂”。此时前方是西塔门,看不到小吴哥的五个主塔,这种空旷的设计让游客的心在慢慢沉淀,放慢脚步,一点一点靠近中心,感受通往须弥山(Mount Meru)的道路的漫长。
吴哥寺的护城河,清澈透明,这段参道的尽头有一棵菩提树,它是释加牟尼悟道时那棵菩提树的种子种下的,树后面就是吴哥寺的最外层围墙,有3座塔门,中间高的就是吴哥寺的西塔门,是走人的,两边的是走大象和马车的,叫象门。
对照手中秘籍,在西塔门里侧找到了这尊露齿微笑的女神,雕刻非常精美,牙齿清晰可爱。右图是照镜子仙女,忘记在哪个位置了。
过了西塔门,前面是一条更长 (350米长、10米宽)的参道,每隔50米便有台阶下到地面,共有6处,参道两侧设有蛇神纳伽(Naga)装饰的栏杆,走到一半时还能看到两边各有一座藏经阁。
这段参道的尽头是一个十字高台,叫王台,上面有四尊狮神辛玛(Singha)在把守,威武庄严。
进入内院,就来到吴哥窟建筑的主体部分,眼前就是三层的须弥台:
a)第一层须弥台:看点是回廊墙壁上800米长的宗教故事浮雕。
b)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是以十字回廊和千佛廊连接。
c)第二层须弥台:比第一层须弥台高7米,周长约430米。看点是仙女阿普萨拉(Apsara)雕像。
d)第三层须弥台:呈正方形,边长75米。这是神庙的最高层,四座小宝塔拱卫中央主塔,通向主塔的台阶被称为“天堂阶梯”,高13米,几乎与地面垂直,攀登时必须手脚并用,信徒以此体会天堂之路的艰辛,表达无限虔诚。
(吴哥寺中心部分看点分布图)
2)第一层须弥台(东西220米,南北190米,高出地面3米)
第一层须弥台的回廊有内、外两圈回廊,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内圈墙壁上的浮雕不受风吹日晒,这是外圈回廊,回廊里没有一点杂声,夕阳折射过来的温暖齐齐地洒在回廊上,温馨静谧。
这是内圈回廊,著名的浮雕长卷就开展在东、南、西、北四面墙壁上,这是吴哥寺最大的看点。
蒋勋老师的视频中讲解了很多幅浮雕画面,亲眼目睹还是激动万分。我们虽然手里捧着秘籍,但时间有限,根本看不全所有的浮雕。
从西门右手开始,按照逆时针顺序,分别是:
a)(西面南侧)--《摩诃婆罗多》俱卢之战(the Battle of Kurukshetra);黑天(Krishna)举起牛增山;猴王波林(Valin)之死
b)(南面西侧) -- 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军队(Suryavarman II in procession)
(南面东侧) -- 阎摩审判(Heaven and Hell Gallery)
c)(东面南侧) -- 搅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
(东面北侧) -- 毗湿奴战胜群魔(Victory of Vishnu over the Asuras)
d)(北面东侧) -- 讫里什那(Krishna)(也叫黑天,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和魔王班纳(Bana)的战斗(the Victory of Krishna over Bana)
(北面西侧) -- 众神(Suras)和阿修罗(Asuras)为争夺长生药的战斗(the Battle of the Gods)
e)(西面北侧) --《罗摩衍那》楞枷之战(the Battle Of Lanka)
这里只说几幅重点画面:
a)(西面--南侧) -- 俱卢之战(Battle of Kurukshetra)
浮雕完整生动地表现了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婆罗多(Bharata)王族的两支后裔俱卢族(Kauravas)和般度族(Pandavas)争夺王位的一次大战场面。这段49米长的浮雕,布局错落有致,场景宏大,不得不令人钦佩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恢宏气魄。
从北向南的是俱卢族(Kauravas)军队,从南向北的是般度族(Pandavas)军队。士兵整齐地从两端行军,长官们坐在马车、象车上,在中间决战地段,两军肉搏,这场手足残杀的战斗持续了18天,画面中可见俱卢族的指挥官在第十日中箭身亡,场面异常惨烈,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最终般度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b)(南面--西侧)苏利耶跋二世的军队(Suryavarman II in procession)
浮雕描绘了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的行军图,他头戴王冠,雍容高贵,在15顶伞盖的荫蔽之下,左手向左指,右手靠着宝座扶手上,赤足盘腿坐在宝座上接受众人跪拜,左右各有两名侍从,手执长扇,为王扇风,据说当时王的身上覆盖了一层金箔,周围残存的朱红色能看出当时的色彩。
c)(东面--南侧)搅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
这幅长达49米的浮雕就是著名的《搅拌乳海》(故事可参考本文第一集),场面壮观浩大,画面中92尊阿修罗(Asura)在左边,88尊头上有尖顶的天神修罗(Sura)在右边。
浮雕正中间的毗湿奴神(Vishnu)化作一只巨大的海龟,将它的龟壳作为曼陀罗山(Mandrake)的支点,掌握着两边的平衡。所有的天神(Sura)和阿修罗(Asura)们抓住充当绳索的五头蛇王婆苏吉(Vasuki) 的身体,合力拉扯,翻腾乳海,掀起的鳄鱼、神龙、九头蛇、神龟和神鱼,其中一些被绞成碎片,梵天、湿婆神、猴神和美丽的女神都出现在场景之中,上空还有许多新诞生的仙女阿普莎拉(Apsara)在表演歌舞以鼓励士气。
神猴哈努曼(Hanuman)也加入在队尾中。
d)(北面--东侧)讫里什那(Krishna)(也叫黑天,即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和魔王班纳(Bana)的战斗(the Victory of Krishna over Bana)
走过未经雕刻的东北角,来到北面东侧,就是66米长的黑天(Krishna)击败魔王班纳(Bana)的情景。八臂黑天骑着神鸟伽鲁达(Garuda)(左图),拥有无数手臂的魔王班纳(Bana)(右图)坐在由一只狮子模样的奇怪动物牵拉着的四轮战车里,双方开始决斗,黑天用法轮一下子就砍掉了魔王的1000条手臂的998条,眼看胜利在望,但是在浮雕的最后5米,黑天却在凯拉萨山(Mount Kailasa)上跪倒在冈仁波齐峰下湿婆神(Shiva)面前,饶恕了魔王班纳(Bana)。
e)(西面--北侧)《罗摩衍那》楞枷之战 (Battle Of Lanka)
这段51米长的浮雕主要描写了《罗摩衍那》中楞枷之战(Battle Of Lanka)的激烈场面。10头20臂的魔王拉瓦那(Ravana)是楞枷国王,坐在一辆由怪兽驾驶的战车上(右图) ,罗摩(Rama)坐在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肩上弯弓射箭(左图)与魔王作战,因为魔王诱骗了罗摩美丽的妻子西塔(Sita)。
罗摩(Rama)的猴国军队与魔王军队一片混战,画面中不拿武器而直接用手和口来攻击的就是猴子军队。在大战中双方将士贴身肉搏的景象刻画得精细传神,最后罗摩的猴国军队打败了魔王拉瓦那(Ravana),救回了妻子西塔(Sita)。
这段是东南角的回廊,花纹状的天花板绚丽夺目,依稀看到往日的辉煌。
这篇文章记载了所有浮雕的图片和介绍,非常详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http://www.mafengwo.cn/i/753180.html
3)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
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以十字回廊和千佛廊连接,参考上面的“吴哥寺中心部分看点分布图”。穿过第一层的回廊,正门直通的被称为“十字回廊”。
十字回廊内,是对称分布的四个圣池,这些圣池即体现了统领国家的人也是支配水的人,也为国王和百官提供祭拜前净身之用。
圣池边的墙壁上都是婷婷玉立的小仙女们,敏感部位都是黑亮亮的;)
千佛廊里曾经供奉着上千尊佛像,现已盗毁严重。佛像们默默无言,用残破的身躯驻守在莲子窗下,任日出日落,光阴流逝。
4)第二层须弥台
先从外面看看第二层,图中左侧是第二层须弥台,右侧是第一层须弥台,第二层比第一层高出 7米多,两个回廊之间有个藏经阁。
回廊内侧没有壁画,看点是墙面上仙女阿普萨拉(Apsara)的画廊,据说整个小吴哥共有1850个跳舞仙女的浮雕,犹如精灵一般遍布在吴哥寺内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尊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婀娜的体形线条、繁复的头顶装饰,尤其是那神秘的微笑,夺人心魄。
在第二回廊内侧东壁是蒋勋老师提到的四尊具有不同精美发型的仙女,真是活灵活现啊。
第二回廊内侧东壁,左图是带有悲伤表情的仙女,右图是未完成的美女雕像。
不仅回廊内侧,回廊外侧墙上也有很多仙女阿普萨拉(Apsara)的雕像。特别是一扇扇的莲子窗给寺庙带来了无限的沧桑感,走在窗下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5)第三层须弥台(东西 60米,南北60米,比第二层高出13米)
从第二层须弥台向顶端眺望,上面的五个玉米头宝塔就是中央殿堂,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最高点,那些有莲子窗的回廊就是第三层须弥台,随着向上的攀登,我们离众神的世界就越来越近,心情也越来越虔诚。
听导游讲,吴哥寺当年被发现时,是被大树和藤蔓覆盖的,印度政府曾使用化学药将植物烧死。起初没有发现对建筑物的损坏,就开始大规模使用,若干年后,不幸的是,当初喷药的地方,产生了严重的腐蚀风化,形成了大片的白色区域,真是悲剧。上图就能看到这些白色斑块。
通向第三层须弥台的四个方向都有台阶,其中西面的台阶平缓一些(50度),其它三面的台阶都非常陡峭(约70度),所以游客只允许从东面新修建的著名的“爱情阶梯”爬上去。
【爱情阶梯】
1973年,一位法国老人因其妻子在攀爬中央塔时不慎跌落去世,为了纪念其妻而赞助修建的“爱情阶梯”的扶手,供游客登顶使用。
由于那天是新年,寺内人山人海,排着长队,人贴人地登上阶梯,爬到顶上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这是从“爱情阶梯”顶端向下看,很陡吧?有恐高症的都不敢看。
透过链子窗,看外面的世界!
网上有一段话描写莲子窗的话很精彩:莲子窗,仿佛是光线的算珠。那一格格一楞楞之间流转计刻的,是日日夜夜的明暗光阴。。。
这就是吴哥寺的核心 – 象征世界中心的须弥山(Mount Meru),是毗湿奴(Vishnu)神在此降临并和王实现合二为一的神圣场所。
我们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睹它的风采,42米高的主塔,高耸入云,周围是四个小宝塔,各塔门与主塔之间有“田”字回廊相连,回廊的房檐由蛇神纳伽(Naga)、神鸟伽鲁达(Garuda)和狮神辛玛(Singha)守卫。
网上图片,我们照的效果太差,不好放上来。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该往回走了,沿着长长的参道往回走,路过莲花池,再看一眼这个我们连续两天清晨蹲守过的地方。
七头蛇神纳伽(Naga),仰着高傲的头,继续守护着世代高棉人。
再回首,博大精深的吴哥寺!
现代仙女阿普萨拉(Apsara)的光影说:再见!小吴哥!
由于巴肯山5:30pm就关门不许进了,我们要赶去看日落,4:30pm从小吴哥出来,结果因为晚上有庆新年的活动,道路全封了,司机只能过来领我们步行到巴肯山,约2公里的路啊,咬牙走吧。
路边等着新年活动的人们,就像纽约时代广场一样。
11.巴肯山日落 (Bakheng)(游览1.5小时)
巴肯山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也是最好的观日落景点。日落的时间一般是在5:30pm左右。
爬巴肯山用了20多分钟,真是累惨了,想想我们今天的负荷真的达到了极限。早晨没吃早饭,中午40度高温,没回酒店,一天步行粗算也有8个多迈,只在午餐时候休息了一下,当然水是没少喝,1刀1个椰子,不记得宰了几个。
山顶等待日落的人们。
在山顶可以俯瞰吴哥窟全景。
夕阳无限好,这天的日落没啥惊艳的。
原本想在山上多坐会,享受享受,18:30pm左右,就有人来哄着下山了,起身拖着疲惫的身子打道回府,圆满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四月盛放吴哥的微笑--柬埔寨暹粒五天(3) (下) (完)
Angkor W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