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光很有主见,无论什么事情经她一分析,几句话就会把事情的中心和原委说得很清清楚楚。有一次,生产队要进行改选,大家一致推荐一个比较有威信的老农民做生产队长,可这个老农民坚持说不行,不管社员如何劝说,他就是不干,并且还摆出了许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条件。散会了,有人说他拿把,有人说他端架子,还有的人说他不识抬举。马上就要春播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村也不可一日无长。我也挺替生产队着急的,并觉得他是挺矫形的,辜负众望。就对晓光说:“大家这么信任他,他就当呗,在这春播的节骨眼也是解村里的燃眉之急啊。”记得晓光说:“他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要不把这些困难和不利的条件提出来,等到他当队长了,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还得像前一个队长那样给拉下来。把这些问题和困难摆在桌面上,让大家做到心里有数,思想有准备,干起来也会顺手,社员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最终还是要选他的,因为目前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果然,再一次选举的时候,大家认同了这位老农民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意了他提出的条件,一致拥护并通过他做生产队长。通过这个事,我对晓光更加刮目相看,在我们刚刚踏上社会,对人事的认识还都是空白的情况下,晓光能这么明白的分析,准确的判断,不得不让人佩服,不得不承认她跟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有她的过人之处,这也是她在集体户拥有凝聚力,号召力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次,我们帮一家社员盖房子,这家的聋哑人可能是精神上有点不正常,在干活的过程中,他的眼睛不停地轮流盯着我们集体户的女生看,而且是盯上谁就直勾勾地看个没完,把我们吓得心惊肉跳的。但人家又没怎么样你,你就不能撂挑子不干,就这样我们只好死死地撑着,在恐怖中干着活,来回运着土坯和盖房子用的东西。我们集体户有五名女生,用社员的话说,个个都挺白净,水灵,处在花样年华的季节,无论被谁死死地盯着看都是一件挺吓人的事,更何况这个哑巴也在我们中间干活,要是跟他打个照面对上眼,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起一身鸡皮疙瘩。这时晓光叮嘱我们,千万别看他,别和他对上眼,你要是不看他,他就没有市场,就是自讨没趣,但是要用眼睛的虚光注意着,以防他有什么不测的举动,咱们大家互相照看着点,提个醒,别让他给吓着。按照晓光的话做,果真凑效,而且心里也仗义了许多,因为有大家彼此照应着。虽然只是聊聊的几句话,却能看出晓光镇定自若,处事不惊的风格。同样都是女生,同样都是高中毕业,同样都是下乡,而晓光却表现了她不一样的城府。
晓光注重亲情友情,晓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下乡的头天晚上,妈妈和姐姐都哭了,舍不得她走,她也是含着眼泪离开了家门。她每每提到她的母亲,都掩饰不住心中对妈妈的依恋和惦记。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意”,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父母的恩情,所以她经常给家里写信。
晓光的信件最多,每次从大队部取信回来,都有她厚厚的一沓,而每次发出信件最多的人也是她,总能看到她利用休息和空闲的时间写信。
她虽是干部子弟,却从不炫耀自己,也不娇气,虽很纤弱,但仍和同学们一起在生产队里干活,在集体户里给同学们做饭,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同学洗衣服,洗被子,缝被子。
最难忘的是这样一件事,临过春节的前些天,大概是农历小年前后,集体户里曾被那个精神有问题的哑巴吓坏了的女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情绪失控,突然冲出集体户的大门,径直向白雪铺盖的田野走去,和她要好的女同学赶紧追了出去,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晓光迅速地带上她的红围巾紧跟了出去,我下意识地抓起我的外衣也跑了出去,只见这个出走的女同学急不择路,不论是高坡下岭,还是沟沟坎坎,就是一个劲儿地照直走。
我们四人三组,一个追一个地往前急速地走着、跑着,喊着,不知走过了多少里地,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一个个累得气喘嘘嘘,简直就要走不动了,突然,那个有病的女生累得一下子瘫软在地上,借此机会,我们才赶上,一把把她“逮”住。再看看我们四个人,每个人的围巾靠嘴的部分,都挂满了白霜,嘴里都大口地呼着白气,实在是走不动了,我们也顺势瘫倒在一起。
我们恢复了平静后,站起来准备往回走的时候,才觉得两条腿沉得简直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开步,而且饿得也没有力气往回赶。
这时我们才看到眼前就是一个小村子,只见家家房上的烟囱青烟缭绕,似乎还传来一阵阵饭菜的飘香。我们不由自主地向村子里走去。晓光领着我们来到了两座分别有四间房子的住户中间,她分析着说,这两座房子,砖瓦房的这个看来是个公社干部之类的人家,砖挂面的这个可能是个大队干部之类的人家,公社干部官大怕不理我们,大队干部也许好说话一点,咱们就去他家碰碰运气吧。说着就往也许是大队干部家的院子门口走去。
就在我们站在院门口犹豫着不知怎么开口的时候,屋门一开,出来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她没问什么就把我们让进屋,只见她家的炕上已经摆好了桌子,显然是正要吃饭的样子。一个老太太干净利索,慈眉善目,手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她看到我们,马上热情地招呼着说:“孩子们,快进来,拖鞋上炕,炕上暖和,吃饭吧,正好刚摆上桌子,儿媳妇呀,快盛饭。”再看桌上有一大碗香喷喷的猪肉炖粉条,还有一小盆白肉血肠炖酸菜,我们的眼睛一下子掉到了菜碗里。
年轻漂亮的小媳妇麻利地给我们盛上了热气腾腾的小米饭,并把筷子摆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被当做了座上宾,虽然那天我们又累又乏,饿得饥肠辘辘,可面对着盛情款待,丰盛的菜肴,我们哽咽在喉,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的感激之情,只有晓光客气礼貌的和主人交谈着,回答着她们的问话。
老太太家的炕在南面,炕上面报纸糊的墙上贴着崭新的年画,北面柜上的香炉里点着香,香烟袅袅,发出最原始的香烟味。年轻漂亮的小媳妇,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白里透红的胖小子,缭绕升腾的香烟,喜庆吉祥的年画,喷香纯正的东北年饭,还有那种无功受禄,无因被请的雪中送炭的场景真让人有观世音菩萨下凡的感觉,简直像是在仙境。四十年了,再也没吃过这么香的猪肉炖粉条,再也没吃过这么正宗的白肉血肠炖酸菜,再也没吃过这么纯正的宣腾腾的小米捞饭。
借此机会,我要诚心的感谢那户厚道的农家,因我们的仓促,我们的不谙世故,顾不上也想不起记下这家人的姓名,但她们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的一家集中了我们东北农民的善良、厚道、热情、好客的特点和美德,也记录了当地老农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的呵护和友情。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忍不住掉下感激和激动的泪水,衷心地祝愿他们现在过得比那时更好,祝福他们好人有好报。现在想想,怎么就走到了这户人家?怎么还没等不好意思张嘴说明来意就被人家邀请?这一切既像是上天的眷顾,也像是像花仙子一样的晓光领路,更像是因为晓光的友谊之手,晓光的聪明,晓光的率真才使我们才进入了这样一个仙境,才有了以上的故事,成就了一个东北农村的寒冷冬天的童话。后来晓光还领着我们带着粮票和礼品去这家进行答谢。
再后来,那个出走的女同学病调回了城;再再后来,晓光也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