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直接的求职困难,还有其它困难。比方,开车的困难。那个年代,中国没有私人汽车,要相当级别的领导才能坐小汽车。而在美国,可以说是人人开车,没有车很难生活。除非你在纽约唐人街打工,可以不要车,地铁,公共汽车比较发达。其它地方没有车几乎寸步难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就算你不怕苦,不怕化时间,也不行,马路上几乎没有自行车或步行的人,都是风驰电掣的汽车,自行车或步行很不安全。事后来看,学车,开车,不是大问题,但在开始,是个问题。因为这些困难一起来,相互作用。没有车,造成找工作困难,因为没法去面谈。但没有工作又没有钱买车,养车。
学开车也经历了不少曲折。首先要有车。开始他也没有想买车,因为没有钱。后来有一位台湾留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了,一辆旧车不要了,100美元卖给许枫,等于送给他。因为即使报废的汽车,送到废车收购处,也能得75美元。这么便宜,就买下来了。当然要考了驾照才能开。考驾照分两步,笔试和路试。笔试很快通过了。路试先要学会驾驶才能考,这就麻烦了。美国人都是经过驾驶学校培训。驾校学习要40_50美元一小时。中国人舍不得化这个钱,留学生都是相互教。但留学生要上学,业余要打工支持生活。驾驶也不是一两个小时能学会的,老麻烦人家不方便,而且要等人家有空,进展太慢。许枫看到自己住的公寓有墨西哥人,他们在打工,不上学,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教。化一点钱,比驾驶学校便宜。有一个墨西哥青年答应教他。附近公司门前有空地,星期天公司不营业,空地上没有人,正好教练。他驾驶,那位墨西哥青年指挥。不料刚开始不久,由于语言沟通失误,许枫在倒车时,没有及时停止,后轮滑出这块空地边界,悬空了,车动不了了。那位墨西哥青年一看出事了,赶紧逃走了。许枫只好联系修车店把车拖走了。第二天,修车店来电话,说排气管坏了,修理费要300美元。许枫想,这辆车,买来才100美元,修理费倒要300美元,还值得修吗?想不要,又怕修车店告他。问周围的人,都没有这种经验和知识:如果把车扔给修车店,人家是否会告他?因为一般人的车,没有只值100美元的。没办法,只好让修。以后,还只好请留学生帮助教练。因为不熟练,不敢在繁华大马路上开。有一次,在一个居民区练车,绕着这个居民区来来回回。结果警察来了,大概有人报警了。美国人少。许多居民区周日白天见不到人和车,很清静。许枫的车实在老旧。如果只是经过,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老在这个居民区来回转,难免引起人怀疑,是否图谋不轨,因为美国人没有这样学车的。有时候,没有人陪练,就自己一个人偷偷开出去练。提心吊胆,怕警察发现。因为按规定,没有驾照练车,必须要有已有驾照的人坐在边上。他不好意思老麻烦别人,就只好冒险单独行动了。路考也经历许多曲折,考了许多次。因为考的人很多,要很早去排队,等开门。头一次去考,轮到他,考官一看他的车,让他回去,不让考。他不明白为什么,等了好几个小时,一分钟就打发了。考官只说了一句,车牌有问题,就叫下一个人,不理他了。他想自己有车牌呀。问别人,才知道,车牌要有两块,车的前后各有一块。他只是前面有,后面没有。后来到车后舱一看,果然还有一块车牌。只是因为螺丝没有了,无法挂了。那位台湾留学生卖车给他时,忘记交代了。平时开车,只要没有其他违规行为,警察不来计较,或者没有注意。现在要考驾照,考官就不肯马虎了。
还有英语。许枫的英语在同时代人中算很好的了,所以改革开放以后被选择首批出国进修。但毕竟他的年代,主流是俄语,英语环境是很差的。在国外进修期间,主要是在大学学专业知识,参与社会活动很有限,也不存在求职,找房,开车等问题。现在要真正在美国耽下来,求生存,面临许多问题。英语虽然有基础,但也存在困难。口语能力不够,尤其是听力。当面谈话还好一点,可以用动作表情协助表达。但美国许多事情靠电话,增加了沟通困难。英语不流利,等于是半聋,半哑,再加上无车,等于半瘸。相当于一个残疾人,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最困难的还是找工作本身。为了生存,只好先去打工。有人介绍他到一家中国人开的电脑商店工作。当时安装PC机很流行。个人,或者零售商,买些电脑零部件,安装以后出售。许枫去的这家是一个电脑零部件批发店,顾客是个人或零售商。顾客付款后,按订单取货。他的任务就是发货。当时还没有驾照,租了一个公寓,就在工作地点附近,走路可以往返。因为不知道能做多久,也不敢买家具。不用说床,连一个凳子都没有。没有家具不仅是生活不方便,更意味着不稳定。房子是空空的,心里也是空空的,感觉没着没落,对今后前景茫然无知。后来有人帮他检了两个放牛奶的塑料筐,叠起来,当凳子。厨房外侧有个柜台,当桌子。这样,总算可以坐下吃饭了。
不久,许枫的妻子也来到美国了。她去一家来自台湾的中国人家庭看孩子。那位台湾太太与先生一起开一家早点餐厅,供应甜面包圈。那位太太看到许枫愁苦的样子,很同情。就对他说,许先生,你不必过分忧虑。实在不行,到我们店里来帮忙卖甜面包圈吧。许枫非常感激她的好心。但也感到悲哀,还感到有点滑稽。难道我要去卖甜面包圈吗?但美国是很现实的。那位台湾太太原来是记者。到美国以后,中文记者当然无用武之地。于是卖起了甜面包圈。
一个偶然机会,遇到了一位首都大学校友,很同情他。这位校友认得一个台湾老板,刚好要办一个软件公司。就把许枫介绍给这个台湾老板,当然把首都大学在大陆的地位吹嘘了一番。这样,没有经过通常面试,就进了这家小公司。工资与电脑商店发货员一样。他已经很高兴了,毕竟是电脑工作了。工作了两年以后,这个公司形势不好了,老板把他解雇了。时间正好在圣诞节前夕,他感到美国的冷酷。这两年本来就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现在他又面临困境。虽然有了一点美国工作经验,但求职这一套仍然不会,因为这个公司不是以通常方式进去的。不过,这两年多工作,对他还是宝贵的。一是经济上有了基础,不像刚来美国时,两手空空。现在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维持一些时间生活。二是毕竟有了美国经验。不管这个公司多么小,毕竟是在美国,不可能远离当前水平。不像他的中国经验,不管当时多么成功,不符合美国现实。而且,以后的几次得到工作,都与这个公司的经验有关。不然,他也许永远打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