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昨天助阵重庆图书馆公益讲座第1000期,“敬天积善”开头。
王蒙昨日在重庆图书馆演讲,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
昨日下午,重庆图书馆公益讲座第1000期迎来一位文化界大咖: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的主题讲座中,他除了用32字概括中华文化外,年过八旬的他还对“人艰不拆”等网络潮语了如指掌。更有趣的是,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专访时,王蒙还笑称,“看我的书也比看春晚思想收获多一点”。
32字
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特点
做了多年文化学者的王蒙自己也承认,究竟什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这很难说清。昨天的讲座一开场,王蒙坦言自己讲这个多少也有点“不自量力”。
王蒙首先提到的,是泛道德论。他说,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儒家、道家都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这个‘善’好好发展,会成为好的道德,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很多地方说法不一样的地方。”王蒙举例说,像欧美国家重视竞争,主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提倡冒险精神,但“中国诸子百家却都主张控制竞争,倡导谦虚谨慎”。
王蒙说,自己用32个字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那就是:“敬天积善,古道热肠,尊老宗贤,崇文尚礼,忠厚仁义,太平和谐,勤俭重农,乐生进取。”
32年
考察一个干部起码时限
尽管已年过八旬,但王蒙仍可谓是精神矍铄。在解释“德行是权力的基础”时,他表示,现在选才也倡导要德才兼备,德行优先,“虽说这些观念实践起来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光有德也不一定能成一个好的领导者。但这话(选才要德行优先)另有作用,那就是对领导人进行道德、文化监督。”
王蒙举例说,像《万历十五年》中就提到,别看皇帝是天子,但有时也是寸步难行的,大家对皇帝道德要求非常多。“万历皇帝在宫里走路姿势不好,底下大臣就跪倒一片,说走路能这样吗?”
西方政治学的核心观念在于多元制衡,而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政治道德上提倡中庸的中国是不是就不存在制衡、平衡了呢?对此,王蒙说:“也有,但不是同时的三四五股势力的制约,而是时间纵轴上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王蒙看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时间轴上的制衡,还有一个体现就是“我一直说,考察一个干部起码要看32年,‘河东’时不错,突然‘河西’(指大局势变)了,(他是不是)趁风作乱,出卖朋友,不忠不义,这些等到‘河西’时我能再看一段。所以说,任命干部真得54岁以后(22岁大学毕业,再看32年)”。
观点>
不能要求春晚提高思想
看我的书收获会多一点
作为原文化部部长,当重庆晨报记者向王蒙提及当下文艺界热议话题央视春晚时,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再度妙语连珠。
王蒙说,刚好今年春晚播出时自己精力很足,“(今年春晚)是我看得最长的一次,虽然没有完全看完,也看到12点以后了。我也留意到各种议论挺多的,我赞成一个说法:春晚更带普及性,像一个大联欢。”
“我们认为很精彩的东西,单纯卖票可能大家会失望。但我们觉得舞台上很好的东西,拿上春晚反倒不受欢迎。”王蒙说,春晚其实就是快餐,要照顾大多数,电视媒体本来就是比较群众化的。“我给很多电视台做过讲座,他们经常教育我,听你讲座的都是初中生文化,春晚也得做出初中生能看懂的效果。”王蒙表示,反正自己看春晚时就是自觉地把自己降成了初中生水平,“我不求春晚能提高我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声乐、器乐等方面有太高的艺术享受。看看语言节目,和大伙一起笑了比什么都强。”
王蒙建议,如果对春晚不太满意,还有很多别的电视节目选择。“戏曲频道那天有戏曲春晚,音乐台好像播的也是音乐,电影台也在播外国电影。实在不喜欢,你可以不看嘛。真要看,就把自己先放下,蹲得矮点,和大家一块笑就可以了。”王蒙笑称,大家别和春晚较劲,“较劲的话,你可以看别的,还可以看书。看我的书也比看春晚思想收获多一点。”
对话> 阅读能力下降,白痴化时代正来临
重庆晨报: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用手机和电脑阅读,你怎么看?
王蒙:手机电脑等方式的好处在于获取信息便捷、舒适、海量、迅速,但也产生一个危险,它会用浏览代替攻读(就是非常认真地读),碎片化思绪代替系统的知识理论,用相对肤浅、平面的积累代替分析思考、鉴别、判断、想象和创造。科技带来方便舒适的同时,会使人的主体能力下降。所以,我觉得阅读浏览化、舒适化、便捷化必然带来阅读能力下降,很可能白痴化时代正在来临。
重庆晨报:尘封了四十年的小说《这边风景》去年出版了,你如何自评?
王蒙:这本书更多是描写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生活,能给读者提供很多新信息。其中写生活、文化、时代的部分,虽然时过境迁,可能有些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它用现实主义写法,对人、边疆、边疆风光、日常生活的描写是不可替代的。
重庆晨报:你多次来重庆,接下来会不会考虑把重庆元素融入写作中?
王蒙:我写的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讨论古典文化的东西。重庆高低的自然环境,近年迅猛的发展,重庆的人、重庆的餐饮、每天晚上广场上的唱歌、跳舞等等给我留下了种种印象,不过用什么形式融入作品我还真没想好。
重庆晨报:你的《青春万岁》早已脍炙人口,那你觉得当下人的青春是什么样的?
王蒙:我说过一句“谁的青春都不是吃素的”,被很多人引用。每代人的青年时代都有热情、激动、幻想,会有很多对现实不满意的东西,也会有自己的火气和感动。像王朔的《动物凶猛》拍成了影视作品,虽然它和我写的青春不同,但它也是一种青春万岁。(郭敬明的)《小时代》,也许它写的深度,或者说对生活更深层的挖掘,让人有不满足的地方,但也是青春。
我觉得现在的青年人,经验比过去更多样。不像我写的时候,就是把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建立和年轻人的经历结合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很顺利,也许非常不顺,显然的是社会分化比过去更大了,不同地域、身份、背景(的人),他们青春也是不同的。(记者裘晋奕)
呵呵,那俺就白痴吧。
不过俺也不是听信,觉得王先生这篇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许就像美国人、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最愚蠢的一代》里谈到网络和手机时说: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看似点危言耸听,但说得确实有道理。
再次谢谢!
祝你周末愉快!
谢谢评论。
人与人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一个能成为“家”的人,相信一定也有他/她的过人之处。但从语气来说,他说的白痴和你说的可能不是一个范畴的,他说的“白痴”更像一种警世之言,而你说的“白痴”是一种不认同或者有几分骂人的味道。
祝你有个愉快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