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8 (34)
2022 (56)
最近跟读博文“在美国” 。
故事人物“我“,从在燕京院长大的中国大学副教授,最终成为美国佣人,不管雇主是有钱人,还是家境一般的人,对于”我“都是个严重失落。因此造成”我“骄傲自己的过去,鄙视他人的现在的心态。那些经历艰辛,有过harsh 经历的人通常利益第一,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人表现出无情无义等等也是有缘由的。”我“已经60岁,不管她多么努力,做体力工作已经不是最好时期,无法和中年妇女相比。这一点上,非常令人同情。故事中描述了“我”抵制每一个雇主,或者直接顶撞,或者以做工投机取巧,怠工,挑拨离间雇主家的成员的关系获得利益等等方式表示不满。“我”比的不是说的工作做得更好,而是,除她以外,所有人都是轻易拿钱,不做工。
通常人们认为,想要高报酬就要把工作做好,所以很难理解她的做法。某个网友评论说“我”站在舞场等待合适男人入场时说就像百乐门舞女.....,这位网友对此既表现了鄙视,又不可思议。“我”那时的角色就是在等待猎物的到来,那是某些人的生活方式。那时的“我”与“燕京人”无关,与北航副教授无关,“我”就是一个以陪舞为媒介,寻求一个生有所依的晚年生活。如果,从一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人的角度思考,则不难理解。
“我”内心深处无法接受的是,从一个有着无限的优越感的燕京人堕入为佣人的事实。她“我”不得已做佣人,但是选择去富人家也是有意无意地在强化她“我”以往的燕园骄傲。“我”选择了富人家做佣人,却又选择了鄙视富人雇主,特别是女主人,这里很可能有一种“我”才应该是燕园内的女主人,怎么会是你的潜意识。从描述看,在美国的“我”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特征,“我”没有利用这些机会去进行思考,取代的却是社会底层人物的某些特点。让人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一个原本老实做工,诚实做人的洋车夫,最终被生活塑造成为一个十足的流氓无产者。你会批评祥子吗?社会,生活改变人是真理。纵然,“我”有许多性格和认识上的缺憾,比如,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善学习,不擅长交流,不了解美国文化等等,但是,她“我”的社会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美国的“我”不是原来那个引为为傲的“燕京人”。
我仍旧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故事,无论如何,“我”的经历依旧充满了十足的戏剧化。如果是真实的故事,那么,结论是,原来生活竟然可以如此的戏剧化。如果是杜撰的,那么,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发展描写的好,故事冲突编造的巧妙。总之,感谢博主辛苦耕耘,无私奉献!
报复小猫,将其从三楼扔下;
用同一个刷子清洁所有的器皿表示对雇主的不满;
。。。。
只因为诚实地描述这些非道德行径,只因为80岁高龄,就值得赞美?
道德呢??? 人性呢??? 你愿意有这样一个保姆照顾你的孩子?你愿意有这样一个人看管你的家?
诚实可贵!! 但是它不是评判行为正确y与否的标准!!
难道罪犯承认罪恶,就从罪犯成为英雄了吗?
我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或者任何其他人的身上。
很打动我的是,她90年初来美国,可以想象语言和国内所学知识在这边的无用,生活需要重新开始。而她的文字之间看起来很坦然,认为这就是生活。没有认为这是苦难,委屈。
非常不理解竟然有人用“佣人” ,“舞女”这样的词。这究竟是经过过什么创伤的人呢?希望她/他能了解什么是“家政服务者”,以及“跳舞”是个人生活的调节。难道,你口中的“佣人”,就不需要生活调节?就是无休止的干活?
北航副教授选择做保姆没错啊,那是她的选择,她有选择的权利。人们也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这根本不是讨论的内容。难道有谁在讨论她的选择的正确与否吗?
我再说一次,我只是说她的行为受怎样的心理活动驱使而已。人生角色的转换时的心理活动,和矛盾。
我之所以提到很多学位的事情,是因为你似乎对佩妮故事的真实性,不是很确定。
所以我就提到,很多高学历的人,也在做靠体力的工作。佩妮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
另外,你的标题《从在燕京院长大的中国大学副教授,成为美国佣人》可能容易让人‘去争论作为北航副教授的“我”选择在美国做保姆工'哦。
某些人在这里争论作为北航副教授的“我”选择在美国做保姆工,这就太文不对题了。”我“有权利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任何选择。选择“真结婚”或者“假结婚”在美国留下来是”我“”周围大多数人的选择“,放弃申请政治避难的选择是因为”不能拿到Social Security“ 。 这是“我”的选择,只要移民局,社安办公室批准,与他人无关。如果从价值观,人生观角度讨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价值观没有一定之规,而且与本文无关。
到富人家做保姆是“我”摆脱贫困的一个手段,也是可能找到解决身份问题的途径。用“我”的话说是“享受富人生活”,是“体验美国”,是“进行社会调研”。我们且不从学术角度讲“我”并不懂如何进行社会调研。
有位网友说到“我”去富人家做保姆的经历目的是身份钱财一次搞定。这就不难理解“我”费尽心机挑拨主人夫妻关系,母子关系,拆散情人等等行为了。“我”很明确地讲去舞场是为了钓金龟,她的原话是寻找”结婚对象“,去餐馆喝汤是为了“偶遇”有钱人。其实,“我”不是第一位用这种做法走自己的人生轨迹的人,只是“我”把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用第一人称呈现给大家。再加上“我”的出身,就使得故事更加戏剧化。如果,成功了,就被好事者包装成一段爱情佳话,现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广为流传,赢得人们的赞赏,羡慕。失败了,就是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话资料,被鄙视。
作为保姆,“我”的许多做法不仅缺少职业精神,也难为理解。比如,每天在上班时间睡觉到被叫起,为了报复,把主人的猫从三楼扔下,也是为了报复主人,用同一个刷子洗刷所有的器皿,在未询问主人,就拆除圣诞节装饰,对孩子说妈妈坏话,直接顶撞主人的要求,写信和面谈挑拨夫妻或情人关系等等。这些都不是人们眼中那些出身良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行为。但是这些都不在本文讨论之内。本文只是稍微地解刨“我”的内心活动。
“我”是一个无所不骄傲的人。生长在燕园是骄傲,在餐馆为食客伴奏钢琴,偶然得到专业钢琴家的指导,却表示了鄙视,也是因为骄傲,会跳舞,有大学本科教育,有风度等等,得到女主人的妒忌,也是源于骄傲。“我”在做主人还是佣人两个对立,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挣扎。她的心理也是时常矛盾的,她的行为有时也很不一致。人们常说,时势造就人,时势只是个机会,造出什么样的人最终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不然,同一个时势之下,所有人都一样了。
这个故事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是成功的标志之一。故事中的“我”处处传达出,通过“真结婚”,“假结婚” 得到身份留在美国,并得到配偶的Social Security 的生活目的的信息。从这点讲,“我”是个成功者。她达到了目的。当你深究,这是个成功者的故事,还是失败者的故事? 见仁见智。
歌德说过,被奴役最深的人,是那些误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人。
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个人选择,怎么能找到平衡点,也是要个人拿捏。
有个华人来我家修热水器,是博士改行成为水管工的。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贝克汉姆的大儿子,还要去当厨师呢。
那时候中外经济差距太大,餐馆打工挣的比国内教授多好几倍。
佩妮回国了,就得退休了。
所以我理解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