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孔子在文革中蒙冤的一句话
老几
孔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文革中批判孔子时, 这句被当做孔子愚民思想的一个证据。典型的如范文澜冯友兰的说法: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他们不可使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认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近代不少人都持这种看法。
孔夫子教书育人,并没有开贵族学校,而是“有教无类”,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学生不分贵贱。比如“贱人”出身的学生冉伯牛患恶疾,孔子在他病危时,从窗外握住他的手,哭着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牛以德行著称故。)有这样育贤的愚民老师吗?!
近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人们慢慢学会理性的思考,很多人都体会到愚民的解释逻辑不通,开始从各个角度正面阐述。比如断句读之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此来从正面来解。如此等等,大都是先有看法,强搬硬解。
其实这句话非常明白,以钱穆先生所解最正(附后),只是尚不够简洁明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成英文就是You may get people to follow you, but can’t make them understood。用老子的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庸》里面就直接引用了这句话。一个叫个猫,一个叫个咪,如此而已!
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孔夫子讲“仁”,而《论语》一开始先要说习“礼”的问题。“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11次,几乎每次解释都不同。可见孔子的这个“仁”不可尽知,此乃易经变易之理。类似于老子的“道可道非恒道”,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显现。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异同来。同样都是认定“百姓日用而不知”,二者做法完全不同。老子无为,道法自然,让你自己去悟。孔子有为,诲人不倦,但又是“不可使知之”,只好以西周的“礼”“乐”的方式“民可使由之”。这就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里的礼乐既是一套形式,又是一整套政治文化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逻辑思想的一致性,满足孔子说的“一以贯之”。不仅如此,只有用上面这个钥匙,才能够窥探孔子思想的秘诀。
现今世界到处是孔子学院,老几怀疑他们到底有几人能懂得上面这一点?
无断真假,何来对错?只知结构,不知解构。古今多少儒,迷失朦胧间!
相关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附:
郑玄:“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何晏《集解》:“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朱熹《集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
宦懋庸解为:“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这样,就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与此章义相发。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即论教化,诗与礼乐,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欤!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楚简《尊德义》简21、22说:“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其注释裘锡圭按:“道,由也。《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