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32章白话一点意思是说:道恒常是无,寂寂无名而质朴。道虽小看不见,天下却没有谁能够驾驭道。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的百姓将自然会归顺。道以天地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而且其降与止的均衡都是自自然然,不需要谁发号使令。(治理天下是一样的道理),开始制定一些名分,有了名分,(就有了职责范围),就要有所节制。知道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以道管理天下,就像百川归江海一样,自然而然。
“道,常无,名朴。”这个和孔德之容意思一样,讲道是自然而然。明白这个道理,这句话也可以说成“道,常有,名朴。”看不到这个就是“为学”,不是“为道”。为道是要通过字面去体会老子的内在思想逻辑的一致性。
“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一会儿说“我道大”,一会儿又说道小,咬文嚼字的话是自相矛盾,其实讲的是道的不同方面。大者,无所不容;小者,无孔不入。用《易经》的话来说“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简单一句话:道无所不在。32章讲“道小”,也就是微妙,妙用。大不为大,小不为小。“大小多少”,简单的四个字,包涵无穷意味。如果说“有无相生”是道的结果,“大小多少”就是道实施的过程。大的要变小,小的可长大。“柔弱胜刚强”,怎么胜?“大小多少”是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能大不为大,能小才能大。所以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和37章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化”是一样的轱辘话,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特性。老子说,天地就是个大风箱,因此你看他说的道,其实就是风箱里那个不断重复的轱辘。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要解释这句,先需要回到老子的宇宙生成观上面。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语法结构和当时古人的思想,道为无极,生一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为阳天阴地,万物依天地而生,靠的是天地阴阳二气的“冲和”,也就是运动。用老子说的风箱比喻,“冲和” 就是风箱里那个不断重复的轱辘所摇出来的风, 今天说来,就是飞机发动机的螺旋桨。为什么强调这个运动?不是吃饱了撑的,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运动是对立双方互为其根的,正如阴阳鱼圆图所示的那样。互生互存,相互转化,才能得甘露,利民生。 懂得这个“冲和”的道理(先天八卦里称之为“激荡”),才有可能可以做到“民莫之令而自均”。古人云:不患寡,患不均。若“民自均”,吾有何患?故以道治国者,是固本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分析老子这里的思想,首先治世是要“有名”,有名才有职责,才有制约。这个“名”,就是79章里说的“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说的就是“契” 就是“有名”。
“有名”,“既有”,就不能没有,就要履行职责,就要形成制度。遇事就要“执契”,不因人而异,“不责于人”。所以老子的“道”,在国家来说,就是“有名”,就是制度。按照自然法则建立的制度,一视同仁,“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自然而然,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无为无不为”。
这里很重要的是“名朴”,“名”要“小”。名小,具体,才能实施,才能制约;大而无当,空而无实,是“道之华”,有名无实,不叫“有名”。
按主观理想去搞什么主义普世,结果必然是“有名无实”,有利则行,无利则推。有钱自己贪,有事别人干。患莫大于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