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老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大而化之”,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事物;因此多用比喻和暗喻,来隐含其广泛代表之意。汉字是个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图案,英文里说“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用来说明古汉语高度简练而又清楚明白的特点最恰当不过。老子感慨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说我的话足够明白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没有人愿意去挖掘隐含之意而遵照执行。
由于这些特点,《道德经》随着文字的演变,单从字面上已经不能直接领会老子之意。好在有前人不断的续解,特别是《道德经》一以贯之,逻辑高度一致,只要用心体会,学懂老子的核心思想还是不难的,至少不应该会比学习诗词歌赋更难。但要译文完整表达原意,几无可能,因为里面的隐喻很难完全展现,就像评论一幅画,无论如何解说,也不能代表原作。当然,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没有根据乱说。老子强说道,老几强说老,姑且说之,姑且听之。以前说过的,“老几说出来的,就一定是错的”,引道而已。
言归正传。《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里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和解大的怨恨,必然会留有余怨;以德报怨,这哪里可以算作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持契约为凭据,而不以德怨指责于人。依据契约即为有德,背离契约即为无德。天道对人没有偏爱,常得助的是善人。”
如前所言,《道德经》里面的比喻和暗喻随处都是。比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孔德之容”,“聖人被褐而懷玉”等等。这里左契,司契,司彻都是此类,具体意思任由文人墨客去研究,不提。老子这里实际强调的是规则契约协议,不是道德。那些以道德来解的都是胡扯。何以见得?老子说的:“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里面,也有提到“抱怨以德”。全句是“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大小多少”是前提,意思是把“小的加大,大的减小,多的减少,少的增多”,是个公平的概念。也就是说“抱怨以德”在这两句话里面,都是一个意思。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懂得孔子和老子思想一致的方面。
老子的“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和孔子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有区别吗?两者都反对“以德报怨”,主张的都是“报怨以直”。孔子的“直”是伦理道德,是德;老子的“直”是“天道”,是自然规律,是“上德”是“不德”,不是“德”。
关于老庄与孔孟的关系,“三语掾”那个”将无同” 最有代表性。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亦作“ 将毋同 ”)说的就是老子与孔子思想既同又不同的情况。今人只知其不同,不知其同,所以多说几句。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是说以“契”为据,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对君主管理国家而言,重要的是依据契约规矩法律制度,而不是靠个人的好恶。“司契”即为“有德”,抓不住这个重点,以个人好恶去“司彻”即为“无德”。
合乎天道的契约规矩本身没有偏向,善人自然会遵守契约;恶人则不然,总想获利而背约。因此这些规矩实际上总是有利于善人。所以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里也可以再顺便比较一下孔子和老子。两人都主张“司契”,孔子的“契”是“周礼”,是周朝官家定下的上下有序的礼;老子的“契”是“天道”,是君主与人,人与人在“天道无亲” 的自然状态下的协议。二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救世;方法不同,孔子治表,老子治根,其高下一目了然。所以今天讲要抑儒扬道,就是这个道理。
道可持,“德”不可持。道法自然,为客观规律,为真;孔子的“德”为对错,为价值判断。休谟指出的西方哲学在社会应用方面的死穴“实然无法生应然”,在老子这里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老子的道是自然规律即实然,也同时是应然,二者一体。
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够超越古今中外,无可匹敌,实然即应然是它的一个根本点。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以前谈论过的《道德经》的超越逻辑因果的思想观念,罗素悖论和休谟因果这些现代思想的紧箍咒,对老子一点约束都没有。
有人以为孔老皆空谈,岂不知他们被歪曲的思想已经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如果把被歪曲的纠正过来,结果会怎么样?恐怕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复兴。而民族文化复兴的关键,就是先要打倒“道德”,把道德请下神坛,把它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这个观点受到过很多置疑,那么请反过来看,在西方文明社会里面,有没有谁整天把道德放在嘴边?除了政客没有别人。
所以你可以说老几是个坏蛋,不可以说老几是个道德君子,这对老几来说比骂人还厉害。:-)
有人还是不信,哪你再看看实际生活中,互相指责的双方,凭借的是不是“道德”?我们大陆出来的人,哪一个不是“道德砖家”?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下,最后社会的道德是个什么样的结果?见人有难不敢救!
所以说学老子要“证着说”,要用科学实证,不能想当然。
你引用第一个博客链接,就算属实,那你如何解释老子的前后矛盾——63章肯定而79章否定‘报怨以德’?
你引用的第二个链接,原文有‘报怨以德’译文却有没有。我见过不少版本,‘报怨以德’均只出现一次在63章。
就79章而言,否定‘报怨以德’,你觉得上下文讲得通吗?你认为‘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是肯定还是否定‘报怨以德’?
http://blog.csdn.net/baobaojc/article/details/1628676
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2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17。 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是啊,你怎么把六十三章的“报怨以德”加进79章呢?你解读道德经看不看上下文?
“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是有为,是入世”
——你意思是老子在撒谎?无为就是有为?
你是在梦游还是老年痴呆啦?
第七十九章 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2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17。 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futureclub/user_blog_diary.php?did=161396#sthash.GimSgjIk.dpuf
另外,我已经把你上次的观点批判过了,自己找去吧.
你如果知道有无相生的道理,就不会以为"无为"是出世什么也不做了.
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是有为,是入世,先生!
我说老子孔子的道德观一致,并不是提示你篡改道德经,“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报怨以德”是你老几加进去的吧?
“二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救世”?事实是孔子入世救民老子出世不救民。明白‘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什么意思?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并不是对善人有利,而是与善人同在因为善人懂道用道。
你读道德经还是迷失在细节中,没有跳出来想通一个问了你不下三遍的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