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不亡者寿”
- 此文专为慈母周年祭日而写
老几于2013年10月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为人之道,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却不容易做到。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字面更白话点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者聪明,能够了解自己者明智。战胜别人者表明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者才强大。知足者富有,自强不息者有志向。不失其根本所在者长久,身死而精神不消失者长寿。
这里的前两句是一种正负,高下的阴阳对比,每一句由前面的阴来岑托后面的阳。这是老子“相对论”在行文结构上的典型体现。
“知人者智”,这里的“智”“知”同意,是“智慧出,有大伪”的智,构词上是“日头上的知”,即通过表象进行的认识,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上的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聪明”。
“自知者明”,这里的“明” 构词上是日月,合一阴一阳之道,是通过内在审视的知,是知晓自己明暗,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知,是真正的知。也就是说,能够明了自己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知道别人容易,了解自己难。这里老子强调的是向内求,它既是自我认知,又是认知自我,认知我心,也就是“为道日损”所要实现的结果。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的“一”是“道一”,是“道”这个“一”,是“一以贯之”的“道”(有个宗教就盗用了这个原理称作“一贯道”)。人只有向内求,才能使心敞开与“天地”同大而合一,入道。
这里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内向的,是由内合外这样来包容的。所以华夏文化能够容纳各种文化,包容好的也包容坏的,大家抱在一体,自古如此。儒释道能够在王阳明的心学里完全糅合到一起,是有古老基础的。西方人不是这样的,是较少包容。所以西方的辩证法在西化的共产文化下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而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互存互生的统一。这是一点题外话。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不理解,说文化人怎么能如此不文明怎么怎么样。是不明白文化人学的是外在的东西,都是“为学日益”的产物,如果此人从来不懂得不经过“为道日损”的过程,是不可能转化为智慧的。经常看到有越学越傻之人,有知识越多越卑鄙的现象,这就是原因。
明白了以上道理,以一贯之,后面就简单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是有力,遇到更有力的对手就不行了。而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毛病,就没有对手,才算是真正的强。这里老子强调的是向内求,同样也是“为道日损”所要实现的结果。注意,自胜者强,这是老子相对中的绝对。无欲,无为,都得要“自胜”,人一生要面对自己不断蠢蠢欲动的妄念,不“自胜”是不可能入道的。
“知足者富”。贫富是相对的,一个贪得无厌从不知足的人,当然是不会感觉富的。所以老子认为能够知足少欲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强行者有志”,意思是说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这里老子一反常态,夸奖“强行”者“有志”,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只要你在“道”上,所作所为符合道的法则,“强行”不是不可以的!这里是再一次对老子消极避世之说的反驳。
那么问题是怎么样看待“强行者”是不是“有志”,是不是合“道”?老子教过我们:“道法自然”,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自然法则。举个例子,比如说天旱苗干,“强行”浇水育苗就是合道。因为道生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生苗需要水,而“老天爷”顾不过来,人就可以“强行”浇水,就是“有志”合道,反之,偷懒不动则是“无志”,不值得效仿。同样道理,见强盗害人而予以制止也是有志。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老子说到这里比愤青还厉害,连威胁的话都用上啦。可见老子也是个疾恶如仇的家伙:-)可谓圣人不怒则已,一怒惊天。老子不怒,是因为境界太高,等闲无可值得怒之事。以为圣贤皆不怒,以为老子皆隐行不做为,是不懂传统文化“变易”之理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味阴柔没有阳刚,哪里还谈得上是《道德经》?所以“无为”也是相对的,是要以“弱者道之用”为实践原则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是说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亡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这个比较容易理解。道为根本,是一个人的精神,肉身只不过是个工具,臭皮囊而已。肉身早晚是要亡的,唯有精神才能长存。这段话,老子虽然多半是对哪些追求长生不老的君主说的,同时也符合中国古代慎终追远的意思。人类是从远祖而来的,也是人类的根本,中国人讲孝道,不忘祖宗,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符合道的原则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华夏民族是唯一能够延承几千年而不灭的原因吧!
[后记:侃侃兄据佛家:“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之说,认为“‘死而不亡者寿’还可理解为:当人的欲念除尽(死),且不是消极避世(不亡),这时候才是‘寿’,才长久长远。寿者久也。此处做‘长久’解。”是一种新颖的说法,同样符合老子的思想,而别有洞天。(本系列开写以来,受到华博和茶轩高手道友们的众多鼓励和指点,使笔者获益非浅。众多鼓励支持的”老迷“们就不用说了,以批评为主的诸兄之高见,和专剥T恤衫的董中网友的挑刺,给本人枯燥的笔风增加了不少人气。顺便在此一并致谢。)]
阿弥陀佛,这才是追求哲学境界人的虚怀若谷!
谢谢鼓励,谢谢肯定。译老越译与传统的说法越远,实在有些忐忑不安:-)
更谢谢在侃侃说法上对出世说的进一步解释。史语也说过,现在大于道。看来在高境界出世入世也无分别。
“不失其所者久”里的所,是有所指的。也就是所有宗教说的永恒。用哲学的话来表达就是,瞬间即永恒,不知瞬间怎知永恒。瞬间即当下,深入当下,才能不失其所。深入当下,就要打得念头死。念头都脱离了当下。而深入当下,更需要定力与觉察力。
“道法自然”的入世解就如你所说,但其出世解是针对内心的。用另外的话形容就是,“由心而发,随缘起用”。令狐冲的“无招胜有招”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它,无为而无不为。即由心自然,心中一切具足。并不需要“理念的自我”作为行为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