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去青岛开会。有过海外生活经验的人,对于青岛,多少有点亲近感。城市格局没有棋盘一样条块分明,特别是沿着海滨那一带,曲折之间常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我很多年前去过青岛,记忆还停留在老舍故居、鲁迅公园这几处地方,然后就是电视剧《黑洞》了,故地重游总是别有一番欣喜,自己仗着记忆,碰到与会的海外华人,一推荐海鲜,就是云霄中路的排挡。
即使有点熟,回国也免不了有点外宾心态。会议招待的很好,住在香格里拉酒店。我问服务生,这个酒店怎么样?他说,我觉得这是青岛最好的。于是不顾疲劳,我跑到酒吧里点了一杯金汤力(Gin&Tonic)。这是我测验一个酒吧酒水的窍门,类似于我在北京用尖椒土豆丝来测试所谓的家常菜水准,另外还可以用酒水价格估计一下这个酒店和酒吧的物价。测验结果很满意,至于物价,我没有仔细看,反正递出去一张百元的,回来时候也是常不多薄的。
香格里拉酒店的服务水准不错,和服务员见面都是笑眯眯的,酒店大堂里茶座,咖啡和茶都是很地道,顺便让人体会到在伦敦的物价感。我一直处在时差和国内长途旅行的双重折磨中,浓缩咖啡都无效的时候,我打算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
走出酒店门口,一条高速路横亘在眼前,向右走约五六百米,可以接入相对市井的区域,所谓市井的区域,就是街面上有铺子,楼高低于十层的感觉。然而,我穿着西服,在初秋温度下,放弃了这个念头,很快就折回了酒店。与在国内很多大城市一样,个人的渺小,是无处不在的,特别是肉身与建筑的高度、马路的宽度相比。
上一次,在北京,我拎着一个行李箱,对着有点远的过街天桥,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个哭,并非仅仅是流泪,而是有点怀念那个不再回来的北京,你在那里可以想象自己的一个位置,而不是像现在,你感觉自己在体积上被高楼所毫无客气地抹盖掉,在移动上被汽车所迅速地抛弃,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成为房间里活动的装饰,或者一辆车上的部件。
很多城市越来越成了以车为本的空间。在青岛,这样的自我否定的感觉,稍微弱一些,因为有绿化的关系。最后一天,要提前离开青岛,我临时打算让前台帮我叫一辆出租车,又考虑到时间比较紧,最后我决定还是自己采取传统的招手停的方式。
在酒店门口好不容易拦住了一辆车,就向火车站出发了。师傅人很热情,车也开得快,有时候是有点太快。到了车站之后,师傅把车很规矩地停在了停车场,这让我很受用,我多给了点小费,表示感谢。高铁站台,全国似乎都秉承了故宫或者天坛的风格,富于现代风格的钢铁结构,再次提醒我的渺小。
坐在通往北京的高铁上,我又有一种回到了香格里拉的感觉,中间这一段显得有点梦幻。然而我知道,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中间这段才是现实,即使有一天我也回来的话。除了香格里拉和高铁车厢,我们那些花在路上的时间和感受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到达一个层次?我觉得这大概是中国将来需要花钱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