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新闻一看标题,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中国成了一个大火炉,多地破高温纪录” “40℃已是寻常事 上海传要50℃”,“烈日烤焦杭州 龙井茶树被活活热死”,“留学生:这里太热了,我想回非洲”,“网友哀叹: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天哪,这是要逆天么???
我的老家在长三角地区,周围的城市几乎个个“火炉”榜上有名。出国这么多年了,我对家乡的炎热记忆犹新,从来不敢在暑期回去。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每年梅雨季节结束之后,就迎来七,八月间难熬的高温桑拿天。印象中最热的时候,气象台报出的日气温总是28℃-39℃。人们z不能完全相信这种预报,因为那只是阴凉地儿百叶箱里的温度,地表温度要高很多,白天常常看到柏油马路被晒化了,夜里更闷,丝毫感觉不到凉意。人一旦走出空调房间,就像走入蒸笼,瞬间大汗淋漓,还觉得汗不能出透。在空调还不普及的年代,办公室里有空调,可以被认作高级白领,享受各种羡慕嫉妒恨。
以前有一种传闻,说政府压着不许把气温报到40℃以上,否则按规定就得停工停产了。不知道传闻是真是假,反正当时,单位一样得上班,学校里照常得期末考试。记得大学时代,学生宿舍的筒子楼里不透风,热得没法呆,深夜也不时有人跑到淋浴间去,打开凉水龙头冲个痛快。有几晚实在太热了,我和几个同学索性爬到了宿舍的楼顶上,在温热的天台上铺开凉席。天当被,地当床,头顶繁星闪烁,身边微风徐来,那叫一个惬意!直到红日又喷薄而出,发现不远处男生宿舍楼顶也有许多人影晃动,这才慌忙卷起铺盖,冲回楼下的蒸笼里。那样的夜晚,成为我大学时代最难忘的记忆片断之一。当年一起睡楼板的姐妹们,你们都还好么?
从网上借来一张照片(这些是男生),帮助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现在的大学要人性化一些。图为华中师大将有空调的体育馆对学生开放。
说到酷暑,高温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高企的空气湿度,让人感觉闷热难受。长江流域水汽蒸发量大,夏天的空气湿度动辄达到70%以上。气象学家把温度和湿度的综合作用考虑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酷热/闷热指数”,如美国的Heat Index 或者加拿大的Humidex,并对不同指数水平下可能对人健康造成的影响提出警告。下面的图表中,依照环境测量温度和相对空气湿度,可以得出在该种条件下人体所感受的等效“体感温度”。一旦这个等效温度进入黄色乃至红色区域,人体会感觉不适,而中风,心脏病发作等风险也大大增加。
美国的Heat Index Chart(°F)
加拿大的Humidex Chart(℃)
这种酷热/闷热指数在世界各地都有采用,具体参数稍有不同,但是在中国好像还没有普遍应用。据报道,国家气象中心已建立了一个“炎热指数”,提出炎热的参考指标为85,似乎与所谓体感温度不是一回事,目前也没有见到官方发布。那么让我暂且借用加拿大的Humidex (摄氏度)指标,看看中国的江南现在到底有多热-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在江南一带,盛夏的体感温度竟真能达到50多摄氏度!不禁为家乡的亲戚朋友又捏一把汗,愿他们都平安!(注:国内其他地方的气象预告(含空气湿度)可在此查看:http://www.haotq.com/)
天气为什么这么热?老百姓会骂城市建设造成的“水泥森林”和绿化破坏,气象学家可以用“副高”,“环流”之类的名词来解释天气形势,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自然会联想到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不管怎样,汽车还是要跑,空调还是得开,人们在懵懂,意识和惯性间,一年年一季季,走过一个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