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之间

放松心情,让思想飞翔!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同胞异路,乱世英魂

(2013-07-31 08:21:44) 下一个

电视上正在播放纪念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的新闻。公公端坐在那里,紧盯着荧屏,面色凝重。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他的话极少,但是我知道他心里一定正波澜起伏。那些久远的战争,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书本中的政治和镜头里的历史,而在老人们的心中,却可能是手足失散,痛无可诉的纪念。

公公出身于浙江青山绿水间一个传统的耕读人家,兄弟四人,公公是最小的一个,哥哥们都比他年长不少。大哥身为长子,很早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一直留在乡里务农,顶门立户;二哥,三哥年纪相差不大,都有机会多读了几年书,在风气开化的浙江受到各种进步思潮的影响。抗战开始后,二哥投笔从戎,加入了国军,参加了闻名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三哥则是乡里有名的秀才,先是给一个大财主做帐房先生,曾说服财主把看家护院的枪支都捐给了抗日武装,后来自己也加入了新四军。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此离别家乡,再也没有回来。我先生曾问过公公,他们有没有留下过什么照片之类,他只是摇头。只有两张朦胧的,年轻的面庞,沉淀在公公的记忆里。

公公的二哥从军后,曾经给家里写过信,他那时归属国军第九战区第二十七集团军第十军,任职某迫击炮连中尉副连长。抗战结束后,家里收到了他的阵亡通知书,才知道他随部参加了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已在战斗中为国壮烈捐躯。关于衡阳保卫战,我以前几乎毫无了解,直到听说了夫家的这段家史,才认真搜寻,阅读了不少有关文章和回忆录(以下内容摘编自网络)--

衡阳保卫战史称衡阳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和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最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从1944.6.23-8.7,衡阳保卫战历时48天,国军伤亡1万余人,日军死亡2万余人、6万余人受伤,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

1944年,日军为了逆转它在太平洋战场上急遽失利的厄运,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一号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先攻占平汉铁路之南段,进而打通湘桂及粤汉铁路两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防止美国B29重型远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空袭。短短数月,河南、湖北、长沙即相继沦陷。衡阳是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公路,如果衡阳也很快失守,那么日军必然会速下桂林,以破竹之势,桂林等西南重镇将岌岌可危,并危及中缅战局。1.7万名衡阳守军在军长方先觉将军的率领下,浴血奋战48天,以巨大的牺牲,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军“3天拿下衡阳城、7天打通西南大陆交通线的计划,为我军在更大范围内赢得有利战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衡阳定为抗战纪念城。蒋介石曾亲颁训词道:抗战八年,战死疆场之英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为衡阳守军。在当地民众的协助下,国民政府将曾经被草草掩埋在各处的一万多具烈士遗骸收集在一起,修建了阵亡将士公墓。几经劫难,修缮后的衡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今天仍矗立在衡阳岳屏公园。

从浙江到衡阳,烈士埋骨之处,与故乡千里迢迢。几年前回国探亲时,我先生专程去了一次衡阳,拜谒岳屏山麓的衡阳抗战纪念碑和纪念堂。没有祭文,没有仪式,唯有打开的一瓶酒,洒在苍松翠柏之下,以此祭奠长眠于此的伯父和他的战友们。

雪百年耻辱 复万里河山 秦汉无此雄 宋明无此壮

集三楚文章 吊九原将士 风雨为之泣 草木为之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公的三哥参加新四军后,也很久没有音讯。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给家里来信,表示一切安好。全国解放前后,还有回乡的人说见到了他,不过一直没盼到人回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经有军方的人通过民政部门来了解,说有一位军人牺牲在朝鲜战场,籍贯和名字都对得上。但是当时管事的乡党听说那位军人是个司务长,就摇头说不可能,说三哥那是个秀才啊,在队伍上这么多年,肯定得当上大干部了。家里的人听着有理,心里也希望不是。可从此就再也没有了下文,没有烈士通知,也再没有任何来自本人的任何音讯。我听公公谈起过,公公深信他的三哥确实牺牲在朝鲜战场了。

为此,我特地查找了解放军军史,了解到当年的新四军浙东纵队于19471月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一纵三师,作为陈毅,粟裕麾下的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49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060师,195011月参加抗美援朝,参加了第二次、第五次战役及金城反击战。195210月回国时,两万人的部队只剩三千多人。

也许,这些简短的文字能够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战火年代,一个年轻人短暂军旅生涯的轮廓和魂归之处。

四兄弟中一生最波澜不惊的是守在乡里的大哥。踏着朝露而出,披着晚霞而归,黄酒鸡黍,稻米桑麻,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近二十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极快,大伯的儿女们办工厂做贸易,风生水起,安享和平年代的安宁与富足。

再想想异乡埋忠骨的两位伯伯,不由感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间,是何等紧密地相连。不管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政治和战争,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英魂永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