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的时候,芮成钢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因为主持多个英语对外广播节目,担任重要的财经节目主持人,并对数百名国际商业界、经济学界和政界的领袖人物进行过专访而闻名中国,成为中国成功人士的代表。2014年,芮成钢遭警方逮捕之后,中外媒体发表大量的文章,对芮成钢事件做了各种分析。人们普遍接受一种观点,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芮成钢》一文所言;“芮成钢走上邪路是因为心太大、心太急,急于发财,急于升官。”显然,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人们分析过他产生这种不健康心态的各种原因,但偏偏没有提及这个年轻人这些种不健康心态的根源,很可能源自他的父母对他的养育。
很久以前,中国的《知音》杂志上刊登过一篇关于芮成钢的报告。那个时候,芮成钢已经成名,正是“高朋满座,光鲜亮丽,光芒四射”的时候。这篇报道写的是芮成钢小时候,他的父母如何培养他成才。怎么才能给小小的芮成钢注入一颗发奋上进的心呢?文中说,他的父母经常在家里背诵古诗,夫妻二人你一句,我一句,亲热互动,把这个小孩子丢在一边,不理不睬。只有当小芮成钢能够回应爸妈的诗句时,他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并告诉他,你懂的远远不够,你必须再接再厉。
你能体会到小孩子在这种场景中的感受吗?他会感到多么无助?父母在尽情表现着他们的才华,而我,被冷落到一边,为什么?因为我没有这个才华。父母对他的期望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当他没有能力回应父母这个期望时,或者无法满足舞台母亲的愿望,父母展示出他们对孩子的不屑、不满、冷落。他们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没本事你就被人瞧不起。
而这个孩子,在他这个年龄,既无助又需要依靠父母的爱,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他必须致力于这个被理想化的假我,试图透过这个形象---有本事让人敬重的形象,来重新获得他的父母在他这个年龄应该给他的,而他却失去的---爱、尊重、回应。这些元素是他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用来去发现、探索、接受、发展和爱自己的元素。可是他却学到了:如果我想得到父母的爱,我必须具备像他们那样的才华,甚至超越他们的才华,我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关爱。他就是这样在否认自己中,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们不能够只看到像芮成钢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对权与名的极度渴慕”,会有“时髦却空洞的言谈、强迫症式的名人列举”,以及“对现实权力与成功的巨大迷恋。”我们需要理解他在这些行为之下的情感经历。
过去,人们认为,不健康的心态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比如遗传、社会等因素。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关系环境。用著名心理学家Urie Bronfenbrenner 的话说:“孩子为了正常的发育,需要与一个或者更多成人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关系;他们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有人必须对那个孩子特别喜爱。这是第一条,最后一条,永远都是。”
科学发现告诉我们,这个关系环境的基础,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需要同情、理解、尊重、回应。父母既要爱孩子可爱的一面,也要接受孩子不可爱的一面,爱这个小生命的奇妙、美丽,也爱他依赖、软弱、无助、甚至存在残缺的一面。不是你必须展示出你的才华,我才会理睬你、抱你、爱你。当芮成钢的父母自娱自乐,对龟缩在一旁的幼儿置之不理的时候,他们的态度给儿子发送了清晰的信息:你必须做一个我们期望你做的人!一个没有本事的你,会令我们失望。做一个我们期望你做的人,我们才会爱你。
结果,对于父母来说,你将不再是你,而是父母需要的你。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态度,是对孩子心理和情感发展的伤害。用这种理想化和侮辱孩子的办法,也许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但是却摧残了孩子的性格发育。
而今迈步从头越。那个受到情感和心理发展受到伤害的孩子,从此埋葬了他的真实的我,形成对自己一种强迫的承诺:我一定要成名、成家!作为对幼小年龄受到伤害的补偿,他用勤苦的奋斗,用不断地成就,高调展示给世界:那(个假的)就是我。心理学家称这种性格为“自恋性格”。
这一类父母----把个人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他们未能完成的心愿、理想,转变他们对生活的失望、弥补他们生活中的缺憾的父母,心理学家称他们是“舞台父母”。
当然,芮成钢的父母哪能不爱他们的儿子?他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现在的科学发现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形成对孩子的忽视。而在家庭中长期被忽视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成长受到的损害,对性格形成的扭曲,比有些挨打受骂的虐待还要严重。
芮成钢为什么“心太大、心太急,急于发财,急于升官”?以至于“走上邪路”?要说“芮成钢究竟哪里做得不对,”还真应先问问他养育了他的父母,看看他们“以爱为名”的养育,如何形成了那“耀眼的光芒遮蔽了每一个黑点”的来源?看看社会和文化“以爱为名”的教育如何对虐待儿童推波助澜?看看科学的发现如何培养一个情感、心理、道德、身体都健康的孩子。这样才是避免后来的“芮成钢们”的悲剧重蹈覆辙。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视,《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他的父母缺乏爱的能力,也许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得到过爱,也从未治愈和反省,也不会给予爱。
你说的那个无条件的爱正是基督的爱、佛陀的慈悲、孔子的仁爱的特征。
而整个社会在这个方面都有这个芮成钢父母的心理误区,不过芮成钢的父母可能是太典型了。
如果一般地说,人是有Being, Doing, Having三方面,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角度看,君子的心理秩序是Being->Doing->Having. 而小人是反之,先用Having来衡量自己,(比如有些继承家产的浪荡子弟,当然没有家产的人里也当然更多用“所拥有的东西-Having”,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进一步的,就用自己能做的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能干的就看不起不懂得人),而不知道在能力之外,还有一个人作为人本身(Being)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