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音乐随笔(14):笑侃我的音乐梦

(2014-05-17 17:18:48) 下一个
                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  民间谚语

                 唱歌原来是逼出来的-----纽约堂叔

                                       
                            纽约堂叔


我这一年来恢复歌唱的同时,也结交了一些热爱音乐的朋友。最近有朋友和我聊天是提到,都说他的嗓子条件不错,也都跟老师学习唱歌很久了,但是水平提不上来,基本上是"原地踏步", 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问他每天都用几个小时练习声乐。他说主要是在周末找时间唱几个小时。我就告诉他,唱歌和歌唱不是一回事,两者有本质区别。据我所知,音乐院校的学生主要是靠自学,老师给你布置的作业就是歌唱练习,每天得关在房间里长时间练习,到毕业时就学会了几十首歌。一些流连在舞台上的职业歌手,如果没有演出任务,也是每天都要练唱练声的。所以,他的问题是,根本没有进入歌唱的状态。

40多年前年轻的堂叔,喜欢声乐,有幸跟大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学习歌唱和声乐(见我的博文《一个人的历史》3)。老师要求我每天唱4个小时,我当然无法做到,但2个小时是有了。但两个小时以外,也会抓紧零星时间琢磨声乐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设法做到“曲不离口” ,因此这一年多的时间还是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差不多学会了20首歌。况且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录音机,连老母鸡也没有。

记得老师给我的作业中有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我很怕唱这个歌。因为这个歌比较长,音量要求大,气息和换气的要求都比较严格。都知道唱歌要靠气息,有力才有气,可是偏偏没有力,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人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我也不例外,年轻时的堂叔看上去就像一根豆芽菜。因此,为了对得起老师的辛劳,我总是设法要让自己在上课前吃饱一些,以便有足够的力气对付老师的要求。这些故事,对今天50多岁以下的人来说,大概就像是天方夜谭了吧。

一晃就是40年与歌唱无缘,一个人的良好的愿望就此被雪藏起来了,其中的原因,其实大家都懂。

从去年5月起,一个偶然的机会,又重燃了我歌唱的欲望。对此,我的家人是支持的,这样可以免于成天睡懒觉;连微信都说了,睡懒觉少活3到5年。

不过,这年头,歌唱的条件是昔非今比了,除了什么录音机,卡拉ok机,手机,还可以每天来一只老母鸡。总之,一大堆机器可以帮你唱。网上发表歌曲,动不动就有成千的人收听,有时比出版唱片的效果还要好,而且分文不取,为什么不利用呢。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堂叔我已经是近七旬的退休耆老了。

既然要唱,就认真努力,先把上帝的召唤忘了,甩开膀子唱。此时面对我的问题和要求是:
1,重新认识自己的声音。把已经“忘记”了的东西拾回来;
2,通过足够的歌唱练习使自己的歌唱器官进入持续的歌唱状态;
3,确定声乐的范围和方向,改变唱法;
4,遴选曲目。

对其中的第三条,我做了一些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周围的,喜欢音乐的人们,有不同种族,教育,年龄。结果发现,约90%的人喜欢通俗或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他们表示,主要的问题是听不懂,所以也就谈不上喜欢。

我始终认为,歌唱并非个人的事情,唱给别人听,让人家喜欢,是所有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其实,流行音乐也是分门别类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我所遴选的曲目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中英文歌曲,格调要高,不搞怪,不盲目跟潮流。

为了避免主观,我不但尽可能听取别人,包括堂婶的意见,还给自己找了一个艺术总监。这就像从前的皇帝,特意为自己找来一批对自己提意见,唱反调的御史一样。那么,我的艺术总监是谁呢?她就是贝壳村大名鼎鼎的艺术才女老地雷。

今天发表在这里的《吐鲁番的葡萄》是我去年就开始练唱的歌曲。这首歌是已故杰出作曲家施光南的优秀作品,是女中音的喜爱。我早就心仪此歌,想用我的男低音来诠释一番。于是苦练了很久,唱法也在不断的修改之中,终于有一天觉得不错了,心里不免得意起来,就把它送给我的总监大人审查一番。不料,一下就被她枪毙了。原来,这个女御史也是个不怕死的主儿。

怎么办?麻烦是我自找的。在把它冷冻一段时间以后,又再度练唱起来。不过,还真是的,比以前流畅了,所以也就比较好听了。可见,胖子不但是吃出来的,有时还是逼出来的。今天把它发表出来,还是想听听”上帝“的意见,这个上帝就是所有听歌的人。

我的自嘲完了,下面请听《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用原调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野猫 回复 悄悄话 听着不错,继续唱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