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多彩多姿的贵州 1 布依风情

(2021-04-04 09:07:47) 下一个

贵州,提起这个省份,人们首先想起的一定是茅台酒。然而除了茅台,贵州还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贵州位于西南中国的东南部,与毗邻的云南组成云贵高原。省内多为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自古以来贵州一直被认为是偏踞一隅的蛮荒之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是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然而近年来贵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像蜘蛛网一样深入到每一个县市,喀斯特特殊地形的山头上架起了一座座世界之最的大桥,使得天堑变通途。科技方面,贵州也有很大的发展,它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形、凉爽的气候、以及电力充足等等特点,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将贵州打造成“中国数谷”,国家大数据中心。贵州的天然喀斯特漏斗洼地溶岩坑地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绝佳地。同样还是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贵州在平塘县的山坳中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通过中国天眼对地球外文明进行搜寻,探索未知世界,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借用几张网上的照片,看看贵州的高速公路有多复杂

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贵州的另一特点是少数民族集居,据2000年贵州人口普查,全国56个民族在贵州省都可以找到。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9个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因此我们的少数民族系列怎能少了贵州?

依山傍水的布依村寨                

说起来我与贵州还真有一点点渊源,这得从我的母亲那边谈起。母亲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生在一个家境还不错、父母还算开明的家庭。外祖父早年毕业于刚成立不久的北方交通大学,后来吃的是铁路的铁饭碗。虽然家中女孩子居多,外祖父还是让她们都得到很好的教育。抗战时期全家随着政府撤到了贵州,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解放前夕,母亲姊妹几个都参加了革命干部学校。后来外祖父调回内地,母亲和姐姐为了上大学,和父母一起搬回武汉,只有最有魄力的小妹坚持参加革命,只身留在贵州。后来小姨在贵州落地生根,表姐表弟们成为地地道道的贵州人。文化革命期间,小姨带着儿女们来我家探亲。我和年龄相仿的小表姐一起,总有各种各样说不完的话题,其中少不了那些少数民族有趣的风土人情。然而我真正了解贵州、第一次来到贵州,已经是2017年的金秋。此时“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经被高高低低的大桥,深深浅浅的隧道连成一片。高速公路伸展到每一个角落,贵州以它独特风景,绚丽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成为旅行者钟爱的地方。

初次来到贵州的目的并不是旅游而是探亲。母亲与留在贵州的小妹已经多年不见,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已先后离世。于是我下决心乘着回国参加会议的机会,带着父母去贵州探望多年未见的小姨和表姐弟们。飞机在贵阳上空下降,一出机场就看见小姨和表弟在站口等着我们。老姐妹相见分外兴奋,一路上互道相思之情。回到家里两位表姐正在厨房忙碌,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已经摆满好,让我们倍感温暖。

小姨家凉台上花儿也在欢迎我们         

两位表姐已经做好饭等着我们            

虽说贵州风景秀丽,有许多著名景点,但带着父母不便去远处旅游。于是母亲在家与小姨享受重聚之乐,表弟、表姐带着我和父亲就近参观了许多布依族村寨。后来我又只身去了贵州,这一次走得远一些,参观了苗寨和侗寨。我的少数民族系列中的贵州部分,便是综合两次贵州之行,写写我所看到的布依族、苗族和侗族。

一.布依风情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较大的一个,位居56个民族中的第12位,也是贵州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全国97%的布依人集聚在贵州。布依族是由古百越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据说最早的水稻种植是与百越人分不开的,因此布依人享有水稻民族的称号。布依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贵阳周边的乌当山地区便是他们集中聚居的地带,分布了许多布依村寨。其中泉城五韵就是五个各有特色的村寨,它们是阿栗、偏坡、度寨、王岗、拢脚,有最美村寨之称。布依村寨依山傍水很漂亮,弯弯的河水环绕村寨,一幢幢房屋整齐干净,地里的稻子已经收割,一片富裕的景象。泉城五韵各有特色,其中度寨以簸箕画出名,村中人家院前屋后摆着各种图案的簸箕画,将家园装饰得温馨可爱。王岗村的庖汤饭远近闻名,吸引着许多吃货前来品尝。我们走在村里,静悄悄不见人影,农家乐也是大门紧闭。我们放弃在这里吃饭的打算,在村里走走看看,参观这座布依村寨。村边的池塘,水车在吱吱地转动,水面上游动着鸭子和鹅,一片祥和的景象。村寨中只有十几户人家,可是家家都住着崭新的大瓦房。村中心的告示牌很有特色,上书村约,告诫村民遵纪守法,相互友爱。不时还可见宣传画牌,以古人的故事宣传法制,倒是十分新颖。我们在村中徜徉,不时拍几张照片,口里赞叹村民们的日子看上去很不错。迎面走过来一位布依妇女,很自然和我们聊了起来。妇女的语言很朴实,脸上挂着从心底发出的微笑,人无三分银的苦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布依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布依村寨房屋整齐、宁静朴实,一片富裕的景象

村寨旁是一片片稻田,稻子已经收割,只留下短短的稻茬在地里。经过一个冬天,稻茬腐烂成为肥料。来年春天3-4月,田里灌满水,又是一个插秧的季节

水车吱吱,野鸭成群,这才是想象中的农家生活、田园风光

渡寨、王岗等5个村寨合称泉城五韵,有最美村寨之美誉    

泉城五韵各有特色,渡寨以其簸箕画为人所知    

这里的村民喜欢在簸箕上作画,并将作品展现在房前屋后

王岗村,村中心摆放着一座大铜鼓,看看解说,村里的大铜鼓是从清朝道光5 年传下来的

布依民居干净整齐、错落有致          

风雨桥,为村民遮风挡雨    

村里有许多这样的宣传牌,以古人的故事教育大家遵纪守法  

看来是个丰收年                              

与房主聊天得知这么大的一栋房子只有6个人居住,城里人该羡慕死了

下水大佛

上水村和下水村是另一处两个相邻的布依村寨,位于风光迤逦的沙老河畔。河畔有一座自然山峰雕刻的大佛头像,因坐落在下水村旁称为下水大佛。佛像高50米,头部高14米,比乐山大佛的头部还要高出4米,相传为海能法师开凿。据说海能法师是开凿乐山大佛的海通法师的师傅。当年乐山凌云寺西壁三江和沙老河同时遭受巨大水患,师徒商量,在沙老河和乐山各开凿一座大佛以镇水妖。海能负责沙老河的开凿,海通掌管乐山大佛的雕塑。不幸的是海能年老体弱,大佛刚刚完成头部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座半成品在人间。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未完成的大佛依然矗立在沙老河畔。

下水村坐落在沙老河畔,这里的山间有座大佛        

沙老河静静流淌,可知几千年前它曾洪水泛滥,危害生命

远远地就看到那座佛头了           

在佛头的镇压下,河水安静下来         

香纸沟

继续往山里走,密林深处藏着一个名为香纸沟的村寨,小小村寨已有600多年历史。香纸沟为汉人和布依人杂居地。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填南,中国造纸先师蔡伦的后裔彭氏三兄弟从湖南新化来到此地。见这里茂林秀竹漫山遍野,又有溪水潺潺流淌,是造纸难得的风水宝地;且四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遂之定居于此。从此中国的造纸文明便在这块番禹之地生根发芽,人们利用当地的溪流、竹林、石料等资源造纸。为了纪念祖先,他们将自己的村落取名湘纸沟。后因为这里生产的纸有一种奇特的香味,于是慢慢演变为香纸沟。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国内最大的古法造纸作坊遗址,遵循蔡伦的七十二道工序的古法造纸术。香纸沟也已成为贵阳附近的风景区,为人们展现自然和人文两大景观。

香纸沟至今保持着古法造纸作坊      

香纸沟村落顺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点缀于山水之间          

这里的山间奇峰怪石、幽谷深潭,翠竹青青、溪水潺潺、古木成林

一湾清澈的溪流在山脚蜿蜒流淌,我们沿着小溪慢慢向前走,享受着山间的清新与宁静   

南静寺

小车沿着坑洼不平的小路继续向前走,突然眼前一亮,高高的山峰前矗立着一座古塔,群山环抱中一座古寺出现在眼前。整个寺院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三进大院。寺院坐西向东,第次升高,四周古木参天,秀竹成林。这是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南静寺,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年湖南的彭氏为避祸端迁移此处,并开始祖传的造纸术。起初南静寺只是一个简易的小庙,以供村民求佛之用。后来,寺院逐渐发展起来,有高僧主持。清康熙年间,当地柴氏大族的8个儿子在朝中当官,年年回家拜祖都要到南静寺烧香,一度寺院香火极其旺盛。到乾隆时期,地方官府免去香纸沟的赋税,民众生活无忧,便年年出资修缮扩建寺院,使其达到现在的规模。南静寺逐渐名扬黔贵,有“上有黔灵,下有南静”的说法。

突然出现的古塔寺院让我们眼前一亮     

南静寺依山而建,虽然不大但气势宏伟   

寺院依山而建,我们顺着山坡慢慢向上爬      

终于来到山顶,俯瞰寺院全景       

农家乐

看完南静寺我们都饿了,来到路边的一家农家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布依小餐馆,旅游淡季,店里并无客人。老板娘怀抱着孩子坐在门口与婆婆聊天,见我们到来便将我们请到里间,然后将孩子背在背上转身去厨房不紧不慢地为我们准备菜肴。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喝茶,耐心等着老板娘炒菜。终于菜上来了,有山里新采集的菌子,小溪中刚捞捕的河虾;有撅巴炒腊肉,竹笋烩三鲜;还有刚磨好的豆腐做成的清汤…… 整个农家乐新鲜又可口,直把我们吃得兴高采烈、满口称赞。顺便说一下,我所接触的少数民族中,要数银川的回族和贵州的布依族最为干净清爽。

我们围着火炉而坐,等着老板娘慢慢做菜     

终于饭菜上来了,农家菜胜在一个食材新鲜

没等菜上齐我们就开吃,当全部菜上来时,前面的已经吃了一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