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一扫昨日的阴霾,窗外一片阳光灿烂,我们轻轻欢呼一声,开始了今天的行程。可是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天我们见识了五台山多变的气候,经历了一年四季,从阳光明媚到大雪纷飞,从春花灿烂到白雪覆盖。变化速度之快,频率之繁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黛螺顶
对于许多人来说,到五台山朝拜求的不仅是平安还有智慧,可是要想求得智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登上五座台顶,朝拜所有五方文殊方可获得。这一过程也称为大朝台。五台山五峰山高路远难行,要全部爬上去实属不易,所幸另有一便捷方法便是朝拜黛螺顶。黛螺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供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法像,故又名“小朝台”。对于黛螺顶也有个有趣的传说:明朝某年冬天,成化皇帝准备朝拜五台山。御旨下达到寺院,皇帝要朝拜五台山所有五个台的文殊菩萨。可是大雪封山道路难行,怎么办?这可难倒了老主持。正巧一位小和尚偷吃供果犯了错,主持便把这一难题交给他,若想不出办法便逐出寺庙。小和尚很聪明,他将五台的文殊菩萨法相全部集中在黛螺顶上。皇帝只要拜过黛螺顶便是拜过所有五台的文殊菩萨。皇帝的心愿达到了,老主持的任务完成了,小和尚的佛籍也保住了。最重要的是方便了今天的游人香客,进入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上了全部五座山峰的台顶朝拜。因此黛螺顶又称为小朝台,是人们来五台山必到之地。
站在黛螺顶五台景色尽收眼中
今天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这座位于黛螺峰上的黛螺顶。登黛螺顶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是真正的朝拜之路,1080级台阶蜿蜒向上,登1080台阶,消除1080种烦恼,求得大智慧,因此又称“大智路”。第二条是骑马上山,第三条坐缆车。我们选择坐着缆车上山,脚下是一片片庙宇群,虽说头顶着一片灿烂的阳光,但四月的山风垂吹在身上还是凉飕飕的。来到山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据说盛夏时候,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呈墨绿色,故得名黛螺顶。此刻万木还未返青,四下一片苍茫。赵先生指着前方一个个白茫茫的山头,教我们一一辨认五台山的五峰。最高的东台海拔3000多米,其余几个山峰也不示弱。每个山顶都有一座文殊寺院,山间还隐藏着许多小庙,山高路难行,那里是香客和游人足迹不达的地方,但却是僧人们真正的修行的地方,僧人们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
黛螺顶因山头看上去像一个倒放着的海螺故原名大螺顶,后因夏季满山墨绿逐渐演变成黛螺顶
旃檀殿 进入山门,六角台基上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映入眼帘,匾额上篆写着“旃檀殿”。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结跏趺坐的式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上,手结说法印。站佛由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旃檀殿外围四周依次有16幅立体国画,讲述16个佛经故事。
五方文殊殿 黛螺顶的主殿,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殿前左侧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写的黛螺顶碑记,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写的登黛螺顶御笔题诗。
大雄宝殿 黛螺顶的后殿为大雄宝殿,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以及十八罗汉彩塑。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柏,围粗均在一丈左右。松柏高大直立,如戟直指蓝天,这就是乾隆诗中赞扬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忽见有人边走边磕头走进庭院,有僧人,有女尼,也有居士香客,他们是那样的虔诚,全然不顾别人的目光,一心拜佛。
下山的道路十分难行
磕长头的僧人
普寿寺
普寿寺最早创建于北宋,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重建,曾经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然而今天的普寿寺并不是一座普通的黄庙,而是一座尼庵,更准确地说是一座女子佛教学院。中国历来出家的女尼比起和尚终归是弱势,经过如瑞、妙音两位法师多年的努力,终于于1991年在普寿寺创办了尼众佛学院。来到普寿寺,眼前的景象和一般庙宇不同,山门、大殿、广场都颇有现代建筑风范。我们来到此寺庙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参观寺庙和佛学院,另外还要与她们共进午餐,体验佛门女弟子的修行生活。普寿寺分为东西两院,东院颇大,前面有漂亮的汉白玉牌坊和巨大的庭院,大雄宝殿也格外雄伟。西院分成四个院落,第一院为天王院,有天王殿和东西配楼24间。第二院为讲堂院,是学僧听课的教室。第三院为普光明院,正面为普光明殿,供奉西方三圣。第四院为五观堂院,是僧人食斋的地方。斋堂规模宏大,据说,可同时提供3000人用餐。走进寺院已到午餐时间,在当值女尼的指挥下,我们和其他十来名香客排着队站在五观堂外等候。佛学院中用餐很有意思,我将另文描述。
颇有现代风范顶普寿寺
讲堂院可容纳几百人听经诵经
五观堂是女尼们用斋饭的地方,可容纳三千人同时进餐
排队走向斋堂的女尼们
用餐完毕走出五观堂,天上又起了变化,刚才的太阳又不见了,天上竟然飘飘洒洒舞起了几朵雪花。开始我还不太在意,不一会儿,雪花越舞越多,大片大片的飘在头上,洒在肩上,片刻之间地上覆盖了一层白色。我兴奋极了,居住在南加州,二十多年没见到下雪。回国前的几天,刚去过一趟克利夫兰。四月的克利夫兰已经春风吹绿,阳光灿烂。没想到我们前脚离开,后脚紧接着就下了五英寸的大雪。我当时还有些遗憾,没能在那里多呆一天,欣赏白雪皑皑的景色。现在站在庭院中,头上飞舞着漫天雪花,雪片很密很大,如此大片的雪花生平还是第一次见,我不禁手舞足蹈转着圈,让小高给我拍张雪中情的照片。看着我兴高采烈的样子,小高好奇地问我:你住的地方不下雪吗?在雪中玩耍了一阵,才又继续参观寺院。参观完毕我们沿着回廊慢慢向寺院外走去,还没出山门却惊奇地发现雪停了,太阳又出来了!阳光洒下,照着大殿泛起金光。若不是地上湿漉漉的,哪里相信刚才还是漫天雪花飞舞。在接下来的一天里,老天爷差不多每隔半小时就来一次阳光和雪花的交换更替,说是瞬间万变也不为过,令人接应不暇,又十分兴奋,真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片刻之间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地毯
不一会儿雪停了,太阳出来了。若不是地上湿漉漉的,真以为刚才的漫天雪花是一场梦
碧山寺
碧山寺,全称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始名北寺。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重修,明宪宗赐名普济禅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再修,易名碧山寺,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碧山寺连同显通寺、佛光寺、菩萨顶一起,是世界文教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寺庙。它背靠北山,位于北台之下,历史上是皇帝们朝拜五台山的第一个落脚的寺院。当年毛泽东一行拜访五台山,也是首先进入碧山寺。后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将他的8万元稿费捐给五台山修复寺庙,寺内雷音殿的横梁上还记载着这一历史事件。碧山寺平常不对外开放,山门牌坊前摆满了卖佛珠的小摊挡住了游人的脚步。赵先生带着我们走进寺院,不像近期修缮过的其他寺庙,碧山寺的建筑显得有些破旧,剥落的油漆,淡去的色彩,显现出庙宇的悠悠岁月。相较于其他寺院的游人如织香客比肩,这里显得安安静静古朴无华。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寺庙才是原汁原味。
寺院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坐落着四座大殿。一位操着一口纯粹京腔的老和尚手里提着一串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道殿门,带领我们逐一参观并做详细介绍。第一进院落是天王殿,门额上悬挂“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匾牌。殿内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旁站立着四大天王。
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边为十二圆觉菩萨。门内悬挂乾隆御笔“香林宝月”巨匾。老和尚指着房梁上的一行字,上面记录了毛泽东捐钱修庙的历史。
乾隆御匾《香林宝月》旁的长梁上记载着毛泽东捐款的历史
接着我们来到了后面第三进的戒坛殿,殿内有绿青石砌成的戒坛一座,这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始建于北魏,明代改建。现存戒坛为明朝遗物,长5.1米,宽5米,高1.2米,为了保护戒坛,底座部分用玻璃围住。戒坛上供缅甸玉佛一尊,造型优美,传神逼真,十分难得。据说居士徐玉如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缅甸请回三座玉佛,一尊置于武汉归元寺,另一尊放在上海玉佛寺,第三座便供奉于此处。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像,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由一种称为脱沙的特殊工艺制成,是文物珍品。戒坛的一侧悬挂着一座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铜钟,是五台山诸多铜钟中最古老的一座。老和尚告诉我们如此等级的戒坛全国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分别在泉州的开元寺和杭州昭庆寺。戒坛门紧闭,前面拉着一条黄绳,只有在僧人受戒时戒坛才会打开,我等俗人是无缘参观戒坛内部的。在家居士进入戒坛的唯一机会是接受菩萨戒,即虽不出家但发愿尊崇戒律,修行佛法。僧人和居士同时受戒,称为菩萨戒。
从戒坛出来老和尚带着我们来到最后面的第四进院落,藏经阁。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与我们常见到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和尚标准像不同,塑像呈佛像常态,高5.4米,两腿下垂,双脚登地,高坐在须弥座上,头部升到二层楼上,这种姿势叫弥勒下坐,造型别致堪称一绝。只不过对着佛菩萨照相实为大不敬,原谅没有图片。
老和尚手拿一串钥匙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大门
殊像寺
殊像寺是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据说这里有最端庄的文殊菩萨的法相。殊像寺坐落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是一处风水宝地。寺旁还有一股涓涓清泉,冬不结冰水冒热气,夏天却清凉可口,甘甜沁脾。清泉名为般若泉,即智慧之泉。该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唐朝重修。元代泰定二年(1325年)重建,后毁于战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清圣祖康熙赐“瑞相天然”匾牌,是五台山五大禅林和十大青庙之一。大文殊殿是寺里最重要的殿宇,为明代建筑。殿内正中矗立着文殊骑狻猊像闻名遐迩,塑像高10米,是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塑像。菩萨头戴五佛冠、脚踏神兽,面目安详、宝相庄严,据说是最为神似的文殊菩萨像。关于这座塑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年寺庙修建时,塑像造到尾声,所有细节都已完成,只剩下菩萨面部。工匠们犯了难,谁也没见过菩萨,这像怎么塑?大家七嘴八舌争论起来。正在此时院里金光普照,文殊菩萨显出真容,可是画师来不及拿出画笔。一位厨子急中生智,用和好的荞麦面将菩萨头像捏了出来。人们将荞面头像贴上一层金装上去,于是民间有了荞面头文殊菩萨的称号。文殊殿内的三面墙壁上塑有五百罗汉渡江图,气势雄伟,场面宏大。罗汉们各显其能,各用其道,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静听经法、或是端坐习禅,或是脚踏水兽、或是乘船驾舟,还有的飞翔在天空。整个悬塑百物俱应、无一不有,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活脱一个佛国世界。
观音洞
观音洞又称栖贤寺,和其他寺院相比,观音洞算是年轻的寺院。它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坐落在栖贤谷北畔,上载危岩,下临深渊,面对南山森林,背靠高崖绝壁。沿398级石阶爬上,便可看到刀削般的悬崖上坐落着殿堂僧舍。顺着山势寺庙分为上下两院:上院距山脚40米,包括上观音殿、中观音殿和五爷殿;下院有大雄宝殿、客堂、僧寮等,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背后的悬崖峭壁上有两个天然石洞,左洞口小内大有清泉,佛教徒认为喝此泉水能消灾免难。右洞只可容一人之身,相传为观音菩萨修行处,寺院因此得名。相传清康熙年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此地避难闭关(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有兴趣者可见《西藏进行曲 6 第二乐章 拉萨——佛土佛国,之布达拉宫》),因此观音洞对于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徒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每当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观音洞是必到之处。他们都会来此地喝圣水,瞻仰朝拜六世达赖喇嘛闭关之处。
南山寺
南山寺是五台山的一座大寺,整个寺院共有7层,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寺院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始建于元代,原名万圣佑国寺。清末扩建,由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来的极乐寺、善德堂、以及佑国寺连为一体,施工连续23年方得今日之气势,统称南山寺。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规模宏大、气相庄严。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18处院落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上三层是佑国寺,中间称作善德堂,七重大殿以雄伟的气势、精美的彩塑和石雕艺术享誉五台山。
站在善德堂眺望更高处顶佑国寺
上南山寺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步行踏上108级台阶到达最下层的极乐寺,然后抵达善德堂,继续一步步向上到佑国寺。这无疑是一条非常辛苦的路,但也更能体会南山寺的雄伟气势,辛苦之余是惊讶、赞叹和崇敬。另外一条路是开车上山抵达德善堂,这将大大减轻了爬山之苦,我们理所当然是开车上山。首先来到德善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所在,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道观,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它最大的特色。大雄宝殿所在的四合大院内,南楼楼上有三教主殿,供奉孔子、毗卢遮那佛、太上老君。
看看这路标,这分明是一个道观
二楼的三教主殿中供奉孔子、毗卢遮那佛、太上老君,正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大家和睦相处
德善堂向下三层是极乐寺,特点是其精美的彩塑和砖雕。若从最底部南山寺山门进来,沿着108级台阶向上,平台上傲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牌坊,下方三个门洞,上方形成三个楼檐,中高旁低,每个楼檐又分三层,层层内缩。中间楼檐有6块整石组成,两旁楼檐由4块整石组成。椽、飞、瓦、脊俱全。牌楼的正背面由内向外,皆雕有题词与对联。
穿过牌坊,寺内有千佛殿院、天王殿院、大雄宝殿院、祖堂院,徜徉东、朝阳洞、五观堂院。千佛殿门额上方有一石刻牌匾,上书“为善修德”四字,系阎锡山所题。殿内有新塑释迦牟尼佛1000尊。
大雄宝殿院是南山寺的主院,其最大亮点是精湛的泥塑和慈禧御匾。大殿内供堂中塑是释迦牟尼佛,双耳垂肩,神情庄严。佛前站着迦叶和阿难,他们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两位徒弟。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深刻,是该殿最有价值的文物,因塑技高超而分外惹人注目,被冠以五台山“塑泥一绝”的美誉。殿内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真如自在”四个字,为慈禧所题。五台山各大寺庙之内,历代皇帝所赐牌匾甚多并不罕见,唯有慈禧这块牌匾是赐给南山寺住持普济和尚,以褒奖他兴建南山寺的功德。
精美的泥塑是极乐寺的一大特点
慈禧御笔的匾额和石刻
走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佑国寺以它精美的石雕而誉满五台。这里称得上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无石不雕,浮雕多达1482幅,描绘许多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第一进院落前有一个汉白玉砌成的高台,高台的石栏杆上有5幅大立面石雕,正中为福禄寿三星图。另外还有“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石刻图案共316幅。第二进院有石雕图案360幅,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等故事。三进院294幅图案,描绘了“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的情景。另外还有许多花卉树木、飞鸟走兽、佛教传说、道教典故,其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站在佑国寺远眺景致相当不错,山下依次是善德堂和极乐寺
平台上的石雕十分精美
龙泉寺
龙泉寺坐落在台怀镇南九龙岗山腰,靠山面水,环境极为幽雅,且因泉得名。泉在寺东侧,水从地心涌出,清澈如玉且甘甜。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此泉即从龙口喷出,故名龙泉。龙泉寺修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的家庙。明朝时重修,清末民初由普济和尚的弟子扩建,历时14年之久。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年修建,寺内石雕首冠五台山,蜚声海内外。寺前有108级台阶,上砌石平台,平台上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牌坊。牌坊上各种石雕图案不仅精美,而且雕工极为细腻。花蕊草叶细如发丝,薄如轻纱;走兽飞鸟生动活泼,呼之欲出;牌楼上雕刻了108 条蛟龙,石柱上有20只雄狮,姿态各异,生动逼真。
石牌坊不仅图案精美而且雕工极为细腻
龙泉寺的建筑可分为横向排列的三所院落,彼此相互贯通,自成格局,这种布局在五台山的众多寺庙中是不多见的。东院是龙泉寺的主院,分别排列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院亦为三层,门殿、宗堂殿、祖师堂。最后一座小院中屹立着一座做工精制、雕刻细腻、装饰华丽、气势壮观的藏式汉白玉石塔,这便是南山寺第一任主持普济和尚的墓塔。普济和尚清朝人士,俗名李德胜,同治年间投笔从戎,忠勇为国屡建战功,为大清帝国六品官员。同治十二年(1873)以父母年迈体弱请假回家养亲,不久父母相继去世。感叹人生无常,前半生杀伐太多,李德胜遂无志功名,于光绪元年(1875)在五台山出家皈依佛门,拜南山寺住持静玉圣福禅师为师,法号普济。从此他结束了行武的生活,开始了青灯伴黄卷、跏趺习定心、一心念佛的修行。短短几年便得到佛教真谛,被委派到佑国寺担当住持。来到佑国寺不久,见该寺规模远远不及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寺院,便发下大心愿,出门化缘,振兴寺院。他走遍天下,足迹遍及直、鲁、晋、豫及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他广度徒弟,普结善士,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度化了百余名弟子,教化了无数僧众,募化了亿万元布施,修建了十八座寺庙,是一位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高僧。普济塔底座呈四方形,转角处各有一刚劲有力、身披铠甲、面目威武的大力金刚,俗称四大金刚顶宝塔。普济和尚被认为弥勒佛转世,塔身的东南西北四个拱形门内各坐着一个不同神态的弥勒佛,圆形的塔肚上刻着一部《般若心经》,束腰部分有小佛像108座,同时塔身上还刻着普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时期图像,整个石塔造型别致,布局严谨,气势雄浑,美观大方。
刚刚在南山寺还是晴空万里,来到龙泉寺天上又下起雪来,这已经是今天不知道第几次下雪了
老天爷好像又关上了开关,片刻间雪停了
普济和尚的墓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