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窗夜话

本博客主要发表一些历史类,尤其是涉及心理史学的三国类杂文。
正文

青年赵云的同一性危机及其解决初探

(2010-12-17 08:52:18) 下一个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学中,首次使用自我同一性描述从二战返回的士兵正经历生活中的一致性和连续
性的缺失的障碍:
这些士兵缺乏的是同一感。他们知道他们是谁,有个人的同一性,但似乎他们的生活不再连
结在一起,有一个核心的障碍,称为自我同一性的缺失。”
 他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同一性的性质由三部分组成,即个体
的生物学状态、个人的经验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共同给予一个人独特的意义、形式和持续性的存在。同时他又
提出
了著名的
同一性危机概念。在青年时期,个体试图弄清楚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努力发现自己独特的优缺点,以及在未
来生活中能扮演的最好角色
——决定此生要做什么并为之努力。这一过程中常常包括尝试不同的角色或选择,用以发现
这些角色和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和理念。他们通过在个性、职业、性和政治的承诺方面缩窄自己的选择来试图理解
自己是谁。即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本文尝试用这个理论来分析赵云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云别传中记载,(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
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 ,民有倒县之厄,鄙州
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赵云因生年不可考,所以此时年龄成谜,但因初出道的缘故,推测是在青年时期,处于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这个
人生
阶段。从传中所载可以看出,当时他的人生理想是,追随仁政所在,为将将兵,解民倒悬。因为公孙瓒长期抗击边境
鲜卑、乌恒等部,战功卓越,威名远震,而且为人重义(史载他曾自愿为侍从陪上司充军远方),他最初认为公孙瓒是可
以投效的明主,所以带着本郡义从投靠了公孙瓒。

    接下来的记载是,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根据记载,可以认为赵云此时发生了同一性危机。本来他心中的明主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欲救民于水火,相反,
不恤百姓,杀害汉室宗亲(《公孙瓒传》载公孙瓒杀刘虞及
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瓒极
口,然后同死
)。理想的破灭使赵云极为失望。怎么解决呢?

首先,接下来应该开始新一轮的尝试。此时赵云遇见了刘备,在接触中认定他才是真正的明主。为什么这么认定呢?因
为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在平原令任上颇得民心;救援陶谦有侠士之风,这些都和赵云的政治理念及其吻合,何况刘备本
人对赵云也是“深自接托”,青眼有加。其他诸侯呢?袁绍鼠目寸光,难成大事;曹操残暴不仁,狼子野心;吕布反复无常,
无信无义。。。都不是理想人选。但是问题又来了,公孙瓒没有特别对不住赵云的地方,赵云就这样背叛主公良心上说不过
去;而且和刘备相处时间不长,难以作出最终结论,
 万一刘备是第二个公孙瓒怎么办?此时谨慎是必须的,何况赵云本就是
“慎虑而行之”的人。

亦幸亦不幸的是,不早不晚,他的兄长去世,他找到了一个最顺理成章的理由离开公孙瓒,回去办丧事守孝。为什么认
为兄丧是托辞呢?因为公孙瓒诛杀刘虞等人与赵云辞归有显著的时间相关性,而且刘备还“知其不反”(话说光是奔丧,肯
定会回来的吧)。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来看,
出于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压力,青年往往会通过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来探索各种
角色和可能性,可以暂时不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赵云为兄守孝这段时间可算是他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我们知道,按照礼
制,汉朝兄丧后守孝时间也就一年,可是赵云在家乡呆的时间相当长!说明这个时期他不仅是为兄守孝,而且在一边观望,
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果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孙瓒败亡了,赵云要另投明主不必背负良心的不安和令名的受损了;
刘备接受了献帝的衣带诏,和曹操公然决裂,赵云也进一步认识了刘备的政治理念和领袖魅力。。。九年后,他终于在邺城
找到并正式追随了刘备。

    另一方面,寻找偶像是解决同一性危机的重要方法。赵云的偶像是谁呢?从历史上留下的只言片字,推测可能是西
汉名将霍去病。原因有四。第一,霍去病为汉武帝爱将,君臣相得,建立不世武功,而赵云此时正欲寻明主投效;第二,赵
云为燕赵人氏,为“先帝主骑”,萨先生称其为“边地良家子”,体内流淌着汉唐铁骑的热血,擅长骑兵作战,而霍去病
正是西汉
骠骑部队的领军人物,对霍去病产生崇拜之情发乎自然;第三,赵云在谏分田时曾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
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表达了对这位本朝名将以身许国、企盼和平情怀的景
仰和仿效;第四,赵云的成名战例,比如汉水拒敌、长坂救主,常常是以寡敌众,以少胜多,都显示出一种孤胆英雄的特质。
霍去病首征,仅带八百精骑,独自长途奔袭,深入敌军后方。杀敌两千余人,杀单于祖父,俘虏其季父;河西受降,仅带数
名亲兵,冲入敌营,直面敌酋,诛杀八千乱兵,制服数万万敌卒。两人的用兵方式惊人相似。从此以后,赵云通过对霍去病
这位西汉名将理念事迹的认同、模仿和发扬,所谓的“依附性自居”成功摆脱了自己的同一性危机,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通过以上心路历程,赵云探索和思考了他是谁和他想要做什么,经历了同一性危机,成功地获得了同一性。在后继的
心理学家玛西亚所划分的四种同一性类型(弥散型、排他型、延缓型、成就型)中,属于成就型同一性。此种类型的个体,其
心理最为健康,
成就动机也最高。

    埃里克森认为,一旦人生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
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
成忠诚的美德。
 显而易见,在青年时期,赵云收获了积极的同一性,形成了他广为人称道的美德——忠诚,并以忠勇而流芳千
古。

                        参考文献 

埃里克·H· 埃里克森著. 孙名之译.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198~199 
    
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云别传

陈寿,三国志 ·先主传
    
陈寿,三国志 ·公孙瓒传

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

    班固,汉书 ·卫青霍去病传

    Marcia J E, A S Waterman, Matteson D R et al. Ego-identity: 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1~21

 

后记:赵云的人格魅力历来为国人景仰,有感于甘地传、达芬奇传等心理传记的问世,我非常希望有作者能给他写一部心理传记。但是现在看来不可行,因为他的史料太少,关于童年经历、婚姻生活的资料全部阙如,用精神分析法完全无法分析,并且确实检索未能发现相应的文章。那么现在取其人生的一个阶段分析一下也算了却我自己的一点心愿。写出以上的文字,虽然远隔千年历史长河,也犹如和将军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感到亲切和恬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真真国女儿 回复 悄悄话 赵云作为历史人物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有人格偶像(霍去病)和道德追求(解民倒悬之苦),和大多数为了“封妻荫子”而从军的人不同。他的武勇和仁义在我眼中是男人最完美的组合,所以我让青芷义无反顾地爱上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