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贝多芬 - 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 op.2 no1

(2011-06-07 10:29:20) 下一个





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奏鸣曲
BEETHOWEN: Piano Sonata No.1

贝多芬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OP.2.1,作于1795年。OP.2的3首奏鸣曲呈献给海顿,当时,贝多芬因觉得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已离开了海顿。这首第一号在OP.2 3首中,是最具悲剧性情绪的一首,共4个乐章:1.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其中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恰成明显的对比,不但旋律线的动态相反,而且由圆滑奏所呈现的优美曲线与第一主题的断奏和生动的情趣迥然不同。2.慢板,F大调,缺少发展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乃1785年所创作的《C大调钢琴四重奏》(无编号)转用而来,两个主题都类似于舞曲的旋律。3.稍快的快板的小步舞曲,F小调,主题具谐谑曲的趣味,中段是F大调,后面是平静的小结尾。4. 最急的急板,F小调,奏鸣曲式,两个主题都伴随着三连音符,显得很有动态性,在速度与力度的交织中,充分展示了贝多芬早期对自己个性的探索。

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1.科奇什(Kocsis)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42 124—2(1995年录音,第一、五、八、十七)。2.布伦德尔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42 124—2(1995年录音,第一至第三)。3.佩拉希亚演奏版,Sony,CD编号SK 64397(1994年录音,第一至第三)。4.谭梅文(Melvyn Tan)演奏版(古钢琴),EMI,CDC7 54651—2(第一至第三),《企鹅》评介三星。5.洛坦(Lortie)演奏版,Chandos,CD编号CHAN 9212(第一至第三),《企鹅》评介三星。6.尼古拉耶娃(Nikolaieva)演奏版,Olym,CD编号OCD 561。7.里尔(Lill)演奏版,ASV,CD编号QS 6055(第一、二、十九、二十),《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这首奏鸣曲的历史录音可选施纳贝尔1934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 2(全套8张),《企鹅》 评介历史录音三星带花。

大约15分12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 - Allegro (3分30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 - Adagio (4分36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I - Menuetto - Allegretto (2分34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V - Prestissimo (4分33秒)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简析

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 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织体比较简单,以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细腻有机地发。简洁手法几乎已达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动机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整个乐章充满了严肃、激情、兴奋、强而有力与毅然的决断力。表情的连续显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线条和在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中曾未见到过的丰富和强烈的感情。

呈示部简洁的描绘是非常丰富的。刚强的激情以不断增长的不安、坚决勇敢的结论,现实地描写了英雄的形象。展开部是再现部强有力的准备部分,贝多芬又表现出新的持质,展现出猛烈的前进动力,给予整个乐章新鲜而强大的内在张力。最后那猛烈敲击音的连续,凭着弱拍上的锐利强音,使音乐又掀起了高潮,为乐章刻划下英雄的性格。

本乐章几乎就是由一个动机展开而成的。开头的两个动机虽然采用了莫扎特《g minor 交响曲》终曲主题的轮廓,但贝多芬却完全重新理解了音乐,以变成刚毅的感性和号角声。人们也把这种动机的形成称之为“曼海姆派爆发的火花。”贝多芬在他初期的许多音乐中都使用了类似的动机,这种样式的动机很象是烟火往空中跃升而去,而曼海姆乐派也时常采用了这种手法。

总之,我们在这乐章中已经看到贝多芬以巨大的现实主义才能,探索了表达形象特性的音调,用各种因素的对比发展、综合、分解、过渡,把各种感情倾向和色彩集中在统一的范围内,充分显示情感的矛盾。

第二乐章 柔板(Adagio) F大调 3/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钢琴家在演奏慢乐曲的时候,总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这困难是由钢琴的本性所引起的。钢琴家按下琴键以后,就再也不能影响这个已经发出而且正在逐渐消失的音了。在其它几个声部中存在着音型化的伴奏的条件下,这种声音的消失并不那么明显,而在没有伴奏的进行的条件下,消除旋律线条的“附点节奏”的斗争对钢琴家来说是非常艰巨的。钢琴家的脑海中应当有他所演奏的旋律线条的声音的形象,并且应当想象他弹出来的音是用嗓音唱出来或用琴弓拉出来的,把这个音与随后的旋律音连起来。这种想象的对声音的支配力会帮助钢琴家把旋律线条连绵不断地活生生地送到听众的耳中。 本奏鸣曲第二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论,接近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个乐章是用复三部曲式陈述出来的,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然后是不长的中段(在d小调上),按其性质已经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了。它在属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再现段变奏地重复着第一主题,并且以中段的素材构成的尾声告终。

此徐缓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言,接近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充满了莫扎特罗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贝多芬1785年在波恩写的《c大调青年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式。这个意味深远、高贵且又哀愁的主题是由仅仅十五岁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说是非常惊人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质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从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成长的过程。
罗曼·罗兰曾写道:“在第一首贝多芬奏鸣曲 (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较朴素,较少装饰,更接近于自然。各种因素明确地对比着,而不是以逐渐改变色彩来从这一种过渡到另一种,线条进行没有修饰。不只是关心,人们是否喜欢,而是注意更为正确地表达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假装的。”
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创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轮廓的、直率的旋律,而这种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综合的宽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种严峻的、斯巴达克式的东西。乐章还表现在以(1egato)为主要标志,使演奏精致、敏锐、细腻。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满感情的明确轮廓被清晰的节奏支撑着,表情上形成相互对照,内容上一脉相承。总之,这个乐章已经展现出贝多芬特有的悲怆美。

第三乐章 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 minor 3/4拍子 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此乐章带有曼海姆乐派及海顿、莫扎特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小步舞曲传统,生动活泼而充满了幽默感。小步舞曲的性质接近于古典交响曲的小步舞曲,它以率直、清晰的节奏范围来表达贝多芬的个性。三声中部八分音符进行的特性音型极具戏剧性,使人联想到《第五交响曲》的诙谐曲。这乐章的小步舞曲超出一般小步舞曲的优雅情趣,它不是优雅的宫廷舞曲,而是使人预感到诙谐曲的音乐。
主部的音色是阴暗的,而且出现锐利的不协和音,在音乐方面带有纯重的感情,有时甚至是忧郁不安的。在乐章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弦乐四重奏的情景,在弱奏和弱拍上出现的锐利强音,产生的是悲痛的音响,而不带有诙谐的味道。

第四乐章 极急板(Prestissimo) f minor 2/2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魄力的终曲。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不绝如缕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
这一乐章把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动人的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现在急流的音乐中。乐章极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鸣曲式是变形的,乐曲的内容也倾向于浪漫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入意境宽畅的新主题,同时使用了主要动机代替尾奏曲思,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性格,在这种回旋曲中依然充满了奏鸣曲式般“动”的表现力。
乐章植入激烈的对比及动机的有机式展开手法,也产生了无比的内在紧张力。
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

文字来自于书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http://news.sin80.cn/classic/o/beethoven_PianoSonata_op2no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