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声

美国,加州,湾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曾经被人忽悠过20万

(2010-11-13 17:49:06) 下一个

这事至今想起来后背还拔凉拔凉的,虽然那20万早已讨回。

 

几年前当房市一片火旺,人人都想搭上房地产的顺风车捞一票,有钱的钱不能捂霉了,没钱的也不能干瞪着,是个人都在琢磨着投资房产,当回地主坐地收租。一时房市结构一边倒向学区好的中低档房,那是投资房的好选择,学区好,易租易卖,低挡价位投资成本低,风险小,破旧房略做装修出租给人蹧了也不心痛。现在低成本投入,拿银行贷款垫底,房贷可以免税,还可用房租补偿房贷,几年后房子翻番就是一本万利,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和简单的道理,无须什么投资眼光,也无须什么理财知识和经济头脑,猪脑子都想得通的乐观的市场现象。于是乎全民上阵,万众一心投入了房地产。有工作的,没工作的,高收入的,低收入的,职业白领的,非职业蓝领的,甚至无业游民,鱼龙混杂一起构成了买房大军,导致低档破旧房紧俏,价格飚升,物超所值。等到我们这样既没经济嗅觉,又没市场预测前瞻的迂腐之辈,想分得一杯羹,为时已晚也。怎么办呢,看看餐馆洗碗的都有两三套房子,一套自住,两套出租,你不要一头撞南墙死得了?

 

这不,机会来了。那时正巧家里在搞厨房装修,老公是个动口不动手的主,既没DIY的能耐,也没那个兴趣,只好包工给人家做,但自己还是要常常要去建材商店选材,比价。跑了多次Home Depolower’s等大店,人家是货真价实的材料好,花色图案好,可是人工费太高, 选来选去,比来比去还是找到了一家小地砖大理石专卖店,花色齐全,价格合理,包退包换,还有上门切割大理石加工服务,工艺也不错。我们就决定跟他们订货,请他们加工定做厨房大理石台面,几次跑下来,这一来二去的就跟那个黑瘦精明,健谈坦率的老板,Steven熟了。

一天,Steven有一搭每一搭地问我们,“现在房地产市场那么好你们有没有兴趣做?”

老公说,“想来着,只是要抢到满意的房子不容易。”

Steven眼一亮,来了劲,急切地说:“我这里有个机会不知你们愿不愿意试试?”

老公说:“什么机会,说来听听?”

 

Steven把我们带进他的里屋办公室,拿出了一卷建房设计构图,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以前至多见过公寓房或上市房的简易平面结构图,还真没见过专业的建造设计图,一纸图文并茂,数表线条兼俱的复杂土建设计图横卧在台面,印象中的Steven是那种不修边幅,粗粗邋邋的只会鉴别石头的干活把式,此时的他带上眼睛,拿着一支绘图笔在那卷图上,圈圈画画,前前后后翻转着大张的图页,激情四射地笔划讲解起来,哪儿是征地实用地界,哪儿是平整地基的地标,哪儿是州政府规定的地下管道开挖口…….滔滔不绝,娓娓道来,那指点江山的架势顿时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下子觉得他不是一个简单卖建房石材的打粗老板,他读图示意讲解的发挥足以表明他是有一定开发基建经验,了解建房工程程序和相关审批手续的。

 

这是一个16个单元的townhouse工程项目设计方案,Steven一个老body,建造商 Tony正在进行集资筹划这个工程。目前他们的集资已基本完成,可能还有个把account没有到位,如果我们考虑好愿意参与投资,他可以跟Tony说,争取我们入股。说罢就跟Tony打了电话,Tony没在,没说上话。我们说,容我们回去想想,你那头也先跟Tony 打个招呼,我们回头再商量。临走时,Steven又追出门来说Tony人很好,做过几个项目,很有经验,他可不是什么人都愿意吸收的,他要的人不仅仅有钱入股,还要能够为这个项目有贡献的人。你们最好尽快给个回话。带着这个令人动心的信息收获离开了石材公司。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公就忍不住兴致勃勃地开始分析这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尽管人家Tony专家可能几个世纪前就从找地选址,调查地区环境和人口结构,到交通,学校,商业网点,公司分布密度和今后发展前景等方面做过区域综合考量,我们还是乐此不疲的来一轮我们的可行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此建房工程是个投资少,风险小,养老自住和投资做退休收入来源两相宜的好项目。

 

几天后Steven来电话说,Tony 听了他介绍我们的情况和为人后,愿意吸纳我们入伙,并约我们和他见面详谈。一个周末的傍晚,Steven 的石材店打烊后,我们来到了他家。一进门,看见客厅的沙发上,坐着一位长者,东方人面孔,慈眉善目的,远远地频频点头向刚进门的我们投以亲切的微笑。Steven介绍说他就是Tony.  没想到Tony 会用中文跟我们问好。 寒暄之后才知道,Tony是韩国人,祖父曾作为韩国的外交官派往中国满洲国多年,后来他随父亲去了日本,在日本读完了初中又回到韩国读高中,高中毕业后来美国读的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美国第一家电梯制造公司从技术职员做起,一直做到技术总监。还在波音公司任职多年。十多年前退出工业界,开始经营自己的土地开发和房屋建造事业。已成功完成两个项目。现已年届70,依然精力充沛,力争完成这第三个建造项目就颐养天年。他会韩语,日语,英语和一点点中文,并用中文写出他的姓“崔”。他的身世多少有些传奇 ,他的经历,他慈祥可爱的面容,他韩式夸张的礼仪,他说话乐呵平和的语气,他宽容大度中难掩的睿智聪慧,你很难抗拒他这霎那间显露的气质魅力,他极易赢得你的信任感,你会很自然地信耐他的为人,信耐他的能力,信耐他的作为和事业。

 

Tony 的个人简述一说完,话锋马上转向主题------入股条件。在说到条件之前,他又再次跟我们算了笔账。说现在很多人自己单干投资买房,一个投资房首付至少30万,接下来要还贷款,月租两千可能都不够抵贷款的。你的投入那么大,个人风险也很大,还要找访客,管理维护房子,还有房客拖欠房租,有与房客的纠纷等等麻烦。而这个Townhouse 项目落实在一个韩国人社区。分为两期工程,第一期建造16Townhouse,采取边建边买的经营建设方式,预备下一期的款额。第二期建一栋商业楼,楼下做写字间,租给CPA ,律师事务所,牙医诊所之类的小office。楼上可做单间套房出租给来这里打工的韩国人。16townhouse的单位面积是2000平尺,售价40万,月租估计$2,500. 商业用楼是完全做招商出租,预估平均每个现在投资的account到时每月可得$2,500Rent  Income   工程预计一年半完工。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

 

这样预算是两个millions,按10account入股,每个account20万。现有股东多是他多年的朋友,有Trarveloge的老板,有律师 ,主要是考虑到工程中或以后出租过程中有法律纠纷,有Tony儿子,在IRS工作,对税务方面的政策规定比较了解,还有Steven,在建材供应上有渠道和质量保证,那么我们是他的什么优势考量呢?老公是电脑软件和通讯硬件的专业工程师,工程本身和以后出租服务涉及到internet,电话,数码电视等等设备安装技术问题可以专业指导。第一笔投资款10万必须两周内到帐,作为工程的设计,平整土地,地下工程前期准备和申请各种permit的费用。第二笔款三个月后筹齐。款不到位,限期自动出局。Tony说因为我们是最后一个入股的,其它9account都已到帐,他自己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从早期的土地征购,市场调研到图纸设计,手续申办审批等等,已经投入了很多。希望我们能配合尽快投资入账。

 

两周后,Tony约我们到了那个律师办公室办理签约和首付款手续。为了做这个项目他们成立了一个investment公司,律师是该公司的president。细读了合约,我们当场写了一张10万的支票,也得到支票签收文,手续简单而正规,有挂牌律师专业操办嘛,当然是有法律效用的。这是我们当时唯一持有的10万投资的paperwork.    

 

10万块钱就这样给忽悠走了,我们当然非常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按Tony的计划,一个月后要完成平整土地,两个月后要完成铺设水管等地下工程。跟Tony有时电话联系,有时见面喝个咖啡,他总是信息满满地说,项目进程顺利。他整天泡在工地上,协调各方工作。在美国建造房子不是包给一个工程队就完事的,做土石方有土石方的公司,做plumbing的有plumbing的公司,做framingframing的公司,他们之间的timing的衔接和合理穿插是确保工程有效施工的要素,Tony自己实际是个General  Manager,要请一个这样的人,年薪至少10万。看到Tony一把年纪了,不辞辛苦地操持这么一大滩事,联系各种不同工程的专门公司,做材料费用预算和选料选材,与county房产土地开发部门交涉等等,全由他一人扛,其他人爱莫能助。看他诚恳的态度,一脸疲惫的倦容,我们怎能怀疑他热火朝天,焦头烂额地魂系工程呢?

可是三个月过去了,我们又付了后两笔投资款,又是一个10万给忽悠去了,还不见permit批下来,这说明地基工程还没完成,人家county不给你下一步的施工权。我们不得不质问Tony了,他一会儿说是school board的问题,说他们要看这个Townhouse有多少入学孩子,要考虑school片区的就学密度,这房子还没盖,谁知道将来的房主是谁,家庭结构怎样?这不是扯什么嘛!一会儿又说是County有记录,说这块地在历史上是低洼地区,达不到建筑平整土地的要求,需要首先垫高土地……种种问题,都是预算方案,设计施工前期工作没有考虑到的枝节,现在都成了麻烦,严重延误了工期。而此时的房市已经降温了,照此拖下去,甭说是一年半,可能3年都不能完成,那时房子盖出来还有人要吗?我们决定撤资,哪怕是罚款。可是这钱出去容易,收回难,我们准备死缠烂打下去,追讨被忽悠的20万。

 

因为有约在先,合同规定退股必须经董事会同意,首先满足现有股东优先认股,现有股东没有人认购才能对外吸纳新股东。眼看着房市走下,股东们人人自危,谁敢跳进这个陷阱?而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新股东也是不可能的。那时候那个日子真叫如坐针毡,20万可能打了水漂,可我们如大兵压境,无能为力。终于有一天,Tony告诉我说有人愿意认购了,不知道他们又是怎么忽悠人的,谁又做了冤大头,反正我们的20万周游了一大圈,伴着兴奋,担忧,焦虑和失望最后总算回到我们腰包。一场被忽悠的噩梦至今清晰可现,惊魂不定,以至烙下了后遗症,见到卖保险的,卖年金的,卖土地的,卖石油开采权的脊梁骨就拔凉拔凉的,惹不起,躲得起,还是都敬而远之的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