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围城反围城战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zt)
《白鹿原》中描述:“一队士兵开进白鹿原,他们一人背一支黑不溜秋的长枪,黑鞋黑裤黑褂黑制服,小腿上打着白色裹缠布”的“白腿乌鸦兵”,这些自称是“镇嵩军”的士兵要所有的人们都听从他们“刘军长”的命令,从此白鹿原再也不得安宁了。《白鹿原》还借鹿兆鹏的口说:“镇嵩军刘军长是个地痞流氓。他早先投机革命混进“反正”的队伍,后来又投靠奉系军阀。他不是想革命,是想在西安称王。”这里所说的刘军长,其人物原型就是刘镇华,镇嵩军就是刘镇华在豫西嵩山经营起来的一支部队的名称。
刘镇华:字雪亚,河南巩县人。辛亥革命前,在豫西加入同盟会。西安“反正”后,秦陇复汉军与清军在潼关作战,刘镇华率豫西民间武装组织参加秦陇复汉军与清军作战,任张钫部参议。民国成立后,陕西军政府荐刘镇华为豫西观察使,并将原豫西民间武装组织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随刘带回,分驻于嵩山地区各县,习惯上就把这支部队称为“镇嵩军”,并归刘统领。部队发展到三标4000人。
刘镇华以这支部队为本钱,到处钻营奔走,取得袁世凯的信任,大力扩充部队,很快成为一个小军阀。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黄兴派杨体锐往豫陕联络刘镇华、张凤翙、张钫等国民党人士。刘镇华却杀了杨体锐,并把黄兴写给张凤翙和张钫的信向袁世凯告密,出卖了它的民党上司,成为袁世凯的忠实拥护者。次年,又因镇压反袁世凯的白朗农民起义军有功,被袁授予陆军中将衔,从此成为北洋军阀门下的一个红人。
1917年袁世凯死,刘镇华又投段祺瑞门下,伙同陈树藩镇压了由于佑任、张钫等组织的拥护孙中山护法革命的陕西靖国军,从而窃取了陕西省长的宝座。1920年,直系军阀所部冯玉祥入关督陕,刘镇华又一次以出卖陈树藩而保住了自己的省长地位,并与冯“义结金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离陕作战,刘镇华又兼任了陕西督军之职,成为陕西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等联合发动了北京政变,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军,派胡景翼任河南督办。刘镇华暗中让所部憨玉琨35师阻止胡军,在河南爆发了“胡憨战争”。1925年,刘镇华率陕境镇嵩军支持憨玉琨,被冯玉祥国民军大败逃往山西,投奔阎西山。并通过阎西山与张作霖、吴佩孚求好,不久回豫西,召集残部、土匪,收罗红枪会、大刀会等,伺机东山再起。
1926年初,刘镇华羽翼已丰,直奉军阀为对付北伐军,封刘为“豫陕甘剿匪总司令”,进剿响应北阀的陕西国民军。刘镇华久有图陕之心,在阎西山的支持下,首先打垮在豫的国民二军,军威大振。很快又组编起一支号称十万人的部队,浩浩荡荡杀奔陕西,妄图一举消灭国民军,占领西安,再图西北,实现其宏图大志。
刘镇华兵临城下,本以为西安城唾手可得,不料陕军李虎臣、杨虎城等和西安民众誓死保卫西安。刘镇华屡攻不下,便采取围困之策,将西安城四面包围,从春到冬长达八月之久。城内军民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食尽,军民饿死战死者达五万之众,占当时城内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还多。在万分危急之时,于佑任接受共产党人李大钊的建议,去莫斯科请冯玉祥回国解围。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返回内蒙,召集旧部组成国民联军,誓师五原,挥师南下。11月28日与西安守军联合打败了包围西安的镇嵩军,西安反围城的斗争取得最后胜利。刘镇华制造的古今未有、骇人听闻的西安大惨局,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臭名昭著达到了顶峰。如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万人冢将永远成为这一段革命与反革命的历史标志。
1927年1月,兵败陕西的刘镇华又离开直系,投靠了奉系。五月,冯玉祥率部入豫,刘镇华当面向冯玉祥请罪,冯认为“雪亚颇有悔悟”,便收允刘镇华为国民军。1929年6月,刘镇华在北京亲自拜见杨虎城,握着杨的手说:“对你老兄佩服极了,还是老兄高明,希望多多指教”。这个戏剧性的见面令不善言辞的杨虎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刘镇华又背叛了冯、阎,投靠了蒋介石。1934年,刘镇华终于得宠于蒋,做了安徽省主席。1936年冬,因其后台杨永泰被刺而精神受挫,语无伦次,从此离开政坛。抗战开始后,刘镇华曾潜匿西安柳巷居住,因其祸陕的滔天罪行,受到群众骚扰,又迁居城固。抗战胜利后居开封。开封解放时,被其弟刘恩茂携至台湾,并相继于台湾病死,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刘镇华在家乡人缘极坏,多行不义。1923年刘镇华以陕西督军兼省长的身份,带大队人马回乡葬父时,家乡几里内无人帮忙迎送,使刘镇华大为尴尬。解放后巩县人民欲找刘镇华兄弟算账,苦无对象,便将刘镇华的父母坟墓掘开暴尸,以泄愤怒
---------择录自《走进白鹿原》作者: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