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外貌”是判断人的第一特征,那接下来就该轮到“个性”了。
很奇妙,人类对于美的判断虽然模糊却基本相通,试图去解构“美”定义“美”成了很多美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而对于个性,它具有同样模糊的外延和内涵,但不同于外貌之处在于,个性不光是生理上的,它更具有社会化的烙印,人们对“有个性”“无个性”的感知和理解大体是一致的。比若中国社会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没个性”略等于“中庸”,“有个性”约莫等于“不中庸”或者“极端”。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西方社会大部分成员也是处在“中间/中庸”的阈值里的,这部分人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定义并不为过,偏离常规的真正有个性的人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都是少部分人。
因为东亚文化讲究conformity(遵循)和unity(统一),而西方文化更凸显individualism(个性)和uniqueness (独特),所以有个性的人占总人口比重会略有不同。 在中国,也许80%是沉默的大多数(即无个性的人),20%是有个性的人,在美国,这个比例也许是70% vs. 30%。
没个性,类似于长相普通/中等, 一眼看过去, 此人不会给你留下印象,据说,此类型的人适合当间谍,因为不容易被记住。
有个性,相当于长相很美或很丑(婉约点说,即“长相不规则”)。 比如看到范冰冰,很难过目即忘; 而看到冯巩,也同样记忆深刻。
有个性的人群要分"正面"和"负面", 正面的例子比方说Steve Jobs,他暴躁他骄傲他不拘一格又异常智慧,他被无数人膜拜; 而负面的例子, 极端点比如芙蓉姐姐或者凤姐。 事实上,我相信有个性的人大部分是会让“沉默的大多数”不舒服甚至讨厌的,如果所有人都觉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那本身就说明你也属于大多数, 而若除却社会因素(地位金钱权力职业等等),相信Steve Jobs仍旧是个让人讨厌的自大的家伙,不是吗?
人类繁衍进化千万年,长相超群的人与个性极致的人总也是少数,他们要么扶摇直上,比若希特勒比若克林顿; 要么天妒英才,比若杨修比如尼采。
他们可以被沉默的大多数顶礼膜拜,也可以被大多数亲手扼杀,皆因他们的“个性”。
中国社会浮浮沉沉循序繁衍,到了一个尊重“个性”的时代,李宇春可以脱颖而出,马诺也可以拥有数万粉丝。 人们开始欣赏并喜欢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东西,无论这东西是美是丑。 我以为,这总是好过所有年轻人手捧一本红宝书(非GRE单词)讲究两个凡是的景象。
我相信,人总是有基本的美丑观和价值观,就像,马诺的粉丝不会都认为在宝马车里哭比在自行车上笑更有价值,凤姐的粉丝不是因为认为她美而去粉她。这里头有审“丑”审“异”审“个性”的成分,因为她们跟沉默的大多数不同,就像关在动物园的猴子河马,人们看它们是因为它们跟人类不同,而某些喉舌真的不需要因为害怕大多数都成了猴子和河马而禁止人们去动物园游玩。
大多数时候,有个性的人与长相出众的电影明星一样,受人瞩目,甚至能发财致富,因为物以稀为贵。
在商业圈也同样,公司里默默无闻卖命工作的未必能获得好回报,因为他们太沉默太会被人忽视; 而并不卖命工作却懂得展示个性的人,常常会获得上下层的关注 (当然,如果两者兼备,那就很难不成功了)。 前者常常会感慨怀才不遇或者世道不公,但真相是,他们燕过无痕,无论他们的个性长相工作质量都没有可辨认性,试问,如果没人能看到你的存在,谁又会去帮助和提拔你呢?
有一朋友,工作三年,work like a dog(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每周工作70/80个小时不在话下,老板布置的工作皆能按时完成,除此以外,不再有所求,不主动push,三年,工资没提职位没升,心理骂娘,却无可奈何。我帮他分析之,皆因“太无个性”,太无visibility。
世道也许确实不那么公平,但这实在符合人性。 就像社会就是愿意掏¥100大洋去看美艳明星的电影,同样的电影,如果换作一个路人甲,即使路人甲演的更卖力更用心,社会就是不愿意掏钱去看一个跟他们长的差不多的人搔首弄姿。
天生有个性的人,是值得保护,并循循善诱去引导向“良”的个性那侧。 而天生没个性的人,或者个性被教育文化抹杀的大多数人,也是值得培养起自己的某些个性的,比如多阅读多思考多强迫自己表达,等等。
人内心多少是不希望与别人一样的,谁希望自己成为谁谁谁的影子呢?人之所以沦为大多数,多少是因为害怕和羞怯,而这两样其实是最不该去忌讳的。 别人不记得你,就像别人不会记得你的害怕和羞怯一样。而别人记得你,却是因为你的不害怕和胆子大。
所以,不要太早让自己泯然众人矣,不要让自己没有可辨识性,最好,无论何时都不要沉默!
source: http://leeween.blogb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