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儿童湿疹
(2010-08-27 01:38:23)
下一个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湿疹在早期或急性阶段,患处有成片的红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难见的水疱,严重时有大片渗液及糜烂;在亚急性状态,渗液减少及结痂,患处由鲜红变暗红,没有大片的糜烂;在慢性状态,渗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结痂,往往和鳞屑混合而成鳞屑痂,患处颜色更暗或是发生色素沉着,有时色素减少,在皮纹尤其运动程度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裂口,长期摩擦搔抓能引起显著的苔藓样化。
湿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其发病率近年在婴幼儿有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约有15%到20%的发病率。由于婴幼儿容易在患处抓挠而反复出血,对皮肤损害尤甚,并影响睡眠和整体健康。目前对湿疹临床治疗尚无有效治疗途径。一般会建议在患处涂抹含有可地颂类激素的药膏,但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在婴幼儿使用,会令家长担心副作用。
传统上中医认为急性湿疹多由风、湿、热阻于肌肤所引起,慢性湿疹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引起。我们认为病在皮肤,根在血液。鉴于湿疹患者呈现红,肿,热,痒,疹,湿疹治疗当以清热凉血去毒为主。中医清热凉血之剂在临床上可能有平衡免疫机制,抑制炎症因子过度分泌的作用。
湿疹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血热或血毒之象可以是血液之中过敏因子增高的表现。在过敏性炎症的发病中主要涉及过敏原、抗体、细胞、受体和介质5个环节,其中细胞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有不同的受体又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介质。近期研究表明过敏性炎症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启动过敏性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在患急性以及慢性过敏性皮炎的病人身上,tslp因子的水平呈大量表达,而没患皮炎的则不表达。所以患有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疾病的婴幼儿可能并发有其它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等。
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差异,一般服药三天后病情开始缓解,以脸面,胸部最先见效。随着持续用药,效果由上向下,由进至远延伸,至两到三周后,证状基本消失或缓解,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以清热凉血去毒之方治疗湿疹虽然效果好,见效快,但停止用药之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虽然程度和证状会减轻。那么根源在哪里?如果皮肤是表,血液是里,湿疹是标,血热是根,则治疹当治血;如果血是表,则脏腑为里,标在血,则根在脾胃。如果象为热毒,则现必为虚寒。湿疹虽然以红,肿,热,痒为特征而表现为典型的实热症,其根本病因可能是脾胃虚寒的虚寒证。看起来似乎矛盾,其实正是中医阴阳关系的具体表现。此所谓凡温病皆伤寒也。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目前医学上认为是对异体蛋白的反应,可能与婴幼儿免疫发育不完全有关。专家经常会建议作血液免疫因子的食物反应检测,并据此建议患者避免某类食物。其实这只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不但会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而且即没有解释为何会对某种食物有不正常的反应,也没有有效应对策略。以统计学角度来分析,如果有足够多的交差检测,必然会出现阳性结果。在没有证据表明患者过敏反应是针对某种食物中特定成分的反应,而且这种成分是这种食物所特有,则这种检定只是一种猜测,并不一定有特异性。
食物中的蛋白质并不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而是在消化道内的分解成可以被利用的氨基酸。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内开始的,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来源于胰液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肠液中的肠肽酶再分解多肽为氨基酸,从而在小肠内完成蛋白质的消化。如果消化功能良好,则食物中的异体蛋白在进入血液淋巴循环系统时已转变成氨基酸,根本不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如果出现对食物的过敏反应,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蛋白消化异常。中医的脾胃虚寒可以说是胃酸,蛋白酶分泌不足的表现。临床上,患有湿疹的婴幼儿多有脾胃虚寒的其它证状,如大便不正常,食欲偏低,血色不足,体瘦等。
近年婴幼儿湿疹发病率的增加可能与母乳喂养的减少有关。奶粉制品与母乳相比含有较多异体蛋白,不易消化,加重了婴幼儿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婴幼儿的特异性既体液免疫发育需要一个过程,母乳中的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其它免疫因子在此期间可以向婴幼儿提供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这是人工喂养无法相比的。婴幼儿免疫体系发育不全,调节能力较差,也可能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原因。母乳喂养不仅为孩子提供营养素,还可以调节婴儿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的成熟,完善婴儿正常免疫功能。使孩子对食物逐渐产生耐受的状态,对今后能够接受更多、更丰富的食物奠定基础。
踪上所述,湿疹的根源可能在于患者脾胃虚寒,或者胃酸,蛋白酶分泌不足,对于湿疹的治疗应已清热凉血治其标,应对急证,以建脾暖胃治其本。调理脾胃非一日之功,除服用中药外,尚须配合饮食,做息习惯的调整。特别注意的是,清热凉血之药多为寒凉之剂,使用不当会加重脾胃之虚寒,不可乱用,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具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