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美化琐议
聂玉文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灯谜是一簇永不凋谢的奇葩。与文学类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相比,有人称灯谜是其边缘文学。因此,灯谜除了符合谜的特性外,还需要具备有一定的文学性才显得更美。字谜,则是灯谜这一簇奇葩中鲜艳夺目的一枝,故字谜美化值得谜人重视。字谜,广义的包括字、词、成语、句的灯谜,狭义的字谜则是单个汉字为底的字谜。笔者正在新浪网上开了《聂玉文七言字谜 5000 则》的博客,全是单个汉字为底的字谜,因孤陋寡闻,手头没有一本灯谜或字谜的什么《大典》《大全》之类的书,故只就狭义的字谜以笔者本人字谜为例来谈谈个人看法,可说是在各位面前来一番“王婆卖瓜”,并敬请各位注意,这“瓜”有啥毛病,“卖”得在不在理,请雅正。
字谜是万谜之源,是灯谜的基础,初入谜坛者大都以字谜为先,故精心构建字谜、美化字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字谜,面底简单,面目简洁,唯有谜面可以千变万化,谜面字数可多可少,意境可美可差,声律、风格均由谜作者心中“揉搓”。如何美化字谜,一言难尽,但是如能遵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导去搜肠刮肚,锤字炼句,修改再修改,总能构建出一句最美的面句来。笔者“苦心经营”一、二年制作的这 5000 则七言字谜,很想都作成扣合及文学性皆美的独脚虎,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如愿以偿。不过,我心意足矣,因为通过实践,摸准了美化七言字谜的努力方向,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一番“自吹自擂”:
一、 扣合之美。
扣合一词可说是灯谜的专用术语,字谜的扣合即是面句与底字须互相照应,并丝丝入扣而无‘抛荒’,面与底之间似有一个无形的等号,如“不能等于”,或有荒僻之字,这扣合就不完美了。中国汉字繁多,字的形、音、义各异,在制作字谜中,自然需要因“字”制宜,使用各种不同扣合之法。通过实践,笔者已掌握和常用过如下扣合法:
形义扣,即字素的离合增损加会意相扣。“柔肠半断太真情”,前四言用“半”字谜法已扣底字“杨”,后三言会意而补扣,即“太真” 之情,“太真”即为杨玉环,暗扣“杨”。“人云宋后愧姓秦”,前四言亦扣形,后三言巧为化解西湖边“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之句合而扣底字“桧”。 “一早偶拾张旭书”为“草”,“点滴买来显真情”为“实”,“两代裙钗有血缘”为“姆”,等等均为此法。
形声扣,即字素的离合增损加提声相扣。“上海城头听昆腔”,前四言字素为“申”(上海的简称)加城头“土”即为字形“坤”,后三言提声为“昆”之腔调(“昆腔”本是苏沪一带之地方戏种)。“钓钩未下枪声响”猜“羌”、 “鼠蹿半高有响声”猜“享”、“疑是水蛇似有声”猜“汜”、“老生手语莫出声”猜“抹”、“马放南山鸣叫否”猜“缶”、“开口一嚷是乡音”猜“襄”······ 此类形声扣是扣形在前、提声在后。“凭声呼取半瓶酒”,前三言提声为与“凭”同声韵之字,后四言为“瓶酒”之半为“洴”。“鸡叫三声蛇张口”猜“己”、“舟声一响水平川”猜“州”等形声扣是提声在前、扣形在后。“了断一生叹气声”则需断读为“了断一生叹、气声”,前者扣形,后者为提声。前者之形声扣谜均为明有声,“十字铺中有笑声”则为暗有声“哈”,变成字形扣底。
象形扣,即以它物之样子象形、比喻成底字字素之样子。
“一为钓叟一耕佣”,面句出于宋代王安石《浪淘沙令》一词,前四言用象形之法得出竖折勾之形,后三言得出一撇之形,合而成底字“儿”。“一茎撑起两片芽”亦以象形之法得出底字“丫”。“两把牙刷背靠背”将牙刷的形状(有把有毛状)象形、比喻成底字“非”也是用此法。“龟头噬住眼镜蛇”,“龟头”即为一字素,“眼镜蛇”则以借代与象形相合用而成,即“巳”为蛇之生肖借代,中加一竖则象形而成“眼镜蛇”。
义音扣,即会意加提声相扣。“弄璋之喜起笙歌”,“弄璋”、“弄瓦”按旧俗称为生男、生女,“弄璋之喜”意会即为“生”“男”,即已形扣底字,“起笙歌”提声即为底字“甥”与“笙”同一音韵。
抵消法扣,即将面句上不需要之字自行抵消而扣合底字。笔者仿李白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句式制出“张家界上张家游”,“张家游”将“张家”抵消掉而留下“界上”按方位指示为“田”。按此抵消法格式稍加变化“流水无情君有情”猜“琉”、“烟囪洞里不出烟”猜“窗”就如出一辙了。但总如此“依样画葫芦”则显得单调乏味,因此得有所变化。“保暖内衣不暖和”用“不暖和”抵消掉“暖”余下“保内衣”三字,而猜出底字“褒”。
除上述方法外,字形离合增损、会意、运典等法也常使用。不管这法那法,总是在形扣、意扣、音扣之范畴内来构建每一个单个字谜的‘躯体’。
二、 意境之美。
意境一词属于文学术语,即在作品中描述出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于一体的艺术境界。灯谜属于边缘文学,字谜的字数虽然不多,同样可以描绘出一个极其简单的有生活图景的、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境界,成为一件极其精致的文学小品。七言字谜意境之美,笔者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尝试着去完成。
借代:这是字谜制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方法,因为借代之词语就带有探索性,符合谜的特点,引人去思索;同样,借代也在构建字谜的意境。中国汉语之词性丰富多彩,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十数个或更多个字、词或近义词来表达,如“女”或女字旁,笔者构制字谜时曾用过“凤”、“雌”、“千金”、“裙钗”、“娥眉”、“粉黛”、“红粉”、“佳人”、“红妆”、“佳丽”、“美眉”、“贵妃”、“才人”、“巾帼”、“弄瓦”、“温柔乡”、“石榴裙下”、“祸水”等借代。这些借代之词语有些来自于民俗,如“凤”、“弄瓦”、“祸水”等,有些来自于当代新词汇如“美眉”,而大多数则来自于古典诗词中。借代的词汇丰富多彩,但它们都有细微的区别,有些时代不同,有些感情色彩不同,故能构建不同的意境,如我的“绿茵场上巾帼姿”猜“娖”,其中“巾帼”带有褒扬色彩,而“云近金乌生祸水”猜“娼”,其中“祸水”则明显带有贬斥意味。
白描:简洁单纯地描绘出一种图景,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在字谜中也常用,如“镜中花影水中月”大写意描出之景,体会出虚幻之美,意会到字谜应该扣“觑”;
再如“画个十字喊早安”猜“晏”,简单平淡之述事,似可体会到基督教徒彬彬有礼之意境(“宴”有区别,不为底);又如“燕入空中上下飞”猜“北”,白描空间和平安详的意境,给人以和平安详之感。“手举枝头丈八蛇”猜“揉”,唯“丈八蛇”借代为“矛”之外,整句则为白描之意境,给人以娱玩之意。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即将动物及“死”的事物写成具有人的姿态、感情等,构建出十分新颖的意境,这就增强了字谜的活力。如“耗子偷油落了水”猜“鼬”,一个“偷”把“鼠”写成“人”了,使一个字谜成了一篇小童话;又如“半笼烟柳山欲睡”猜“棂”,一个“睡”把“死”的山写成有人的习性了,构建的意境具有生气;再如“三只小狗护虎生”猜“飙”,一个“护”字把小狗写成了人的行为,构建了动物之间的和谐意境,亦似一篇小童话。
比喻:即是打比方,有明喻与暗喻之分。明喻一般有“好像”、 “如”、“似”、“疑是”等字眼,如“疑是水蛇似有声”猜“汜”,即是用“水蛇”来比喻底字,(此句之“似”并非为比喻词,而是提声与“汜”同音韵)通过此喻使人产生联想,构建出新的意境。“恰似污泥待笔耕”猜“墨”,前四言用比喻描字形,后三言意会扣底,有比喻词“恰似”,说明这是明喻。“底线脚球直传中”猜“虫”,显然这是个暗喻,把整个底字比喻成半个足球场,“底线”为下面一横,“角球”为东角上一点,“中”实用。“中方底线发角球”猜“虽”,亦是暗喻。
夸张:即用夸张或缩小的词句来喧染某一特点,来构建一个新的意境,如“飞流直下泻云端”猜“沓”,这可说是借用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句式,把静止的“水”夸大为“飞流直下”,字数所限,“三千尺”“夸”不了呐,底字下部分“曰”与“言”“云”近义,故相扣合。“两把牙刷走天下”猜“韭”,前四言象形为“非”,后三言余“一”相合扣抵; “两把牙刷”岂能闯荡“天下”?在意境上用夸张之法表达志在天下的雄伟气概。
设问:即明知故问引起听者、读者注意,引起思维,带入作者已设置的意境中来。“七擒七纵意何在”猜“惩”, 借三国“七擒七纵”故事,并引人理解其意而设问,得出为“征”服人“心”合而扣底。“何事酿成千古恨”猜“跌”,借“一失足成千古恨”之语而设问构建意境。“陈抟颐养成啥仙”猜“睡”,通过设问找出陈抟的逸事而成谜。“祖龙遗骸今何在”猜离合字“土里埋”,据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在陕西骊山脚下,今还无技能发掘,故此面句设问构建的意境符合现实,今后如果发掘了秦陵则得改此谜了。
通感:作者故作感觉上的互通,在面句上构建出似乎是主谓或动宾不配的奇境,此奇境图景新颖、含意深远。“扁舟一叶载相思”面句系成句,出自于一宋词中,句式似乎是动宾不配,“扁舟”能载人、载物,岂能载“相思”这种思维活动!但是这种句式奇特,引人思索,猜“逗”。“载相思”与“载不动许多愁”等诗词句式一样都是用通感之修辞方法。“石榴裙下见山倾”中之“石榴裙下”与“山倾”似乎主谓搭配不当,但在“通感”之中含意深远,即在“女”色面前“山”也会“倾”倒,像成克杰之流就是如此。“搓麻搓得春光去”猜“床”,“搓麻”说得通,“搓春光”可有点动宾不配了,但此为通感的修辞作用能让人领会、接受,并形成美的意境,告诫人们不能沉溺于麻将桌上。
运典:典故和许多历史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宝藏,“古为今用”中运用典故及历史故事注入到字谜的面句上来,无疑能构建出许多发人深省的意境。“乌江自刎脆声响”猜“翠”,前四言运典,后三言提声。“乌江自刎”即是项羽兵败自刎乌江之事,“不可一世”终归身败,故“脆声响”得久远。“烽火一戏幽王见”猜“嬉”,运“千金一笑”之典将底字字素意会而扣合之。 “板桥遗墨悲鸿笔”猜“笃”,其中虽未有典,但郑板桥画竹、悲鸿画马在中国画史上已成大名,故面句上构建的意境给人以知识性,并引人崇尚。“三雄入伙劫宝玉”猜“院”,似借水浒故事,实为用此故事作谜,“阮”加宝盖头合而为底。“悟空求借牛魔王”猜“煽”,似借西游故事,实为意会“火”、“扇”相合为底。“三苏笔力少林功”猜“斌”,亦未用典,但文学史上已有“三苏”之专用词,颂扬苏轼家族之“文”,“少林”则是“武”之借代词,故此类谜有用典的意味。
自然,创建字谜谜面的修辞方法不止于此。如果说扣合美给予了字谜的“躯体”,那么意境美就给予了字谜的“灵魂”。字谜能够给人以猜射娱乐,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能给人以更多的精神享受则更为完美了,如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给人以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不是每则谜都能做到的。)因此,字谜有诗意,有“弹性”,能给人有更多的想象为好,如“人而无信挨拳头”猜“誊”,“人无缺点非俊杰”猜“梭”,似乎就给了猜射者以“弦外之音”、谜外之意。 “回互其词”,使人“昏迷”,就能注入更多的谜味。
三、 声律之美。
声律之于旧体诗词,如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失去声律则失去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这一类诗的形式。七言字谜则是借用这种声律句式来为自己服务,来美化自己的“谈吐”形象。
声律为何能美化字谜?笔者认为作用有二:一是能使面句具有节奏感,增强了面句抑扬顿挫的音调之美;二是能使猜射者易于吟诵和记忆,能够给猜射者产生琅琅上口、节奏鲜明的乐感之美。
如何运用声律来美化字谜?字谜字谜,扣合第一,如果还谈不上是字谜,岂能用声律来美化呢!因此,只有在扣合确切、意境优美的前提下,把面句修饰得声律和谐、节奏鲜明才算是美化。笔者在构建 5000 则七言字谜中,常以七绝七律的句式为“模本”来推敲,或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如“平平仄仄仄平平”等,也就是说向独脚虎的“模式”相靠。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出、入四声,现代汉语则以阴、阳、上、去为四声,笔者在推敲面句时总以现代汉语的四声来调和声律。
自然,构建成独脚虎的字谜在声律上优于其它,如“代父从征未挂花”猜“栏”,运木兰从军之典入谜,(前四言运典,后三言一语双关,即省了姓氏“花”,又未受伤)扣合和意境均可,在声律上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改为“为爷从征未挂花”,在扣合和意境上没有变化,但在声律上就大不如前一句了。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论,“二”之“爷”字就“犯”了律,就变成“平平平平仄仄平”,吟诵起来也大不如前一句流畅。前些天挂一字谜“娶回家中花千金”猜“聚”,谜面没注意竟连用六个平声,发觉后即改为“娶回家里甩千金”猜“聚”,声律上则觉得和谐多了。
据说当前谜坛对应不应重视独脚虎的声律问题有所争论,我也未能看全双方的文章,也不知自己的作法对不对,总在“我行我素”。不过,我制作这 5000 则字谜,尽量注意声律,也未管什么“派”,争取作成独脚虎,如作不成独脚虎时也尽量避免四、五个平声或仄声连用而形成诘屈聱牙的现象。因扣合和意境为先,有许多字谜制不就独脚虎,这也是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故,所以我的5000则字谜只冠名为“七言字谜”。
一句话,声律是字谜的“谈吐”,讲究声律有利于字谜的美化,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总比诘屈聱牙、结结巴巴要好。
四、 通俗之美 , 但也崇尚典雅之美。
通俗与典雅是两种不同而又互相依存的艺术风格。通俗表现得较为简洁单纯浅显,而典雅则表现得较为古朴深奥幽雅。在字谜的构建中,也可显现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
首先,我喜欢通俗之美。通俗,易为普罗大众所接收、所喜爱,如通俗之谜,与人群大众生活接近,与民风民俗接近,与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接近,就容易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猜射,这就有利于灯谜的普及。如果谜会上扑面而来的都是古典深奥的灯谜,一般人难以猜射,猜有些谜还需要带上五经四书,这样兴味便减,这就不利于普及与提高了。如果作一民意调查,真正爱谜的比例能有多少,我看有十个点也就满打满算了。因此,我们应该多作普及工作,争取更多的人来爱我们的灯谜(自然包括字谜),这就需要通俗。
在构建这 5000 则字谜中,我注重在谜面中赋予通俗的美,具体在如下方面:
在面句中,努力描绘人民大众的生活画面,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两把牙刷背靠背”
猜“非”,直接写人的生活内容,易于为群众接受而猜射;又如“常过小桥哼着调”猜“吊”,前四言扣形(即以“常”字为母字,损“小”及“桥”之象形为底字)后三言为提声,如同“调”字之音韵,面意似述那种悠闲轻松的散步情趣,有色有声,这是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猜射者感到亲切,自然会容易接受。
在面句中,努力反映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风民俗,表现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如“孪生龙凤呱呱叫”,前四言似写生了双胞胎,生子如“龙”,生女如“凤”,是双喜,合民俗,后三言也是民俗之言,故易为猜射出底字“好”。“首富西湖包二奶”猜“淙”,是字素递增合而扣底,其中“二奶”一词来源于旧时代的民风民俗,“小”除了解为大小之“小”外,还解为“妾”,即小老婆。(过去说讨小即为讨二奶、三奶乃至七、八姨太)如今已是新时代,但这种劣习依然存在,如常说某某富人包二奶,即可见此习必须揭露之、鞭挞之。故制作此类谜亦有其现实意义。
在面句中,努力表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因为这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如“一水相融见平台”猜“治”,这是我在台湾岛内连战先生组团来大陆访问时即兴而作的字谜,面句中含意较深远,一个“融”字表达了两岸期盼和平的意愿,连战之访也就是为建 “平台”开了先例。“方登博客不会博”猜“喀”,面句用抵消法“博”为“不会博”所抵消,余下“方”(即“口”)与“客”相合扣底,其面句内容却有紧跟当代文化、科技步伐之意,“博客”是近年来在网上出现的新名词,是人民群众所关切的,故具有通俗之美。
在面句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诙谐的气氛,这也应该是通俗的内涵。猜谜本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思维活动,如果总是板着面孔,紧张思维不一定能持久,我们就该构建一些轻松、诙谐的较易的字谜,放松神经,增加些趣味性。“个个一歪就搞笑”猜“大“,面句给人以一种笑的姿态的图象,这“歪”即要扣合“笑”中间那一撇,又要表示意境中的那形态,使谜意轻松、诙谐。(有些谜作把“笑”中间那一撇描成一横,是不妥的。)“山西陕西一日游”一句大白话象旅游公司之广告语,很轻松,其实猜一“邺”字。“耗子偷油落了水”猜“鼬”,谜意似一则小童话,轻松的话题、轻松的笔调,有意增加趣味性使字谜通俗。
我也崇尚典雅之美。但是,我不主张灯谜中以《四书》一句猜唐诗一句之谜,这类以古猜古之谜只能叫人引入故纸堆。字谜则不是,它之典雅全在面句上,这就是意境与文辞古朴深奥来猜一个单字,能叫爱谜者接受。“选读楚辞知故里”猜“梓”: 《楚辞》本为古书名,因面句整齐起见而未用书名号,猜的底字“梓”也有古典之意,所以典雅之谜能诱发猜射者去努力学习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
通俗与典雅的风格是字谜的“衣著”,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是浓妆的还是大众化的,只要人民大众喜欢就是美的。
伟人曾教导我们说要“古为今用”,并要“与时俱进”,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灯谜领域里,我们就应该认真继承我国古文化优秀的部分,努力创新,多创作出一些适合于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灯谜作品来。同时,典雅能成“佳”,难道通俗就不能成“佳”吗!如果光着眼于典雅之美,普罗大众一时还不能领受,而只是在谜坛极少数谜家心中“孤芳自赏”,灯谜文化就难于普及。其实,通俗与典雅、普及与提高两者之间都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雅俗共偿才是最完美的结合。
我作七言字谜,有意在扣合及文学性的意境、声律、通俗这四方面锤字煉句。但这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揉搓”在一起锤煉字句,“浓缩”在有限的七言中,以此来美化字谜。我这种想法和作法能不能达到美化字谜的目的,就需要广大谜人、特别是灯谜的专门家来检验和雅正。我这是抛砖引玉,请大家玉言。
文外之谜,表白心意:
1 、 前后对歌同快乐 (字一)
2 、 扁舟之上昂头去 (字一)
3 、 倾心相伴手先合 (字一)
4 、 点点蜻蜓染道西 (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