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那时, 能分到筒子楼里的一间房, 会高兴得屁颠屁颠的, 好歹有个自己的“窝”啦!不过这篇文章似乎没说住这儿的人的另一个“痛”- 上厕所。-转载者
来稿 || 虽已残旧,甚为温情——说说筒子楼的那些事儿(二)
一张耷拉着脑袋的‘福’字,一摞码放整齐的蜂窝煤,一面用粉笔任性涂鸦的木门,还有几件随意晾晒的衣裳,关于筒子楼记忆的序幕就此徐徐展开……墙角的雨具和红色墩布是多年的老友,简陋的水池和窗台的排烟管是亲如一家的难兄难弟,风吹雨晒,冬去春来,筒子楼简朴,纯粹,低调,无声,关于平淡生活的那种仪式感,还是浓烈得像一块醇香而苦涩的黑巧克力,有着化不开的浓稠和平凡的诗意。
只稍一把透着酸甜的梅干菜,就能回到童年时光,记忆里小小饭桌上那盘黑漆嘛乌的碎梅干腌菜,嚼起来总是嘎嘣作响唇齿留香。
画面里的男子在筒子楼兴建之初就一直居住在这里,大半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因腿脚残疾,生活略显清贫,平日里在过道做做饭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他问我,拍这个能让他的生活有所改变吗?我摇摇头,我只是个记录者。他不语,微笑着继续做饭,铝锅里升腾起一缕好看的烟雾。
可爱的大婶鼓足勇气对我说,你可以给我拍一张吗?
透过棉纺厂筒子楼的纱窗往外望,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愉快玩耍。
扛气罐的严厉大叔。
“请关气罐”,好可爱的字迹,萌化了心。
楼下的孩子,最简单的快乐。
棉纺厂的筒子楼以租户居多,很多家庭为了方便孩子就近上学,特意选择租住在此,一住就是好几年,3千的年租费对他们来说很是经济划算。画面中的小家就是这样,男人的大儿子十多岁了,在隔壁学校读书,二胎女儿才一岁半,家里除了一张大床,其它物件零乱而随意地摆放着,狭小拥挤的空间里,父女俩一起听听手机里的儿歌,也是一段温暖的时光。
小朋友腼腆文静,她对我的镜头很好奇,她觉得那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大玩具。她怯怯地靠近我,小心翼翼。
一家人。
楼梯栏杆处挂着一辆被人遗忘的自行车。
款款而行的旗袍女子,照亮了残旧的筒子楼。
窗外,学校操场一角。
一块红布就这么任性地替代了窗玻璃。
大婶相当和蔼,乐呵呵地邀请我进她的屋子,那一瞬间,有点恍惚,我总是特别容易被这种纯真的善良打动。大婶十几平米的家,简陋得很,但她却很满足,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对她来说,孙儿们听话读书好,家人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报。
大婶的老伴务工回来吃中饭,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也没有诧异和排斥,露出质朴的微笑。
生活里的艰辛和烦忧还是有的,有时候一根烟就能舒缓不少坏情绪。
筒子楼里总能遇见很多朴实的环卫工人,她们居住在这儿,工作在这儿,勤勤勉勉任劳任怨,图中的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她和善得像一道温暖的光,她说自己一个人住,不愿意打扰儿女们的生活,每天工作接近九个小时,辛苦也快乐,充实得很。就这聊天的工夫,老人戴上了手套,准备去刷洗垃圾桶。
墩布旁的小姑娘。
窗外。
好有爱的警示标语。
图中的老人80多岁了,有4个儿女,都不在身边,一个人独自住在筒子楼已有两三年。筒子楼也不是她的家,儿女们不愿意她回去守着乡村的老屋,只能折中居住在这里。老人有一部手机,儿子每天都会打一个电话问候,其它的探望和关怀就没有了。我仔细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尚好,自己还能一个人做饭,屋子也收拾得整洁干净,唯独眼神,老人的眼神,非常凄凉寂寥,让人忘不了。
跳皮筋的小女孩。
楼道里昏暗的光。
仙桃市繁华的大新路上,偶然路过,看到一扇色彩漂亮又古朴的门,走进去一探究竟,就这样与市汽运公司的筒子楼不期而遇。没想到闹市区居然还存有筒子楼,这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门内和门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汽运公司的筒子楼和棉纺厂的筒子楼堪称兄弟楼,大体一样,楼内的格局相似,都始建于80年代。这里住户不多,五层楼也就住了不到十户人家。往楼上瞅,一个印有美女图案的遮阳布,很是醒目。
手拿冰淇淋的女人。
楼下。
认真擦碗的老人。
图中的老人是汽运公司的老职工,一辈子住在这个筒子楼里没挪过窝,女儿嫁人了但经济不是很富裕,也无暇顾及他们二老。老人说起自己的事,显得很愁苦。这样的房子,显然不是他们理想的养老居所。
筒子楼楼道卫生做得相当干净。
居民们聚在一起,免不了要咵咵天。
洗菜要到公共水池间。
好有年代感的水龙头。
这一层的住户多,临近中午时分,各家各户都比较忙碌。
清晰可见楼下正在烹制美食。
天逐渐热了起来,一个老人在过道里乘凉。
角落里抽烟的男人。
图中的阿姨准备张罗晚饭,晚餐女儿和外孙要过来吃。
屋外才是厨房。
闲暇时看看手机。
一束光照亮了花被褥。
准备出摊做小本生意的居民。
离开汽运公司筒子楼的时候,给自己拍一张影子留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