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志健 : 不可低估市場潛在風險

(2010-05-16 20:05:23) 下一个
2010年5月17日 信報
金融圈內
錢志健
不可低估市場潛在風險

從證監會的網站上,有一則執法新聞值得關注。

一名姓「司徒」的散戶,承認操控衍生權證價格,被判處緩刑監禁。控罪指一位姓「司徒」的散戶,在2008年12月30日收市競價交易時段(收市競價時段已由2009年3月23日起終止咦鳎??倏v一隻衍生權證的價格,內容指司徒在收市競價時段內,以逐步提價方式發出名稱為KC-ICBC@EC0905 的衍生權證的三對買賣盤,從而推高該權證的參考平衡價格及收市價,參考平衡價格被人為推高後,可能會營造假象,令其他投資者誤以為在該參考平衡價格的水平,市場對該權證有真正需求。

更直得一提的是,證監會首次推出六集電視劇集,最後三集會在星期六晚上八時TVB播放,情節可以讓公眾更了解到,如何用一個有效的執法制度,把市場違規者繩之於法,筆者極力推介。

錯盤事件成謎有待調查

最近「黑天鵝」事件好像不是很難才出現。七個交易天前美股的暴跌驚魂事件仍在調查,上周更盛傳有阿以蓋達分子(Al Queda)透過市場系統漏洞,從而進行大量S&P 500的小型期指沽售而從中獲利。5月1日在時報廣場(Times Square)被發現的重型炸藥車輛,七個交易天前的錯盤交易,是否全是巧合?坦白說,沒有人可以在此下準確結論,還是等待美國證監會(SEC)及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作出的最終調查報告,才可有定案。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可低估市場潛在風險!Never underestimate risk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我相信近期投資者的情緒有如進入天堂地獄一樣,時喜時悲。市場急速調整並不可怕,一些「輸突」還不想離場的市場參與者(包括大戶與散戶)才是最可怕!

在正常情況下,順勢而行,是不錯的策略,但不是唯一方法,我以前在「舊舖」當國家主管時,Trend Following的做法,是用電腦程式作期貨買賣,有Whipsaw Market時,程式會把一些看不透勢頭的倉位「自行了斷」,即作「Cut Loss」來減低損耗;還賺錢的倉位,就讓它繼續「行走」,Ride on Trend。

但一般人,甚至專業投資者,最難敵得過的,很多時是自己!我相信2008年9月金融海嘯後,很多人對操作也會變得謹慎,但我相信,還有一撮人,還是每天不停地出入,怕失去落場的「良機」,從而做出很多愚蠢事情。Look,沒有人會「迫」你埋牆去作無謂買賣的!(上周六證監會與港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在非主線內容內,說到影星梁家仁在恒指「大期」市場,快速輸掉200萬元,是反映一部分人投機輸突的最佳寫照)。

另一話題,還記得英國霸菱的Nick Leeson嗎?當年Nick Leeson也是單邊方向大賭:(1)日經期指(長倉做了等同77億美元的Nikkei 225期貨,短倉做了等同160億美元的JGB國債期貨),(2)Sell Call, Sell Put 35,000張日經期貨。

賭單邊輸掉一間機構

長話短說,由於版位有限,日本神戶大地震令到Nick Leeson的倉位嚴重虧損,他也隱瞞不了事實;他又在情緒失控時再加碼博反彈,最終霸菱銀行要倒閉,賣盤給ING。

大家如果對統計學有認識,也會知道,市場的事件,有99.7%信心指數,可在±3個標準差可以解釋到,即是說,在Bell Curve下,很多事情也可以是預計之內。真的嗎?

理論上,這個Bell Curve是「無限延伸」的。你聽過什麼是20 Standard Deviation Event嗎?1987年10月19號股災,這個黑色星期一,單日S&P 500指數,便下跌了20%。

我和你說,一個99%VAR (Value At Risk)也估計不到單日最大損耗,可以那麼「深」!

專業的操盤手,也不是「神人」,曾在量子基金操盤的猛人Victor Niederhoffer,是芝加哥大學商科博士,和一般絕對回報操作者一樣,不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深信統計學上的異常現象(Statistical Anomalies),尋找獲利機會,他深信大致上市場一日跌幅不會多於5%。他空倉Sell Put大量指數期權,1997年10月27日,大市跌了7%(預計之外),孖展須補倉50球美元,Niederhoffer沒有多餘資金,主要經紀不斷平倉,基金最後被迫關閉。

最可怕的敵人是自己

讓我哲理地說一句,有時最可怕的敵人便是自己!有人把所有資產,甚至性命押下作賭住,愈想行賺錢捷徑,路變得更加難行:The value of your account does not define your success !

下半部話題,再談新加坡。多謝上市公司華脈無線通信(499)副主席蔡兄Stanley早前給筆者的電郵,及對外國人在新加坡投資物業內容提出補充及修正。

由於新加坡的法定語言是英語,為求沒有翻譯上的錯漏,部分內容,要以英語為主,也以英語為準。再和新加坡當地一地產業內人士確定,外國人「不可能購買的物業」有四大類別(但實則是自Rule by Exception的,可透過新加坡土地局(Singapore Land Authority)預先批准):

(a)Vacant residential land;

(b)Any type of landed property such as bungalow, semi-detached houses, or terrace houses;

(c)Landed property in strata developments unit are not condominium developments;

(d)All the apartments within a building or all the units in a condominium development.

外國人(Foreigners)也不能在新加坡購買HDB Flat(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在此譯作建屋發展局)單位。現估計新加坡有80%居民居住在HDB Flats,而Sentosa區99年期租賃權的住宅飛地(Residential Enclave)是例外,可購買,可得到新加坡土地局的快速認可(Fast Track Approval)。

那麼外國投資者,可在新加坡投資什麼?任何有獨立產權的公寓(大廈)(Any condominium unit),但是,只有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才可以購買建屋發展局的HDB Flats。

新加坡金融資管業的優勢

我早前也有幾位行家朋友,正在考慮把「操作」基地移往新加坡。數周前我已說到,有一主要經紀部門(Prime Brokerage)主管在獅城請我「喝咖啡」,也輕易地說到有十多個理由,認為新加坡比起亞洲其他區內更適合做「絕對回報」資產管理行業。

友人Ray最近更發送了我一篇英國Financial Times 4月所寫的文章(4月25日),說到新加坡從事金融及資產管理行業的優勢(Competitive Edge),遠比香港高得多。

FT的專欄作者Kevin Brown與Sundeep Tucker更說到,就算將來「外資」在新加坡擁有的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ngapore Mercantile Exchange),新加坡政府也視它為良性競爭(對現有的SGX市場)。在此,我還是「原汁原味」地引述FT的內容:「The city-state\'s enthusiasm for what will be called the Singapore Mercantile Exchange, and its willingness to countenance potential damage to the locally listed incumbent, the Singapore Exchange, neatly illustrates the business friendly approach that is helping the island to emerge as a strong competitor to Hong Kong in the battle to be Asia\'s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apital.」

FT的文章提及到,有一香港對沖基金經理笑言踏出新加坡Changi機場後,差不多幾乎有人會給他一個「對沖基金的Start-up Kit!」

我還記起2007年,高盛的前證券部主管Hyder Ahmad,最終也是選擇不在香港,反而在新加坡「起壇」,集資10億美元成立Broad Peak對沖基金公司。何解?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也透過其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到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公司(特別是在新加坡成立地區總部的)。當然,Broad Peak也是當年得到淡馬錫所投資的受惠者!最後,星期天我一早去了投票。曾特首「拉大隊」杯葛投票,實在是一大「遺憾」,我有一位對沖基金行家朋友對我說:「可能是時候移居新加坡」,我在想,我還可以貢獻什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