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实修法要]内观智慧概述
转自:邢台佛教网
内观智慧来自对真实法的直接体验。真实法是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概念,只把心意识放在当下进行的现象。心它发现,实际上发生的,是我们所称的「身心过程」。
当你清楚地觉知道当下时, 你知道那是什幺吗?如果你观禅坐时, 臀部附近的感受,那你实际上并不知道臀部,你并没去观照它的形状,你只知道那里有压力, 那是我们叫究竟 (胜义)真实。究竟真实,指目标由直下经历,不假思索或预想成见。这是身心过程的特性。
只有当安住深层、清楚的觉知,专注地观照身心现象的真实法,才能有深切的经验,真正理解心发展的过程。只有在深厚觉知的敏锐贯穿下,我们才会有对真实法的体验。你把这些当自性现象观照。那里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你」, 只不过是个本然的自性现象。当你能清楚观这现象时, 你将发现, 他们自己不是绝对的实体,只是依于跟相关因缘现象。我们说,我们觉知因缘条件的性质, 明显的就是过程。身心过程流动, 依存于流动过程的是叫做「时间」的这个东西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当你继续下去时,就会看待宇宙内的全部事物,它们终究是我们说明的三共相-无常、苦、无我。我们也说十六观智,可以被归类为无常、苦、无我三类。
洞察三共相的特性
在这个项目, 有必要对内观在这三共相的特性,交代清楚。为了更好的理解,教法上给了些定义。它们是为无常(anicca, impermanence)、无常相 (aniccalakkhana)、无常随观 (anicca- nupassana)。教法上定义无常:关于五蕴的无常。这些身心过程是色、受、想、行、识, 五蕴皆无常。
表示五蕴的真实性质、这些身心过程都可以概括为无常。这无常是什幺?我们讨论的是无常的特性。特性指的是相。他们不是无常本身,只是那个「相」。就好象有一个指示牌标示往Katoomba 的方向, 标示牌本身是并非 Katoomba。当你跟随标示牌走, 你会到达 Katoomba 这个地方。另一个例子是:当你用手指,指向月亮, 手指不是月亮。同理, 这个无常相只是指向无常。
那无常的相是什幺?无常相, 只持续一剎那间,它生起后又消逝去。我们通常称变化的,就是无常相。它会有一个开始和结束。
那这无常是什幺?无常是:当它一出现, 然后就消失了。有一位比丘定义它为:「当你能经验出现和消失,到某种程度,出现和消失之间没有差别。那当下你就经历了无常。」这个也是我们说的剎那剎那, 变变迁迁。如果,例如,当你观照「上升、下降」, 首先你默念「上、下, 上、下」。 如我所说, 话是一个概念,但是它是带你去经验移动的概念,经验腹部移动过程的感觉。你可能会想出, 腹部像一个大的气球, 扩大并且缩泄。气球的想法是一个概念,它跟着观照来的。不过,当你继续着, 更明显的是, 伴随着它前来的变化。它有时快, 有时慢, 有时以这种方式,有时以那种方式出现。这种模式是一个概念,可是它就在那里, 这没有帮助。你要做的是, 持续拉着心,观真实的感受。当你能感受到它时,那幺那里只有觉知到的一个「点」在。好象「上」是由很多点组成, 这些点不能一起出现,只有一次一个点、一个点地出现、消失,出现、消失。你能更专注在那纯然的觉知, 非常清楚, 通常会发生的是当你开始观见「上」,如同一连串的移动,以及一连串的觉知。它经常能被认为像是一条直线,虽然它不一定是条直线, 因为直线也是个概念。当你观照时,它变得更接近,接近于一连串的觉知, 你的结论是:它只是流动过程在那里。
另一个例子,起初你能观照「上」成两节,好象在中间有短暂中断休止。如果你更进一步地观照, 好象停止三或者四次,好象中断成三、四节。那幺如果你更仔细观照, 它好象中断成十节,然后成一百节, 当然你不能去数它。所以最后, 有那幺的一刻,只出现「上」, 接着「上」也消失了。当这种状况发生时,你就不能再思考了。感觉,紧绷(硬),和移动本身就不再明显了。明显的是剎那相续的变动和过程。它正如你看电影的屏幕。在这个底片一格一格地打上,一格一格打下去。当这个变得越来越迅速,那会怎幺样?打上打下, 接上、关下, 开、关、开、关,直到你看见不到个别的单张底片,你只知道它快速翻动。没有时间看清楚单张底片的内容, 因为它只持续很短时间。换句话说,首先心专注在觉知上, 当你以纯然正念,觉知到感受的自性相, 以当下纯然的注意力去观照, 你只照见过程。当你只照见过程时,你就照见无常。因此, 不管它是什幺,是四大的物质质量, 或者是感觉, 或者它是意识觉知, 或者它是一种心行, 当一切被缩简到流动过程, 那就没有什幺差别了。当你达到那过程,或者见到剎那相续的变动,你观见无常。那是为什幺你可以说,它不只是物质,它是无常;但是五蕴的身心过程也是无常。
究竟法的真实的本性
无常可以被描述成:究竟法的真实性,现象法的真实性。无常是一个字, 表达的意思是真实,但是我们首先要能观察这些现象。你不能停留在表相上。你要贯穿、渗透入它们,进去真实法。你观照身心剎那剎那的变化, 观照毗婆舍那目标,但是你不攀缘依附于它们。你直接引导心观察这些事物,但是你需要一个清明和没有偏私的心。对事物你不存任何先入之见, 当你推动心、引导它,让它沉进那些流程,进入过程本身。你不应该存有任何偏见,像是很多的五颜六色小光球, 出现又消失、很多微细粒子,出现又消失等等。你一点也不存有任何想法,它将会如何或者应该怎样。你应该把心保持在一种自由、适合于你自己的的独特的状态,因为内观出现的形式,会因环境及个人习性而异。有一种共同的模式,都是非常迅速地出现和消逝,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有先入之见, 那你的心的自由度就被束缚住,自由才能开展内观。以前有禅修经验的人,会努力找回他们的过去经验, 不过我们并不建议你这幺做。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你照着练习,那些内观观智与禅修经验自己就会出现。如果你努力地去符合特定的模式,以及禅修经验是应该怎样,那你实际上是延迟、限制你自己的进展。它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现,没有强加限制住自我,它甚至会容易些、快一些出现。那就是当我们说,「你要把心导向无常相」的意思。你不能预想无常的经验将会是怎样。你必需有一真正清明和开放的心来让它出现。不要有任何期望是很重要的。透过经常不断的观照无常,入无常相,最后就会证无常性。
苦
在巴利文,苦的单字是 dukkha。当你说苦时,它指的是五蕴, 就像无常一样, 它指的是五蕴身心过程。苦相是压迫。最明显的, 是来自我们称为 dukkhadukkha (苦苦),或者是疼痛的苦。这指身心的痛。譬如当我们牙痛或者头痛,背痛或者腿疼,感到难过。这些全部都是苦的相貌。那很明显的是(苦)压迫。不过,当我们谈论五蕴苦,那表示五蕴身心正受到苦迫,因为它们是无常。苦跟无常是一样的。所以,实际上它们是有着相同意思的两个字汇,但是对还没有经历过它们的人,只能观照见那个相,而不是究竟法。就三共相而言,如果你想要贯穿苦的真正意义,那你就必须观照无常。一个人必须反复观照的变化的迹象。当一个能够反复观照的无常的变化相,然后他就能更清楚的观照苦相。最后,你清楚的见到无常, 你也将能清楚的见到苦。换句话说, 他最后把心带到观照见剎那相续的变化,尽可能地观照身心真实的过程。然后,你将意识到心本身剎那剎那的变迁, 它是苦, 这个经验, 像是强烈的痛。这种苦是心苦,比身苦的成份大些。然后心能意识到,在中所佛经中提到:凡是无常皆是苦。
苦倒不是因为你执着财产、身体, 或者当你有变动、变老或得病。那是较为世俗型态的说法,合理化的说明。在实修,因为你观照过程中剎那相续的变化, 这是真正的无常, 非常清楚地,苦是很明显的。这个苦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形成不稳定、不安宁的经验。它是一个真实的体验,有点像痛和精神折磨。它正是有情生起苦的基础。
这一切的目的, 要记住, 是出离:放下所有无常的事物, 舍离所有的生起和灭去。除非你能亲身体证,否则心将无法不执着它的因缘性,不攀缘于任何有生灭现象性质的事物。当你不能用那种全然不起执着的方式,心仍然攀缘到某些因缘事物上,某些攸关生死的事。尽管你可以在非常平和、微细的某些事物里,寻找安稳的庇护。不过, 当一个人能照见所有因缘事物都是不圆满的、苦的, 那心将不起法尘。另外,当心能不起执着,心就不攀缘因缘法。当这个发生了,心实际上转向无为法了,转头朝向我们称为涅槃的了,因为无为法是恒常不变的现象。与因缘法身心受苦的状态相比,这是绝对永久的寂静。然后你也会理解了为什幺我们说毗婆舍那禅修,是通向无为法的唯一的道途。
好象很多人不认为毗婆舍那禅修, 是通向无为法的唯一的路径。不过, 如果你重视无常和苦这个重点,只有内观禅修能带你的心,观照无常和因缘条件所生诸苦的法性。只有当你观照这个时,你才会把全部的因缘法弃置一旁。除非你的心能开展出真正强而有力的智慧,那些根深柢固,对世俗五欲和存在体的攀缘执着,会把你挡在那里。你就不能自由,因为你的心不想要自由。心看不见自由的需要,因为它没观照到苦,以及因缘性出现的遽苦, 出现在任何生灭的事物现象里。
这表示我们对的无常的觉知的开展必须非常的敏锐。照见某些具有着特性的东西是较容易入手的,例如: 热、跳动、紧绷等(自性相)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观照痛觉的生起出现和消失是容易的,但是观照意识是较难的,譬如的愉悦和不苦不乐的感觉,那种一般人通常不能清清楚楚地去体验它。只有你能观照这个为无常,你才能照见苦在无常背后的真正意义,当你的禅修和定力深化,这将变得越来越微细。感觉变得更微细。所缘和心理目标都会变得更微细。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的观察这些生灭迁流,你将不能观照到它们的苦,因为你见不到它们的变异,你把他们视是绝妙的、令人惊叹的。因此, 除非你能观照时时刻刻的改变(无常)和苦,苦是无常变动的结果,那你是无法超脱离欲的。
在刚开始的时候, 虽然你见不到剎那生灭, 你可以见到一些明显的变化, 能更清楚的观照到变化的出现,然后超脱,厌离才会发生。起初,你不能觉知到无我, 因为心的仍然攀缘于自我的想法。当你观照身心变化, 对自我的执着就慢慢地放下,然后身心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楚,无我的特性就会出现。你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身体感官, 实际上那不是你; 观照的心,只不过是的观照的心;以及那种感受和整个大量苦,它们不属于「我。」「我」并不是痛;心如此清楚的观苦, 它也不是「我」,它只是观照的心。这种经历只出现在, 当你能观照变化,和由变化而生起的苦。当无常相变得更清楚了,无我相也会变得更明显。只有当无我相变得明显, 无我才会变得明显。这无我跟五蕴是相等的,只是用不同话来描述真实法,无常与苦也是一样。
简而言之,那些相只是指针,指出你的心必须观照的方向, 当你实际上经历了过程, 你并不去期望他们怎幺个样。实际上无常,苦和无我是实相法本身, 可是你观察的那些事相, 像是变化和苦迫,它们实际上只是引导你去体验真实法。
不同层次的内观观智
所以一切无常、苦和无我, 这是真实以及因缘条件性的, 依据五根强度的不同, 有不同层次的体验。五力是信力, 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当念力, 定力, 和慧力变得强大, 你将会在更深的层次经历三共相。层次更深, 内观智慧就更深。
观察的一般的趋势, 是从粗的变化和苦迫开始。然后, 当现象性质,被清楚观照成无我,无常、无常相也都变得更清楚。苦相、无我相跟随着来。当这三种相都变得清楚时, 无常、苦、无我的经验(不只是相),变得更清楚。换句话说,对真实法的体验变得更清楚。
请记住, 当我们说对真实法的体验变得更清楚,我们意味着经验, 指的真实法总是相同的。去经验它, 使它变得清楚,或者像是不太清楚。因此,这些不同层次的经验, 可以被认为是不同层次的内观智慧。例如, 十六观智中第一观智名色辨别智,其为很明显的无我内观智慧。不过,第二观智是缘觉智, 第三观智法印智, 涵概三法印智慧,那是清楚理解的智慧,能与三共相中任一种有关。在这种情况下, 在你的实修经验里,三共相中任一种相会变的更清楚。当你到第四观智时,生灭的内观智慧, 无常相变得清楚。当你进入恐怖、危险境界时, 厌恶和愿出离,这第四内观观智,苦的特性变得清楚。当你谈论内观关于平等舍, 无我的智慧就变得清楚。所以, 你能明了, 虽然全部的三共相都涉及真实法,在某一时期,其中的一种特性会显然更清楚。当你观照见更多无常,你经验更多的苦。当你经验更多的苦,出离心就会出现, 你会经验更多的无我,这样地循环继续。
主要的目的是清净
在这里, 这些经验主要目的是清净解脱。清净来自观照诸法无我。那表示,你不再攀缘这些身心过程。不只是粗的执取,连同非常微细、根深柢固的执着心都要舍离。当内心深处的执着都被放下了,那幺所剩的就是本体究竟实相了。另外, 因为你观照苦,你就远离无常诸行;心就能释放自己,在无为涅槃境里找到寂静依怙。
这是内观禅修理论的概要。
要留意的事情
在过程里,当然是有一些要留意的事情。禅修手册总是告诫禅修者提防陷阱。其中有描述我们称内观(的修行过程可能会有)的染污、不圆满。当你到达一定层次时,这些可能非常明显、非常清楚出现在禅修中。这些陷阱经常出现在较低层次的生灭随观智(udayabhaya ñana)。它并不是不会在别的什幺地方出现, 但是它这个阶段会非常强烈地出现。关于这点,不管我们经历什幺, 多令人愉快、令人赞叹, 或者多幺惊天动地,如同其它现象一样,只要观照到它们。它们只是生起又灭去。除非你能观见它的无常性,否则它会是一个陷阱。它可能会引起渴爱、自满或邪见。渴爱是当你发现境界是那幺令人惊叹,你就一直越来越想要它,那执着就出现了。你觉得自己很有修行, 有了不起的成就, 你就起骄慢心。那是执着的另一个形式,烦恼因此生起。或者,你认为你已经找到最高的禅修境界,因为你经验到了非常平静和美好的精神状态,你就会想:「嗯!那是涅槃。」你执着自己的禅修经验是最高的境界,那是邪见。当它发生时, 你不仅是停止进步,并且你会能遇到更深层的问题。有极端的个案, 他变得心理上有缺陷, 有点神精病,成了一个经神病患。因此, 你一定真的警诫自己这件事,虽然听说过这些, 当它发生在自己身上时, 会被击垮, 掉进这个陷阱里。
十种观染
有十种不圆满的内观, 或者十种观的染浊,这十种烦恼实际上心是纯净,由(后续的执着)好的经验所导致,但是最后一个的例外,它是真实的染污。虽然经验本身是良善的, 因为在执着,可能会堕落。因此, 在这要记取背后的教训是:任何令人愉快的经历,请正念观照他们。十种观的染, 即:
1 Obhasa—光明, (见光);
2 Ñana—智(观智);
3 Piti—喜(是观的喜乐。生起小喜、剎那喜、继起喜、踊跃喜、遍满喜的五种喜而充满于全身。)
4 Passaddhi—心轻安;
5 Sukha—樂, 出现禅悦;
6 Adhimokkha—胜解(即信。生起与观相应及信樂, 强有力的信解。);
7 Paggaha—策勵(即精进。生起与观相应不松弛、不过劲而善猛勵的精进。)
8 Upatthana—现起(即正念);
9 Upekkha—舍(即观舍与转向舍。还未到出世间智);
10 Nikanti—执着。
你可能遇到的困难状况
其它该记住的事情是, 在禅修的过程中, 你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的状况。这可能有很多跟有关禅修,以及你的烦恼心。听说,如果禅修者的烦恼心强, 禅修要进步比较难, 因为禅修进步跟心的清净有关;如果有许多垃圾要清理,这就很难清净。另一个例子,如果有许多痛苦、瞋心是强烈的人, 那在观照痛时要保持平静是比较难的。观照疼痛和苦,在毗婆舍那禅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 譬如说,如果某些方面的愤怒是强烈的, 它们将反复出现。另外, 瞋心也跟执着心相连。会起瞋心,因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执着心也与无明和愚痴相连,你不能接受、观照无常的实质, 因此你被迷惑, 并且因为那样, 你起执着。当你起执着,事情不按你想要的模式发生,你就生气。因此你很清楚, 这三种低劣烦恼根相互连接,它是一整个「犯罪集团」。那就是为什幺,烦恼性强,某些的阶段的禅修可能会非常难。如果你不能处理它, 你会停滞在那里, 如果你不小心、不净化,心会变得更麻烦。在这样的状况下,寻找适当的建议是很重要的。心变成前所未有的骚乱, 没有一丝正念在, 这个时候, 你最好返回到基本要点,并且放松一点。
你可能读过有某些内观观智为恐惧、恐怖或者厌恶之类。某些人可能惧怕这种状况。这不是真的感到吓着,它是在观照身心过程中,有些恐怖的性质, 这是内观智慧。因此, 如果你观照到某些可怕的事情, 并不意味着你将被吓坏。如果你被吓坏,那这不是内观智慧,它成为一种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够强,它出现在你面前,不好的影响可能会立即跟着它来。它不能作为一种个好的祝愿,会变得不那幺有利。那就是具有强大、稳定的正念会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它是定力的问题,那时任何程度微细的现象都会被放大。当它被放的很夸张的大时,你的正念又不强, 不足以接受它, 并且观察它, 它就不会是内观智慧,烦恼心可能会现起。因此,强大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禅修发展过程中的的三个模式
我想建立三个内观禅修开展的假设模式, 例如,发展到深入三共相。
第一个模式是显微镜的譬喻。内观的进步, 像一台显微镜,它一直增加它放大的能力。显微镜增加(倍数)放的更大,载玻片上样品的特质可以被观察到更细。当你观照三共相时,它也是一样的。内观智慧增长, 真实法就变得越来越清楚。当然, 这不是弹指间可以发生的,它是慢慢地增加。这个模式提出了一个观念,内观智慧并不是由思考而来,而是从纯净、清楚的集中意识。一定是有个动机要来观照,及经历更深层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自满于禅修境界,那他就可能不会再进步了。必须精进不懈。
第二个模式是种树,种圆锥形的植物,像桧木或者云杉。 这棵树,当它生长,必须先有稳固和坚强的根。如果根的生长系统不很强壮, 它就不能支撑一棵高大的树生长根象征整个善业和德行。当树木生长,它是要按部就班来。第一层的树枝伸出枝干, 然后下一个更高的枝桠才能长,较低的枝干必须充份伸展,那根要伸展更远。当这两层稳稳建立后,然后第三层才会长的好。当第三层生长, 底下那两层要长的更好。这意味着,在更高层次成长之前, 适当的基础经验是必须要先开展。例如,在你能观照更多现象之前, 你的定力必须持续长久、深厚。因此,当你观照一些新的现象,在你观照更深的现象之前,你必须观照它够久、够清楚。对于第三层枝干变得更茁壮,第一、二层也必须要更强壮。你是不能忽略、忘掉基础的层次。这表示将经常的重复早期的经历,在新经验出现之前。你必须要学会忍耐。
第三个模式是炼成长寿不死的万灵丹。在西方或许看不到这个,不过华人通常是利用人蔘。有个人蔘的传说,当人蔘变得能长寿不朽, 它的根将会长成人的形状, 变得有灵性,并且会跑来跑去。那人们就想抓住它。当抓到它时, 它会再次变为人蔘的根形,人们吃它了, 它就成为一种万应灵药。因此把蔘根放在里水熬,必须慢慢地熬它, 菁华才会被提炼出来。同理, 为了得到内观知识,你必须开始坐下来熬,那就是熬炼你自己。你观照痛, 你观照「上、下、坐、触」和念头, 一次又一次地观照这些目标。渐渐的智慧就开了,从观照种种生灭中,带来离欲。
涅槃一语
最后, 从理论上来讲, 我对涅槃有个忠告。当你进入较深层次, 完全放下这身心,正念和内观就更成熟。当这些所有的助缘及波罗蜜(菩提资粮,十圆满行)都成熟, 那时心转向寂静无为状态, 出凡入圣。换句话说,身心脱落, 进入一个恒常的状态。我们称这为绝对的真实。不过,关于这个是有许多道听途说, 很多错误的观念会出现。有时会很糟。例如,有某个案例, 某人到某处禅修。她在一座大楼顶上,远眺河流的对岸。她看见阳光灿烂, 河水川流不息, 浮云飘游不定。当她看见这些现象,激发灵感,以致于她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她认为她真的理解无常, 并且自认是个「预流」(初果圣人)。这是很奇怪的,你知道,因为涅槃跟看见什幺、听见什幺或跟六根门头所对的境并无关。如果你多少懂些理论,那你将会知道这样的一个经验,并不可能是涅槃。它可能蛮纾发人心, 但它不是无为法的体证。
某甲到了个境界, 当他开始观见小光球上下遍布,浑身都是苦受,出现又消失, 某乙就帮他下了个结论,他已经是个「不还」(阿那含,三果圣人)。这件事跟灭除烦恼没多大关系,经验到全身觉受,到处出现又消失,就把他带到这个定论。禅修者丙说:「是那样的吗?」她不太信服,「我也一直经验到这样的现象,那我也一定是个阿那含?!」第一个就改口说:「从某个方面来看, 你是啊!」这显示,当一个人执着某种想法,就放不开它。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禅修境界可以到非常细微的状态。你能努力禅修到非常深的状态,那时会有一会儿,心变得好象是无意识;然后你出来,你会认为它是很殊胜、令人激荡的。有时,你会进去很久;当你出来,那里空无一物。有人认为那一定是涅槃。那是另一个陷阱。它和睡眠之间有差别吗?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是不同的,但是差别在哪里呢?这些人会变得很执着他们的经验。不过,你要记得, 涅槃并不是到一种心茫茫然, 或者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
如果你念过《阿毗达摩》, 过程变得更清楚了。在第十四道智、第十五果智以后,心投入第十六观智-返照智。在《阿毗达摩》里,返照智的是欲界心与智慧相应。换句话说, 它像是心在观照「上、下」,只不过是在一种较深心意识集中状态,但是它知道当下什幺发生了。在那种状态下, 心缘取的目标是涅槃。那意味着,在那种心理状态下,绝对的真实的特性变为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呈现在心中。当你禅修, 你经历绝对的真实, 你会知道它是什幺。
这是《阿毗达摩》分析思考过程(心路)和意识心所讲的。因此, 它是种非常清楚的经历, 百分之百肯定的事。
我的比丘师兄曾问过缅甸的一位长老禅师有关于这个问题,他说:「喔!你绝不能错过这个。它像是闪电打在你头上﹗」因此,它不会是一片空白、什幺也没有, 然后就出来了。重要是,这是对出世间法的体证-无为法的状态,这个人要能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它。最重要的试验将会是在那状态之后, 随后烦恼心的程度。
要记住的重点是,我们只要勤奋不懈。苦在我们(五蕴)里头,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来培育永不嫌多的正念。那幺如果我们的业力以及时间允许,有一天我们可能证达所坚持的目标。经书和那些禅师们都告诉我们,它是件可以达成的事。不过, 必须勇猛精进。
结语
不过,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开悟了,我提供你一则禅的公案作为结语。通常我会给向我暗示他们已经证悟的学员们这个禅案。我问他们:「为什幺一个完全证悟的人,所有的烦恼能被完全根除,从不曾再出现?证悟以前, 你的瞋忿和贪爱一再生起, 虽然短期间你可能会没有。然后为什幺当一人完全证悟,体验出世间法后,烦恼就不再生起?为什幺?」我这幺问,但是他们只有搔搔头。重要的是, 禅师不是帮你认可的,他们要确定你会一直修行,直到你死的那天。
知见至上出世间法者的一天,好过不能知见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
《法句经 •第115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