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9月16日 撒迦利亚书十二章

(2010-09-16 04:02:14) 下一个

上帝要来的日子

撒迦利亚书十二章一至十四节

        一篇神谕

    1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2“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犹大也是如此)3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4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5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    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上帝,就作我们的能力。’

    6“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木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

    7“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8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上帝,如行在伯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9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10“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作他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11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12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13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14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第十二至十四章再次用“一篇神谕”(或者“负担”)这种表达形式作为开端,它们包括撒迦利亚书第二部分的后半和整卷书的结束部分。总结这几章的主题在“那日”一词中可以找到,它被一再重复使用,而在这卷书的最后一节中都提到它。这个词突显这几章的启示文学观点;无论这位先知是撒迦利亚或者某位未知的继承者,讲述所有的人类历史看来都移向着那一天。就像在其他启示性经文中的先知,其语言不可避免地是神秘的和难以测透的。我们必须先阅读和吸收它的内容,然后进一步去尝试掌握它更深刻的意思。

    第十二章分成两段,首先描写对耶路撒冷的攻击,其次绘画一个发生在城市里的悲剧事件,以及它的结局。

    (一)攻击耶路撒冷1—9节)。藉着先知说这些话的上帝,被称为创天和地,以及给予所有人类生命的那一位。这些导言式的经节是重要的,作为随后部分的背景。这个“日”是这卷书这一部分的焦点,它是一个所有的创造不可改变地要移向的时间,但是我们在这段一开始时就被提醒,创造是根源于上帝的;上帝是创造的源头,他也有能力去移动被造的世界朝向它的毁灭。而且正像第一个创造行动那样,从起初的混沌呈现秩序出来;照样世界移向毁灭时,那些前期混乱的原素,也要在“那日”最终的秩序建立之前发生。

    按字面意思或作为比喻来看,耶路撒冷被围攻一事,是这几节经文所预期的。世界的各国,包括犹大,围绕在这个首都准备攻击,不知道上帝已使这座城坚固难以攻破。正像一个农夫那样,奋力从地里移掉一块巨大的石头,可能会伤了他的背或者引起一些丙伤,照样列国布阵对抗耶路撒冷也将伤害他们自己。这些围攻的军队,带着他们装甲齐备的骑兵,在进攻这座城市时,将会像疯狂一般被突然击倒。而犹大的军队,作为参与这不圣洁的联盟的成员国,将很快地觉察到上帝与这座城市同在;知道了这个道理后,他们将在战争中迅速地转投另一方。犹大军队的叛变将好像火炬在干草上,他们原先的联盟变为混乱一片,并摧毁这个联合进攻阵营。经过所发生的一切,耶路撒冷会保持不受损伤,而犹大的军队将感受到这种胜利的激励,他们迟至事后才能够看见所行的错误。上帝将应许绝对地保护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而那些攻击耶路撒冷的世界各国将要遭受毁灭。

    这种进攻、反攻、然后胜利的启示文学的景象,传达了一种世界合一的形像,这种合一在开始时,甚至一些选民也属于其中的一分子。合一的起源可见于对耶路撒冷的共同敌意之中,而虽然这种敌视的理由没有特别指明,可以假定它是建立在一种对上帝的仇恨之上,而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由这座城象征。这种将来的异象不需要文字上的理解,甚至也不需要视为任何严格的意义上的预示。乃是先知把他在当时世界中觉察到的现实要素投射在启示文学背景上。虽然世界各国有分化的倾向,在追求邪恶中却有一种共同基础的合一,它可以另外被描述为对上帝的反抗。而这种列国对上帝的反对,无论它是在个别人的心中,或者在列国的政策上,必须在上帝的国度建立之前先被克胜。先知的异象是黑暗无望的,但也是现实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邪恶在世界上是如此根深蒂固,上帝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能够击败邪恶,善良才能胜利。

    (二)在耶路撒冷的悲剧10—14节)。在耶路撒冷城中,看来一场可怕的悲剧发生了,虽然在经文中,悲剧的准确性质很难界定。这座城市的居民杀死了某个人;究竟它是一种谋杀行动抑或一种处决的执行,并不太清楚,虽然后者比较可能,因为这种行动,事后使整个社会有罪疚感。犯罪的行动以后,城中的人民突然觉察到他们有罪,接着充满忧伤,寻求赦免他们所行的。整个社会都十分哀痛,包括那地的大家庭(12—13节);当丈夫和妻子觉察到那个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一起真诚的深感悲伤,而他们每个人都要对这行为负部分责任。他们要对一个好人的死亡负责,这是很清楚的,虽然那个人的身分尚未确定。

    这一节启示文学异象的部分结果,是使读者认识,不单是那些在这座城墙以外的各国联合起来反对上帝,即使是在城中,也无法认识上帝的仆人。虽然如此,但两者有一个分别,城里的居民,在某方面能够认识他们行为的可恶,并且悔改归向上帝求赦免。

    这几节经文无疑会令基督徒读者联想起受难节的叙述,以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景。确实地,约翰在他描述耶稣死亡的即时结果时,引用了第十节(对照约十九37),而这景象在启示录一章七节亦再重现。在基督教的神学中,耶稣基督的死象征着人类反对上帝,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道桥梁去恢复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种古代启示文学异象的观念来看,钉于十字架代表上帝的国度来临前那不断加剧的混乱,也代表超越混乱之外实现上帝的新平安的可能性。但是从这种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我们也能够看到启示的异象是无时间因素可言的。异象的意思,并不止于十字架和基督的福音;纵使异象的意义令人捉摸不清,它仍然表达了关于将来的真理。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