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朱 熹
半 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最近补课 (华厦子孙[赏析]在最后), 读到 朱熹<< 观书有感>>. 收在[宋]谢枋得 编的 <<千家诗>>里.
以下[译文]和[赏析], 引自 <<千家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第2辑/王辉主编)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第70页.
[译文]
半亩大的方塘水清如同明镜, 映射出来回移动的云影和天光. 问它怎么这样明净清澈, 原来是它的源头不断有活水流来.
[赏析]
诗题”观书”, 似为议论评说, 但诗中却是事物描写. 看: 半亩大的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澄澈, 天光云影都在镜子里闪耀浮游. 若要询问它为何这般清澈, 它的回答是: 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全诗围绕着一”清”字展开想象, 层层铺开, 以”鉴”作喻, 以” 天光云影”映 衬 , 又设一问一答 , 妙趣横生 , 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想说的道理 , 想发的 议论.
读罢这[赏析], 真是令我哭笑不得, 羞煞我"华厦子孙"也! 朱熹在天之灵若知, 不掉眼泪才怪. 好好一绝, 竟被后辈读成这般. 明明诗题”观书”, 赏译竟仍未得要领, 早知如此, 当年他己直说或自加一[赏析]不就得了.
华厦子孙[赏析]如下:
正如诗题所言, 此诗是抒发诗人对”书”的感受, 以”塘, 天光云影, 渠, 和水”作喻. 半 亩方塘一鉴开: 历史上很多书以”鉴”命名, 如”通鉴”和 ”年鉴”. 诗人读此类书应是多的. 书多为长方形, 故诗人以” 半 亩方塘”来形象描述. 开, 一意为”方塘”切开为两个长方形, 一亩也就成了半亩, 另意”翻开书”. 多好的形象描述! 天光云影共徘徊: 在 书里面 , 你说没有什么呢 ? 别说 ” 天光云影”, 什么都可以在里面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两句看似”问渠答水”事物描写, 实为感叹”书”的重要, 历史借鉴的重要. “渠”在此可喻书, 喻历史,以表明要”清如许”, 必须有”源头活水来”; 也喻诗人自已, 感叹己从书中,历史中(源头活水)得到了益处, 才能”清如许”. 而作为普通道理, 有活水源头, 才有下游清水,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由此诗可见, 有些时候, 读诗赏诗, 理解诗人的喻意是多么重要.
(来源: XiaoLinchuan 于
多谢好文。
比兴是诗词的手段和技巧。前解只是讲解字面意思,华夏兄把作者的寄托和内心的感受做了进一步
挖掘,真是难得。很多诗词是情景交融,尤其在词中更是常见。朱诗只写“外物”,表面上自己只作一个旁观者, "以物观物",把解释的权力交给读者。
( 来源 : 华厦子孙 于
谢谢临川兄美言 . 你所言极是, 只是
此 诗题已言明 " 观书 ", 前[赏析]中不 仅只讲解字面意思 , 弃 诗题于不顾 , 还说什么 " 以 鉴为喻 ", 实在令在下难服 . 有比 兴的诗词 , 重点在 喻意 . 读者未明白其意 , 则 [ 赏析 ] 会不得要 领 , 轻者贻笑大方 , 重者 误人子弟也 . 堂堂 华夏之博 , 竟出此 类 [ 赏析 ] 于 " 中国 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 之 丛书 , 让我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