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道路
。。。。。"
这是公元14世纪,被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荒芜、寂寥的流亡地,用手中的鹅毛笔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11世纪到14世纪,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它在欧洲大地上整整滞留了400年。当它开始时,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教会的统治。它规定了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如同划地为牢,让一切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于是,人们从唯一的一部书中得到一切知识,这本书就是《圣经》。此外,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祈祷与忏悔。这是一个“上帝”的概念充斥一切领域的时代,人们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教会所描画的天国世界,与此同时便冷淡了世俗生活,轻贱人世间的一切,由此人的生命便变得无关紧要了。这就是“中世纪”。人类的发展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百年后,一样的事情一样的不断发生着。不断的进入了一段段文化和生命价值的荒漠。
但丁,他是看见中世纪远去的第一人。在那个时代曲折幽深的城市与朴素的乡村,处处都充满了一种对“人文主义”的渴望——人文主义(humanism),是此刻飘荡在欧洲上空的一面闪烁的大旗。向世界宣讲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创造、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的个性与人的自由,赞美科学与理性,斥责中世纪的专制与盲从。——此刻,人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生命,发现了美。
但在此之前,人是卑微、渺小、有罪的,这是当时市民从小册子里得来的常识。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奋力掀掉了这些精神桎梏,他们在诗歌里热烈地咏叹人生的欢乐,在绘画里尽情地展露生命的圣洁与和谐,在雕塑里精心地塑造人类的高贵、伟健、雄浑和美丽——那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美,这种美不在于统治阶级。正如这座雕塑,她在打猎或劳作之余,累了,她休息下。她心爱的猎鹰在她的怀里。她是健美的。内在的美丽在雕刻家手下由此产生。
“美,它是一种精神状态”这说的或许有一点道理。当我们离开文艺复兴那风云际会、磅礴恢宏的300年,又风雨兼程赶过几个世纪走向今天,我们回头去看,人文主义者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那么一点点,但愿我们还会往前走,而不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