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印象(1)- 茂德琳学院
- 松风琴韵 -
(2007年5月,我和太太开始了我们第一次欧洲之旅。目的地是伦敦和巴黎。犬子当时正在牛津读书,因此牛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旅游的第一站)。
我们在一个风雨如晦的黎明到达伦敦。出了希斯罗机场就上了去牛津的班车。牛津在伦敦西北50公里左右,车程大概45-50分钟。沿路是英国的乡村风光:大片的草场散布着羊群。
这是个星期天的早上。8点多钟,班车开进牛津市区的时候,街上还是空空荡荡的。街道,楼房,树木,和灯杆都还在细雨中做着湿漉漉的梦。
到儿子的宿舍放下行李,喝杯咖啡暖和暖和,就开始了对牛津的“正式访问”。牛津大学有36个学院。因为儿子在茂德琳学院读书,自然要先去茂德琳。
茂得琳学院的英文名是“MagdalenCollege”,源于圣经人物MaryMagdalene。(也就是《达-芬奇密码》里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妻子的玛丽)。明眼的看官可能会问了,这Magdalen怎么就翻成“茂”德琳了呢?为什么不是“玛”德琳或者“麦”德琳呢?原来,学院的创始人Williamof Waynflete 在1458年建校时就规定Magdalen的读音为/ˈmɔːdlɨn/"mawdlin" 。所以这个中文译名就非“茂”德琳不可了。太太说,听起来像个鞋店。哈!
在茂德林学院的墙外有一条小河,叫澈维尔河(RiverCherwell)。河里泊着些五颜六色的小船,出租给游人的。
像牛津大学的大多数学院一样,茂德林的建筑使用的是本地特产的一种侏罗纪的石灰岩。这种灰岩在阴天的时候看上去灰白暗淡,可是在阳光,尤其是夕阳,的照耀下,会反射出一种明亮的,金黄色的光。
牛津大学的学院大多是封闭式的,茂德林也不例外。学院的大门开在高街(HighStreet)上,看上去十分的庄重。
转到背后,有一个小小的花园,蛮有情趣的。
学院最古老的部分,是传统的“廻廊四合院”(CloisterQuadrangle)。楼下是廻廊,楼上是本科学生的宿舍。绿茵茵的草地,开满紫花儿的爬藤,在细雨中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好像整座建筑都在沉思。
另外从网上找到一张晴天时的景色。在阳光下,建筑散放着金黄色的光。(图片来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gdalen_College,_Oxford.jpg)。
过了四合院,是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的对面是“新楼”。新楼建于1733年,比美国的历史还长。刚来美国的时候,听一个朋友夸自己的房子,说是“25年新的(25yearsnew)”,觉得挺奇怪,也挺好笑。比起二百七十多年的“新楼”,朋友的房子简直可以说是“刚盖好的”。据说原来是计划盖新四合院的,可不知是什么原因,只盖了一面就停了,留下这一片宽阔的草坪。
记得早年学英语的时候念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人来牛津参观。看见草坪长得这么好,就问一个正在干活的园丁,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园丁回答说,也没什么诀窍。你只要按时浇水锄草,有个三四百年就行了。这当然是英国人讽刺美国没有历史。可是看看这草坪,已经高出地面好几寸了,大概也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在新楼的背后和左侧,是一大片用铁栅栏围起来的鹿苑,一群有三百年历史的鹿在优哉游哉地啃着嫩草。不像人工打理的草坪,这里的草都是短短的,贴着地皮。这群鹿大概就是这片草地的锄草机了。
听儿子说,鹿苑的后面,还有很大的绿地,也是茂得琳的一部分。还有一条散步的小径,在牛津也是很有名的。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
茂得琳学院有一个古老的钟楼,也是牛津一景。
这个钟楼不对外。只对本学院的人或者他们的亲朋开放。而且要由本学院上去过的人带领,才能登顶。所以每一个上钟楼的人都是和学院有“渊源”,有“传承”的。叨儿子的光,我们也登上了这座钟楼。
开门的钥匙足有七八寸长。
进了门,大厅里堆放着备用的绳索,工具等,显得挺凌乱。墙上有一些残败的雕塑。一道石砌的旋转楼梯黑黝黝的,有点瘆人。
从塔顶,可以把牛津大学的风光尽收眼底。
还能把茂得琳学院的布局看得更清楚。近景是大四合院,中景是新楼,新楼后边是绿地。
往左看,是茂德林学院其他的四合院,语法楼,还有鹿苑。
再向右看,是澈维尔河。过了河是绿地和散步的小径。可以看到有两个人在微雨中漫步。
时间不早了。我们还有参观其他的学院,只好恋恋不舍地下了钟楼,告别了茂得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