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知道清朝状元王杰,因为他和司马迁都是我的祖籍韩城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曾经对我讲过王杰,他是清朝年间陕西唯一的一个科举状元。韩城一直被称之为“小北京”,因为城内建筑多为北京四合院样式,传说就是因为王杰的缘故,皇上亲自御准韩城可以修建四合院建筑。
在今日韩城市博物馆的大成殿里,珍藏着两块烫金的匾额,上面分别书写着“赞元锡嘏”和“福绥燕喜”,分别是清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赐给王杰。在王杰的家乡韩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上了柿谷坡,秀才比牛多”,而王杰就是韩城浓郁文化气息的缩影,文人的代表。
中国民间俗称“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而王杰是清朝期间中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几个状元才子之一。
王杰(1725年-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韩城庙后村人。清朝乾隆后期的忠臣。乾隆26年(1761年)科举状元。
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幼时家贫,以拔贡考铨蓝田教谕,未任即遭父丧,为养母以游幕为生,曾入江苏巡抚陈宏谋、陕甘总督尹继善幕中,皆重之。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为殿试状元,是为大清第一名陕西籍状元。帝召见王杰,当面赋诗以贺:“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奉敕编纂《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二书。
乾隆三十九年,任刑部侍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上书房总师傅,教皇子颙琰读书。
王杰考中状元后,山东籍的举人们很不服气,出了一副对联来考他,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略假思索,便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们由此另眼相看,钦佩有余。王杰一生才思敏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应对故事,因此被称为“真才实学的宰相”。
王杰清正廉明,一身正气,在清乾隆、嘉庆两朝为官四十余年。考上状元后,就担任翰林院修撰之职,后屡屡升迁,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入阁为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嘉庆五年继和珅后为内阁首辅,嘉庆八年,已79岁高龄的王杰辞官还乡。
王杰耿直清介,以敢于忤逆和珅闻名,《庸闲斋笔记》记载:一日,和珅在军机处拿着一幅石墨画轴,王杰说:“贪墨之风,以至于此。” 和珅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清史稿》说“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终于把利剑指向了飞扬跋扈的和珅。和珅锒铛入狱后,因迫于其内外的势力,竟无人敢担任主审,这时,大学士兼礼 部尚书王杰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担此重任。和珅在狱中仍然目中无人,倨傲不服,王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按照和珅所犯事实,判处其死刑,并没收了家产。面对 如此的审判结果,朝中的大小官员瞠目结舌。和珅巨额家产没收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回荡在京城内外。
王杰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嘉庆五年(1800年),以年老衰乞归,帝下诏挽留,特许拄杖入朝。嘉庆八年(1803年)告老归乡,贫如为诸生时,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鸠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器重。诗中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
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八十大寿,巡抚方维甸携带皇帝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珍宝登访祝贺,王杰赴京答谢。清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于北京,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后来埋葬在故乡韩城市柿谷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