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坛子里,不时有父母抱怨孩子沉迷游戏。每次我都庆幸地飘过,谁叫我有在这方面省心的孩子呢?
庆幸过了,我也纳闷,为什么我的女儿不迷游戏?
我问这个问题,是有背景的----- 孩子的爸爸是个游戏迷。他不仅入迷地玩,而且带着研究精神地玩。玩过关不算,还找规律,在网上搜寻攻略,把游戏玩深玩透。直到一个游戏,玩得象再也咂不出滋味的甘蔗一样无趣,才悻悻罢手。
女儿从四岁起,他的爸爸便在不同纪念日,送来各式各样的游戏机做礼物。开始是幼稚款的,然后是高级型的。有一款手掌游戏机,刚推出没有一周,女儿就有一台。搞得女儿那阵子人气极高,访客不断。
硬件具备了,她爸爸来加拿大的时候,还给女儿培训。他在网上搜集他认为有趣的游戏,装在游戏机上,然后,象献宝一样,孜孜不倦地,耐心无比地教女儿打游戏。
可是,孺子不可教也。女儿就是不迷这东西。打游戏,比同龄人差很多。弄得她爸爸特别郁闷。
我是不喜欢女儿打游戏的。看她不入迷,只是偶然玩玩,就随其自然了。
这周偶然看到一个女孩子,在痴迷游戏,我突然有个想法,也许并不是因为孩子是小女生的缘故,不喜欢游戏。一定有别的原因。于是我的脑瓜又开始瞎琢磨了。
我目前能够想出来的缘故是,我的女儿的思维方式,和游戏思维差异太大。所以她无法被游戏深深吸引。
我酷爱文科,既不喜欢电视,也不玩游戏。孩子从小,是和我相依为命地生活。孩子除了和小朋友玩,就在家里鼓捣些写字画画类的东西。我陪着她玩,经常从图书馆借些书,给她讲故事。她很喜欢。许多故事,尽管其中也有逻辑关联,但是更偏重感性思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觉得孩子对于人文社会方面,特别敏感通透。
比如我因为和她的爸爸的分歧而难过的时候,小人会安慰我说:“妈妈,一个人只有和另一个人结婚,才会真正了解另一个人。”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得都忘了难过。因为那时她只是个一年级小学生。
女儿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公寓区办 集体 Yard Sale,我带着她卖她的旧玩具。在那里呆了两个小时,卖出三件玩具。我偶然听到她在自言自语:“看来,做小生意,很不容易。”我怔了一下。她那么小,还不到给她讲这个经济现象的理论依据的时候。别看我是学商科的,这么大的时候,我可是想不到这个。
应该说,我给孩子谈天说地,也是采用文科思维。比如前天跟女儿说话,让女儿注意个人形象。
女儿说:“妈妈,长相不重要,本领重要。”我说:“谁说的?年轻的小姑娘,看着顺眼的,找工作,找朋友,都容易得多。”
女儿大叫:“妈妈!”我说:“对。是这样。”我接着加重口气:“但是,长相是不能长久的东西。年纪大一些,就只能靠本事。明白?“
这就是我教育女儿的方式,一般很少是从A到B的直接,而是发散性的多视角,多方位的感性思维。倒不是故意为之,这就是自己下意识的思维方式。
反观游戏,即使游戏有画面情节,实质上是一种数学模型。满足若干变量,就会达到某个预期结果。 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
我是无意挑起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争论的。因为每个人,往往两者皆具,只不过常常会有偏重。文科思维强的话,恐怕是不太会喜欢游戏的。(女儿的爸爸,是学纯理科的。)因为文科思维更追求美感,而不是理科思维的成就感。换句话说,文字的美丽,来自表情达意,余音袅袅。而算式的魅力,在于推导演算的严谨和完成。感性思维更看重过程,而理性思维更重视结果。
如果沉迷游戏,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样训练下的习惯性思维,很难和现实接口。不管游戏多复杂,编程的限制,使得变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变量总会满足,结果总是可以达到。现实中,则充满变量,无法用数学模型完全模拟。一个热爱游戏的人,在游戏中收获的成就感,面对现实社会,容易感到失望。因为真实的世界是,即使一个人做到力之所极,满足各种以为必要的条件,仍然可能两手空空。 因而带来强大的挫失感。
我觉得小孩玩游戏,倒不是最值得担忧的。最值得担忧的,是玩简单的,重复性高,不需要动多少脑筋的游戏。这种游戏基本上是打发时间用的。在对外界应该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龄,去虚幻的游戏里如此蹉跎,才是父母应该担心的。
结论一下,我认为我的女儿,之所以不会沉迷游戏,是因为她的感性思维比较强的缘故。
** 写完了,自己也觉得写得乱。除了我的女儿,我没有足够的现实中的例子,做严谨的分析。有喜欢游戏的孩子的父母可以看看,反馈一下有没有道理。
儿子快三岁了,很喜欢玩儿iphone。会多让他运用感性思维,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