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很流行的说法,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是很不以为然。因为每个孩子发育的时间和方面有先后,有不同,没有一条统一的起跑线,只有相对的起始点。但是昨天晚上一个朋友的电话倒让我反思了这句话。
我的朋友打来电话。他对女儿的数学不太理想很挠头,就跟我讨论。
他的问题是我从没想过的,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就象程咬金三把斧,把我砍得有点懵。
他问:“你孩子有没有学九九乘法表?”
我说:“学了啊。”
他问:“她学的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
我的语气不确定了:“我教的当然是中文的。只有中文的口诀才上口。一上英文,速度可能倒慢了。她应该学的也是中文的吧?”
他刨根问底:“你的女儿,中文有这么好吗?她看到数,心里想的是中文,还是英文?”
我是真的招架不住了。我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中文系的老毕业生,一辈子就是以中文为业。受父母熏陶,小辈的中文底子都不错,写文章也不打怵。这样的环境下,我女儿的中文水平,在家里人看来,就是会写名字的文盲。哪里能到论好坏的高度。至于小孩看到数字,是不是脑子里做了个快速的翻译。我真的不知道。估计连孩子都说不清。因为她接触九九乘法表的时候,是在中,英,法三个语言环境下。
其实我也没有特意去教她。她上小学一年级时,上的是法语学校,课程是百分百的法文。教学大纲和英文的要求是一样的。有次看到她的数学,我撇撇嘴:“还在数数呢?我小的时候,一年级上学期,就把九九乘法表学完了。”
小东西很好奇,问什么是九九乘法表。我说太简单了。随手拿张纸,刷刷地默下来。然后把纸一推,推到她眼前说:“看吧。就这个。你先学加法,等加法明白后,再学乘法。那时就用到这个表了。”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九九乘法表。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时,加减已经学得七七八八了。我就再写了九九乘法表,让她背。说她很快就会用上。女儿不情愿。我就说,这样吧,背下来,错误在三个以内,我们就去吃麦当劳。她有了动力,背了下来,当然是磕磕巴巴。我算她勉强过关,去了麦当劳。我那时只允许她一周吃一次快餐,所以下一周去吃麦当劳前,再考她一次。这样好像三周以后,再吃麦当劳,就不必考她九九乘法表了。
学了九九乘法表以后的大约一个月,一次小东西回家,很高兴地说:“今天老师教乘法了。我们班同学,谁也没有我算得快。他们还在那里吭哧吭哧地算,我早做完了。”大概在小朋友中牛了一把,女儿说起来满脸通红,遮不住地兴奋。
我浇了凉水:“好了。再说就露底了。中国小孩的数学,你也知道有多难。你表姐和你一般大,人家都学方程了。我对你要求不高,将来和中国小孩在一起,不被人笑话得太狠就好。”
这句话很快就得到印证。在小东西被同学崇拜的目光围绕没多久后,班里插进来个中国小孩。母亲是访问学者,让小孩有个暂时的英语环境。我女儿就成了班里数学上的“千年老二”。
北美的数学,更注重理解和实用。技巧方面,由于训练不密集,确实赶不上中国。不过有过数学科目上的心理优势。女儿的数学以本地标准,还是不错的。
在中文上,我在孩子身上也实践到类似的效果。
北美的中文环境是很薄弱。旧金山,多伦多都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但是诺大的图书馆,能够找到简体中文的书,画面生动,文字引人入胜的,很少。仅有的那两三本,孩子借了又续,还了又借,喜欢极了。
没办法。我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陆陆续续地为她写博客。主要写她的生活。写完了,把她抱在怀里,一个字一个字给她念。因为写的都是孩子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错漏的地方,孩子听了看了,会让我改。这样,孩子能和中国字混个脸熟。
小孩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准备送她上中文学校。没上学前,孩子说:“妈妈,我要好好学。将来我的中文会和你的一样好。”多甜蜜的小人儿。但我很实事求是地说:“孩子,这个很难,几乎不可能。这里的中文环境太差了。你只要达到我小学的中文水平,看懂我给你写的博客,我就很心满意足了。”
一进中文学校就要分级。一年级的书一看,女儿基本都认识。老师说,背首诗吧,看看你的水平。女儿把她当时背得最溜的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气都不喘地背了出来。老师在她刚刚念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就说,好了好了,上二年级去吧。
二年级的功课对孩子也不难。一个月后,我就不让她上了。中文学校里,有许多孩子是父母要求去上的,尤其许多大孩子,课堂纪律不太好。毕竟我女儿还小,还肯听话。我怕被大孩子影响得也不学中文了。离开的时候,女儿二年级的功课,作业都做完了。
所以我也不操心女儿的中文。我给她的基础,虽然不能使她象使用母语一样得心应手,但是至少在她看来,这个是个有用的,可以掌握的技能。
小孩都是特别实惠的。他们的生命之旅刚刚展开,别说几年,就是几个月,对他们都是看不到边的漫长。如果跟他们说,你学好什么什么,将来会怎么怎么,他们往往觉得那个象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一样,没有动力坚持下去。但是如果象我教孩子九九乘法表和中文一样,学了,效果立竿见影,小孩就很高兴。当然早学也没有用,一是没有效果的话,小孩兴趣不大;二是没有使用的环境,小孩得不到重复练习的机会。三是如果孩子没有发育到接受这种技能的时候,而强行被要求理解掌握,会让孩子产生自己没有这方面能力的错误判断。这才是早教最负面的地方。
所以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抓住教育的先机,让孩子产生对某种知识技能的兴趣或者对它们掌握的自信。
随感。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