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海归的机会:气候预测
(2010-04-08 08:50:00)
下一个
From the big snow in south China a few years ago, to Sichuan's earthquake,
and this year's big drought. China's cap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everely tested. So policy makers should realize that it is not how many papers that get published, it is the ability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decision that is based on sound and solid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matters most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For long-term climate prediction, I know someone who is doing this all his life. It is a high task: do long term climate prediction (a few months-years ahead) because climate systems are so complicated, but there are some mechanisms such as ENSO and climate oscillations that people can study to make informed long term prediction.
Copy from news bulletin:
国家气象局承认科技水平有限 未准确的预测出西南旱灾 人民网
核心提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近日表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西南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人民日报4月8日报道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西南干旱的成因是什么?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有可能提前较长时间作出预测吗?记者最近采访了有关气象专家。
冷暖空气很难交汇、气温偏高——
降水持续偏少、水汽蒸发量大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介绍说,西南气象干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2009年9月中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5个月。在这次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贵州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50天,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多;广西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32天,为历史第二多;四川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25天,为历史第七多。
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3月,贵州省重旱县数百分比也达到了81%。
灾害影响重。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哪些因素导致西南气象干旱如此严重?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气压场持续偏强,其南侧的印缅槽活动长时间明显偏弱,使得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印度洋暖湿水汽输送特别弱。同时,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这就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冷暖空气很难交汇,降水持续偏少。2009年9月以来,云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后气温又长期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
难以准确预测长时间的干旱、洪涝
气候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业务之一。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气象部门有可能提前较长时间作出预测,使社会各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吗?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这次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人们对气象部门每天发布的天气预报比较熟悉。实际上,我国气象部门从1958年就开始了一年以内的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工作。
任福民认为,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的难度更大。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上游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天气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下游就会发生相应的天气。这就类似于河流上下游的污染问题,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污染,比较容易作出预计。
“气候问题不一样,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气候的原因,我们在现有的大气状况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说信号非常弱。”任福民说,作气候预测需要找大气以外的信号,比如说冰雪状况,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寻找相关信号,比如说太阳活动。虽然国内外从事气候方面的学者都在积极研究,但目前对这些信号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
目前,气候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以数学物理为基础的气候预测数值模式(简称气候模式)预测。它是用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解,模拟气候系统演变,得出预测结论。气候模式预测是现代气候预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另一种是统计方法,即找到某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作出预测。
我国气候预测采用的是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任福民说,我国气候预测模式2005年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手段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有这项技术的不超过10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第一个。
“然而,当前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任福民说,气候预测的要素一般是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还是偏少,气温偏高还是偏低。但对西南地区干旱这种极端的气象灾害,对长时间的干旱、洪涝,难以准确预测。
对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气象部门当年4月份就做出了准确预测。但这样成功的范例并不多见。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说,“气候预测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由于准确性还不高,气候预测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向社会公布,只作为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的参考。”
链接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瞬时或较短时间内的风、云、降水、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态,也就是阴、晴、冷、暖、干、湿等大气现象。目前,逐日天气预报上限一般不超过10天。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较长时期天气的统计特征,如月总降水量、月平均温度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一年以内的月或季气候预测,称为短期气候预测;一年以上的气候预测,称为长期气候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