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不试故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夏日风情】02,喀秋莎的毛味儿和三碗不过冈的浊酒

(2022-07-29 18:35:24) 下一个
 

 

参观普林斯顿大学结束,准备从后门离开,但是看到大铁门紧闭,按照逻辑思维,既然有大铁门,应当有门卫盘查之类的,我自告奋勇去侦察一番,但是找不到半个人影,唯一在大门出口前方有一个告示牌,意思是大门是感应自动开启的,请距离大门20英尺停车,等候大门开启后再开出去,云云。

 

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后,我们一路无语,人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心神还流淌在校园,吸吮着自由与宁静的气息。

 

一,喀秋莎的毛味儿

 

车子沿着1号公路向南,一路阳光明媚,路两侧树林郁郁葱葱,总担心冷不丁的窜出一头鹿什么的,不知不觉的就转上了276W号公路。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驾车从1号公路上了276号公路,遇到了一场倾缸大雨,巨大的雨点打在车身上,感觉就像7.62毫米子弹打在装甲上一般,当时刚好音响放出的是瓦格纳的【C大调交响曲】,于是我在狂风暴雨中仿佛感受到古德里安的A集团军第19装甲集群,轰隆隆的履带伴随着定音鼓穿过阿登森林,黑色的三角旗在小号、短号的鼓舞下,向马奇诺防线说:对不起……单簧管在竖琴的激励下,让红公爵冯.立契特霍芬的兄弟们,脖子上系着红色丝绸围巾,左手敲击着长笛送来的轻盈节奏,右手驾驶着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向着亚当要塞扑去…….

 

如果说瓦格纳的音乐抒发着帝国元首的雄心,那么【装甲兵进行曲】则代表了德军的严谨、守纪、顽强、坚韧,以及铁与血的意志。不知为何,作为当年的少壮军人,始终对德军有一种尊重和敬仰。

 

这时音箱里传出雄壮的乐曲,施爷说这是俄罗斯红旗歌舞团演唱的【神圣的战争】,每逢红场阅兵,就会演奏这首乐曲。

 

 

听着听着,似乎感觉到那气势磅礴的乐曲伴随着俄军龙卷风火箭炮的轰鸣声,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深陷在炮火当中。巴松在F调圆号的陪伴下,引领着T90坦克履带碾压在伊久姆M03公路上。大军鼓在军镲、定音鼓和大贝司的衬托下,第1坦克集团军、第106空降师、第20集团军向着斯拉夫扬斯克-红利曼合围。

 

突然【苏维埃进行曲】响了起来。玩儿过手游的一定对【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里的这首配曲十分熟悉,这首美国人创作的音乐,生动的描述了毛熊试图用履带征服世界的大帝之梦。

 

音乐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符号。去过俄罗斯的朋友一定对俄罗斯女人身上的洋葱味,以及男人牙缝里的伏特加气味留下深刻的印象。俄罗斯的音乐也充满了毛子味儿,那就是特别多的小调式。

 

俄罗斯歌曲是建立在俄语基础上的,语言是音乐的源头,试想一下老毛子舌头滑颤抖动时的感觉。俄罗斯歌曲大量的半音阶运用,只要一放歌曲,总能从旋律中找到白桦林、黑土地和西伯利亚苦寒的味道。

 

中国人喜欢唱俄罗斯歌曲,但是缺少了毛味儿,感觉就不一样了,就好比中国的【茉莉花】让老毛子唱立马就变成了【卡林卡】一样。

 

离开德语语境,很难想象巴赫、莫扎特、舒伯特能创作出那么理智、严谨、优雅、内敛,以及适度愉悦的古典主义音乐。即使柴老司机的作品也无法复制德奥音乐的真谛。

 

俄罗斯广袤的大地,苦寒的长夜孕育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宿命感,于是俄罗斯的音乐充满了来自大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

 

我喜欢听【三套车】,那自然调式表现的如此忧郁与唯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从自然大调突然离调到旋律小调上,唱到夜色多美好,立马出现两个音符升半音,接着是小三度。每当听到这里,就会想起当年住在莫斯科郊外,在那大片的原始森林中,看到月色透过白桦树枝缝隙洒在小路上,那碎了的月光就是歌曲中不断出现的半音符自然小调。

 

 

【喀秋莎】拥有明显的毛子风格,连续出现两个音符就是半音符,尤其是手风琴明快而跳跃式的过渡,立马让人联想到俄罗斯士兵半蹲在地上,双手放在肩上,跳跃、快速旋转的舞蹈,这就是毛味儿。

 

车在276号公路上急驶,我的思绪则随着俄罗斯的音乐奔驰。

 

潘哥建议:不想听俄罗斯的歌曲,换些柔软的。

 

施爷:那就听靡靡之音吧。

 

说着,音乐转到红楼梦里的插曲,贾宝玉那变性人的形象,把我刚才还流连在西伯利亚的心境,顿时拉回到山林寺庙中那一缕袅袅香烟中来。

 

这靡靡之音伴随着袅袅香烟刚飘了一会儿,潘哥就喊道:赶紧的,找个地方停一下,我要排除故障。

 

施爷说:路边上拉屎,别被警察逮住开罚单。

 

我说:按照我军野战条令规定,构筑单兵野战厕所至少也要6分钟。

 

潘哥:最多只能坚持5分钟。

 

我突然发现右前方1英里处似乎有车辆进出,立马将车向右侧靠,转进去是一个很小的路边休息站,潘哥兴奋的说道:总算找到组织了……

 

在袅袅香烟中我想起一位音乐学院的作品分析博士评论俄罗斯音乐,写了长篇大论,最后一句话总结,就两个字:泻药……

 

泻毕,继续赶路。

 

二,三碗不过冈的浊酒和泸州老窖

 

车子沿着276W公路转76号公路再转222号公路,一路飞奔,终于来到兰开斯特。这个美丽、安宁,中产阶级聚集的宾州小城。

 

熊氏夫妇已经备好酒菜,有点当年上景阳冈前吆喝着要店小二快上18碗酒一般,弟兄们刚坐下,立马泸州老窖+卤牛肉+肉包子伺候。

 

记得【水浒传】里是这样记载的:武松到景阳冈山下的小店歇脚,只见店外飘荡着三碗不过冈的旗帜。武松询问店家得知,店里的酒度数很高,普通人喝三碗就醉得走不动道。而现在刚好景阳冈上大虫出没,因此得了三碗不过冈的传说。

 

 

但是武松喝了三碗不过瘾,招呼店小二上酒,店小二不肯上酒,武松道:端的好酒……休得胡鸟说,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肉便再把二斤来吃……于是武松一连喝了18碗酒,4斤牛肉。

 

水浒描写的是北宋时期,蒸馏酒是元代之后才有的,所以武松喝的是发酵的米酒。

 

店小二说: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意思是武松喝的是店家自酿的米酒,店家酿的酒可能还参水,度数肯定不高。通常现代的米酒也就是8-13度,而我自己酿的酒酿(醪糟)大约在3-5度。我判断那个店家酿的酒不过在5-7度左右,所以武松喝的是低度酒。

 

武松一共喝了18碗酒,按照现代计量算,一碗大约3两,18碗就是5.4斤酒,那个年代豪爽之人一碗酒喝下,最少撒地上1/3,那么武松实际下肚也就是4斤酒酿(醪糟)。还吃了4斤牛肉。论酒量,武松也只是半醉而已,所以武松能半醉半醒的上山打大虫。

 

【水浒传】记载:武松在店家吃了18碗酒和4斤牛肉,他离开店家时扔了一些碎银子。

 

放在今天算:这18碗酒,每碗3两,喝了5.4斤,每斤米酒放现在酒店卖,每斤80元,合计432元。在宋朝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禁止食用牛肉,这店家卖的是黑市上的牛肉,属于珍惜食材,还是卤好的,最少也值每斤200元,4斤牛肉就是800元,合计总共消费1232元,这还是在乡野小店,说明宋代经济发达,百姓消费水平还是不错的。

 

我们今天喝的是泸州老窖52度蒸馏酒,跟武松当年喝的浊酒根本不在一个Level上,一杯酒的酒精含量超过景阳冈酒家的私酿醪糟1斤还多,所以弟兄们几杯酒下肚,潘哥直喊上包子,有点像当年招呼店小二似的:肉再把二斤来也……

 

烈酒三巡,卤肉三份,包子三盘。

 

饭毕,天色尚早,施爷一挥手,我等抽身走人,潘哥一转身,哧溜一下就钻入丰田小驹子后座闭目养神去了,剩下满桌杯盘碗筷一片狼藉,留给熊氏夫妇收拾。

 

我感觉不妥,但也无奈,只能对小熊双手作揖状:前线战况紧急,我们大部队先撤,你部负责掩护并打扫战场……

 

路上本人提议:今年我部评选学雷锋标兵非熊氏夫妇莫属也。

 

三,注记

 

前一篇文章出现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把搂草打兔子,写成了打草搂兔子,好几位朋友来信指正。

 

试想一下,你拿着很长的镰刀,到你们村后山割草(喂牛、羊、兔子等),那个动作是把草往自己身前搂,突然草丛里窜出一只兔子,你拿着镰刀追打兔子。因此准确的说法应当叫搂草打兔子。我把两个动词用反了,这就是没文化的表现。

 

特此更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