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6)
2019 (26)
2020 (23)
10月9日,美国旧金山市台山大婶与非裔女子公交车上扭打的短片被放上网,短短一夜之间点击数目便从15万次飙升到37万次。
很多人(尤其是中国人)都站在中国大妈这一边,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了一个座位引发暴力冲突,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当然是非裔妇人的错,不该占座,但华裔大婶在很礼貌的“Excuse me”之后,却扯开嗓门,开始人身攻击:“You are stupid! Fuck you!”
对方迅速被激怒:“再说一遍!”
等华裔大婶再骂一遍:“Fuck you!”后, 非裔妇人立刻动手,华裔大婶当然还手----这一点我支持,因为自我防卫是一种本能,根本来不及思考是非对错。
但当自己占了上风,“敌人”已经从攻击转为防守后,“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华裔大婶却不知道“该住手时得住手”,从车尾追到车厢中间,即使被人拦住,依然拼命用脚去踢,这就有些过分。
值得庆幸的是,双方都是徒手格斗,如果任何一方身上藏有刀或者枪,后果不堪设想,伤亡不仅可能发生在两个当事人身上,万一司机的驾驶受到了影响,还有可能殃及到车上的其他乘客以及路上的人和车。
前联邦民权委员李艳虹表示,大部分在《旧金山纪事报》及YouTube网站上的意见,都从华裔和非裔妇人的族裔背景发言。而我却觉得这跟种族没有太大的关系。公交车上因为座位引发纠纷,早就是老生常谈,有些网友一开始还以为这件事发生在广州,因为车上的很多乘客都是华裔,听到的也是台山话,偶尔夹杂些英语。
各方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已经强化族裔间的紧张关系,但这件事却引发了我对情绪管理的思考。
不到三分钟,两个陌生人从不爽、生气、愤怒恶化到肢体冲突,说明了人类情绪的多变与复杂。
不论是哪种肤色,哪个民族,每个人其实都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与情感不同,情感是明显能被自己和别人感受到的,比如高兴时笑,难过时哭。而情绪呢,更加微妙,有时你能察觉,但也只是察觉到一种“莫名的烦恼”,有些时候,你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到底怎么了。
情绪是个心理学名词,但跟生理、环境密切相关:肾上腺刚分泌了那种激素,房间温度是否过高,前天晚上有没有熬夜,早餐是否有足够营养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不断变化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Thayer把我们一天当中的情绪大致分为四种 :“平静-精力”、“紧张-精力”、“紧张-疲倦”、“平静-疲倦”。
用Jane来举例说明:中午的时候,Jane正在伏案工作,她的心跳、呼吸、新陈代谢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她专注地工作,但没有感觉到压力,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如果这时候你问她:“你怎么样?”,她会高兴地回答:“我很好,感觉棒极了。”这就是第一种“平静-精力”----很平静,却又精力充沛。
但老板突然走了过来,让她在两小时内提交一份报告。有了紧迫感的Jane依然在专注工作,但却有了一点分心-----因为她一边打字,一边看时间-----以确定自己能否在两小时内完成任务。她的骨骼肌(尤其是下巴、肩膀、脖子和背部)开始绷紧---临床医生把这种“紧张—精力”的情绪描述为轻度焦虑。
时间到了下午,一直努力工作的Jane精疲力尽,她昨天晚上没睡好,最近也没时间锻炼身体,如果这时候你问她怎么样,她会说:“糟透了!”
这就是“紧张-疲倦”。在这种情绪下,人容易产生负面思维,自信心下降,对未来充满担心。有人会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或者在凌晨三点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最后得出“自己一切都很糟糕”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看晚上的Jane。11点多,正打算睡觉的她感觉很困,躺在床上不想动,甚至也不想说话,她的呼吸、心跳、新陈代谢等水平都已经下降,这就是“平静-疲倦”。
当然,人和人的生物钟不一样,每种情绪出现及持续的时间都会有差异。但一般从早到晚,我们都是在这四种情绪中轮回。很显然,“平静-精力”是最佳的情绪状态,在这个时候对未来作规划,往往会很乐观,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搞定;而在最糟的“紧张-疲倦”期作规划,会觉得前景一片黯然。这个时候肌肉紧绷,人容易有暴力倾向,很多在“平静-精力”期都OK的事情,放在“紧张-疲倦”期,就全都不OK,所以我怀疑为了座位大打出手的华裔大婶和非裔妇女当时可能都处于这种最糟的情绪状态下。
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首先可以让自己减少或者避免“一失控成千古恨”。其次,也能更多地宽容别人。当身边的人让你不爽时,就想对方此时可能处于“紧张-疲倦”期,多等待一段时间。如果有人(尤其是同事和老板)跟你过不去,也别太计较。先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自己是清白的,那就是对方自身的问题,可能是对方正处于“紧张-疲倦”期,看谁都不顺眼。这样就可以从容应付对方的发飚:你的愤怒与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