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说端午
明天就是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就是“五月五”了。身在异乡,连年味儿也淡了,一般的节日就更不易记得了。
端者,开端之意也。而午与五通。古人以五月为阴,端午节起源于盛夏到来前先人们祛病防疫的习俗,所以端午节要挂菖蒲、熏艾蒿、喝雄黄酒。这样的节日还有正月初七的“人日”、三月初三的“上巳”、七月初七的“七夕”、以及九月九日的“重阳”,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缘起、习俗和传统程式,通过这些或祭拜、或出游来把那些古老的记忆刻在人们的遗传基因里。后来人们逐渐忘了“人日”,把大年初一、二月二龙抬头和六月六见谷秀加进来成了所谓的七重节。
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荆楚地带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其习俗的最早记载见于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麦黍”。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里则有更详尽的描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穣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病,令人不病瘟、、、”。后来人们把烹角黍和竞渡附会到屈原还有伍子胥身上,更给佳节抹上了一层教化的色彩。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驾船打捞,始终找不到屈原的尸体。百姓们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了屈原的尸体。这就成了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在日本,端午的风俗随着与隋唐的文化交流传来,除了也吃粽子以外,渐渐演变为男孩子的节日。当然,这种习俗也可能是弥生人在战国时代飘洋过海来到这个岛国时带来的,同为以种植水稻为生,同为炎热潮湿气候条件烦恼的民族,生活习惯和祛病防瘟的记忆传承了下来,而稍后点的屈原传说的比重,相比中国就淡了许多。到了鎌倉时代,由于“菖蒲”与“尚武”在日文里发音相同,菖蒲的叶子又太像剑刃了,端午节成了祈祷男孩子成长的节日。所以,在“五月人形”里都是一些英雄的形象,比如金太郎、武蔵坊弁庆、神武天皇、钟馗等等。钟馗的传说来源于唐代,说的是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言道由于武举不捷,誓除天下之妖孽之事。这个故事在当代就很有名,还被吴道子画了下来,被空海的话那些徒子徒孙们传到日本也就不奇怪了。当然,像一些电视剧演绎的,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日本,顺便把钟馗传说带来也未可知,毕竟她是唐明皇的老婆。
自古以来,不分东西,男孩子都是不好养的,日本人家生了男孩又长到了几岁,一是希望神佛保佑,二是想夸耀,就有了请神来家招标的布条变成了望子跳龙门的大鱼旗,一到五月就会鲤鱼满天飞。日本是一个擅长杂拌的国家,硬是把端午和钟馗还有天皇给扯在一起了。不过,由于日本改用了西历,无论是五月五日孩子日还是七夕,以及月见酒、盂兰盆节,都让人觉得季节不对有点滑稽。
近几年来,韩国在极力装点自家的文化传承门面,端午节的起源也被他们说成了是自己的,其根据之一据说是屈原就是朝鲜半岛人士。因为这个问题太没有悬念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理这个茬。端午节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了中国的法定节假日。
文化需要传承,习俗需要记忆。很多好的东西,由于你没有刻意去保持,慢慢地就失传了。更别提我们老喜欢大破大立,人为地毁掉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些东西,一经破坏就是毁灭性的,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太多。
20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