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赵云的传说
我的老家在春秋时代叫鄗邑,后来成了一个小小的县治叫柏乡县。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曾经在那里的千秋亭五成陌筑坛称帝。柏乡县城北十里有个北郝村,村西有座千年古刹弥陀寺,院中一簇神奇的牡丹枝繁叶茂,已经生长了一千多年了。人们传说它是汉代的牡丹,是刘秀被王莽追得走投无路时躲过一难的那株牡丹花。所谓前汉王莽赶刘秀,后汉刘秀赶王莽。刘秀建都洛阳后,广种牡丹,以致今天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从古以来的牡丹胜地,除此两者外还有荷泽,但是鄗邑牡丹为天下先之说,当地老百姓是深信不疑的。
从老家往西走二十里,就是临城,地处太行山的东麓,和山西一样盛产煤炭。三十几年前农民家里烧火做饭不是烧秸秆就是烧煤,特别是冬天取暖,煤炉子是必需品。拉煤是一件力气活,一般天不亮就出发,两个人一辆排子车,一人拉一人坐,轮流着走上两个多小时就到了煤厂门口。煤厂八点开始卖煤,七点不到就排上了长队。那时百姓的生活普遍不好,人民公社除了牛也没有什么大牲口,来拉煤的大多是排子车,就是那种长方形的车厢、有两条辕,两个胶皮的轱辘。这种车本来是可以套毛驴或骡子的,现在只好是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推。排队等候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抓紧时间吃早饭,一般是带来的干粮,找店里买点开水就对付了,也有人买几个包子和蛋花汤,那就是家境富裕的了。
吃完饭再等着装上煤,几乎就是十点过十一点左右了,得赶紧往回赶,回程拉着近千斤的煤,可不能出什么问题。排子车的车厢平常是放在轮胎的轴上的,拉煤的时候要有铁丝固定好,防止脱落。另外每辆车下面还要绑上一根长长的木杆,长度要超出车尾一米以上。这根杆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路上要过一道丘陵,叫圣水岗,有百米来高,上岗下岗要有四、五里路。上坡时累了要喘口气的时候,就把车辕翘起来,用木杆支撑住车子防止后滑。下坡的时候要不时用木杆划着地面,防止速度太快刹不住车。千斤重的车子跑起来飞快,前面的人翘着车辕掌握方向,后面的用绳子向后用力拽着,才能保证不会车翻人伤。上坡容易下坡难,稍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
上到坡顶,已是正午,骄阳似火,汗流如注。岗上有一小块平地,停下来休息吃干粮。拉煤危险多,每每村民们成群结队,大家坐下来互通有无,聊点家常扯点黄片。岗上无树,就把小褂搭在车辕上乘凉。小时候读水浒,白胜卖酒蒙倒杨志时唱的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景象十分相似。
圣水岗之所以叫圣水岗,是因为岗上有一眼井,青砖砌就,三尺多深,里面一汪清水,甘甜可口。井边一只剖开的葫芦,供人们舀水饮用。说来也奇怪,圣水岗方圆好几里,井打多深都不见水,只有这圣水井周围几米的地方草色青青,其余一片土黄。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东端,本来就是十分缺水的地方,再往西走有人一年也洗不了一次澡,姑娘出嫁时能洗得干干净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信看过像《老井》之类电影的人,可以想象那圣水井是多么的可贵。
关于圣水井,还有很多传说,最真实的就是想在它周围打井也不出水,把它的水引出来浇灌,马上就干涸,堵上口子,不久又可见一汪清水。所以人们说那里通海龙王的龙宫,不知他的第几个龙子在此镇守。因此每逢大旱,三里五乡就会抬着神像敲锣打鼓到那里求雨。解放后虽然说那是迷信,信者自信,求雨的事还是时有所闻。不管如何,岗上的这口井对过路人来说,不比那三尺甘霖差多少。
下了岗就看见一个小山村,背岗近河,一条小溪从村西弯弯地绕到村南,再绕过一片草地,才缓缓地往东流去。这里也是一景,可能是刚从岗上下来引起的视觉失常,那小溪怎么看都是从低处流向高处,再向东流去的。据说这个小村子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赵子龙的故乡,就是那个叫常山的地方。赵云小时候家里穷,给人放羊时在草地上睡着了。不料这时山洪暴发,洪水顺着小河咆哮而来,看看要将赵子龙吞没在洪水里。在前面领头的圣水岗老龙王认出那是要在长坂坡救主的虎威将军,他想那赵云要救的可是真龙啊,一急之下把头一扭就上了坡,然后在赵云睡觉的草地南面愣是冲出了一条新河,从此这个水往高处流的遗迹就留了下来,成了后人瞻仰英雄的去处之一。这个小村子的人一直自认是赵云的后代,附近还有赵云家庙和衣冠冢,我从小就听人们讲述,也到过那里实地看过这条河。河里已经没水了,但河道弯出来的空地依稀就像传说的样子,站在那里会使你越过时空而浮想联翩。
本来话到这里就完了,而且是看到真真国女儿在写赵云的爱情故事,说他是南诏王的后代,豪富之家,因此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往事。为终此篇,顺便查了一下赵云的事迹,发现河北的临城和正定两县正在为哪里是赵云故乡打得不可开交。这样的事真是层出不穷,从古代有诸葛亮故乡之争,到现在有杏花村之争、曹操墓之争,打架的人不知道埋在地下的主人其实是不在乎这些的。
附录:
1.赵云故乡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追谥为顺平侯。常山,汉郡名,设于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辖唐河以南,内邱以北地区。临城县民间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赵云是澄底村人”的说法。现村西有一大土冢,人称“赵云墓”。传说为赵氏宗墓和赵云衣冠墓,临城县赵姓人家及百姓1000多年来常在春秋于此祭祀。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1月出版的《临城县文物志》有载。村中赵姓人言为赵云后裔,也以系赵云后裔而自荣。
2.赵云故乡之争(网评)
名人故里之争,其背后实质更多体现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只不过争夺对象为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开发。名人故里被当作“概念股”,业绩尚未明确、炒作提前大举的事情也多有发生。爆发于河北省临城县和正定县之间,围绕三国名将赵云故里的争夺战,就属于“争的是赵云,玩的是概念”
2009年6月8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临城赵云故里传说”名列其中。7月5日,临城县委常委王某对媒体表示,“赵云确系河北临城县澄底人”,所以,临城是赵云的故乡。
此言一出,却极大激怒了河北省的另一个县——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县多年来一直自封“赵云故里”。该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回应说,正定绝对不会放弃“赵云故里”,所谓“撼山易,撼赵云故里难!”。随后的9月4日,正定县委县政府官方媒体《正定风采》刊发一篇言辞激烈的社论称,临城县“堵门骂阵、欺人太甚,触犯了‘赵云故里’这道不可逾越的底线!如果有大量史志依据的这张石家庄城市名片,因为屈从而旁落,那么这一代人将愧对祖先、无颜当代、祸及后人。”“赵云故里”争夺战由此爆发。两地政府的激烈对抗迅速轰动全国,并引起了港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关注,临城县和正定县这两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县城,一夜之间叫响海内外。
而当两地争夺“赵云故里”激战正酣之际,人们发现,无论是临城还是正定,都没有“名人故里”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巨大的反差让临城和正定两县都遭遇尴尬:一个有空手套白狼之嫌,另一个则空口无凭很多年。于是,两地纷纷临时抱佛脚,以超常规方式,迅速打造“赵云故居”“赵云墓”等核心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