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陆是如何结束传统型的灾难之五 基地

(2009-08-08 21:12:06) 下一个


图片是:北大荒的建设者


1968年6月18日发生了什么?其实这是大陆在解决我国粮食危机的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叫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因此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说白了就是你的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因为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必须使得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的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反映在农业生产上,大家可能记得美国的农场一望无边的景象。滚滚麦浪上巨大的联合收割机在不停的工作。这就是规模效应在农业生产上的体现。大量新技术与系统工程都必须依托于农业生产基地化的巨大规模与有效管理才能体现价值。否则成本太高!前面几篇里的几个系统要发挥十分的效力国家就必须有规划。东搞一下,西搞一下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国家根据大陆的自然禀赋与历史情况做出了集中力量将农业生产基地化的决策!这个基地化除了集中管理和系统配套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基地化大大增加了大陆的耕地面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将物质向基地倾斜。我在《大陆是如何结束传统型的灾难之四 农机》篇里有过点到之笔。

“北大荒”变“北大仓”就是这一决策的最好体现。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0°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是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她的北部是小兴安岭地区。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奔腾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一片净水。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

这里自然禀赋相当好!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但这里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曾经击败辽与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发达,他们是游牧民族。清朝时满人大量入关,俄国势力趁虚进入;加上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千里人迹少见。后来虽然不乏来此耕作者,但多是自发逃荒的“闯关东”,没有系统规划与国家持续投入。因此被人叫成“北大荒”!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农业开发。1954年1月,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所辖三个团集体转业,8000官兵从山东北上,当年9月进入密山地区开荒,建立了三个农场,这是北大荒第一支集体转业的“移民大军”。此后,铁道兵近两万复转官兵,也到北大荒安营扎寨。到1957年,铁道兵复转官兵建立农场12个,耕地面积达260万亩;当年收获粮食达1.255亿斤。1958年1月起,解放军进行全军总动员,从3月到5月,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和自治区,一共动员了10万名穿军衣的“移民”开入了北大荒。

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戍边”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这标志着全面建设“北大荒”的高潮到来!之后,随即开始征召各大城市知识青年到北大荒,当年就有3万多知青成为“兵团战士”。到1976年,陆续有54万知识青年进入了北大荒,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垦荒。无数新中国的年青人将一生献给了这里,可歌可泣!

经过艰苦的努力,现在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北大荒现有林地250万亩、草原616万亩、水面372 万亩,耕地3500万亩。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对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国营农场的1/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最占全国的1/3, 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

根据最新的规划,“北大仓”要在2012年使粮食总产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目标,这意味着到2012年,“北大仓”将提供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粮食产量。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基地化的巨大威力!国家根据大陆的自然禀赋,同时根据农业区划这一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将大陆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九大综合农业区详细内容为:

1. 东北区:上面以讲过,不重复。

2.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主要种植各种旱杂粮(春小麦、米米、高粱、谷子、莜麦、马铃薯等)、耐寒油料(胡麻等)及甜菜。其中呼伦贝尔和锡盟东部是我国优良的草甸草原,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

3. 黄淮海区:包括京、津、冀、鲁、豫、皖、苏的375个县(市),耕地3.36 亿亩(居各农区之首)。垦殖指数达50%,是全国最大的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生产基地。有效灌溉面积已占耕地的55%。1983年棉花总产相当于1978年的5.5倍,占全国总产的60%。温带水果苹果、梨、柿产量居全国之首。

4. 黄土高原区:这是一个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这里无霜期120-250天,长城以南、南盘山以东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山西、陕西的汾渭谷地中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但是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本区。

5. 长江中下游区:全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无霜期210 -300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三熟,平均复种指数达223%。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7%,油菜籽(按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0%,茶叶产量占73%,桑蚕茧产量占48%,油茶籽产量占75%,淡水水产品占60%。柑桔、油桐、衫木、毛竹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6. 西南区:是一个地处亚热带、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重要农林基地。种植业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数千个小块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蚕丝产区,也是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基地,油桐籽、生漆、乌桕籽等林特产品和药材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7. 华南区:本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粤、桂、滇的191个县,是我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本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为全国之冠,四季常青,生物资源丰富, 夏秋台风和冬季寒潮对水稻、香蕉、橡胶等常造成危害。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近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宜农的平原盆地有限,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是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柑橙等的主产区,橡胶的唯一产区,也是重要的水产品和蚕丝生产基地。

8. 甘新区:是一个国境线长、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聚居、以依靠灌溉的沃州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本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大部分较好,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地区是本区的粮食(以小麦为主)基地,南疆地区是重要的长绒棉基地。

9. 青藏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的甘南自治州和天祝、肃南县、四川省西部、云南西北角共155个县(市), 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和林区。本区有天然草场约1.3亿公顷,东部和南部以草甸为主,为优质牧场。牲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为主。农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耐寒性较强的农作物为主。东南部及东部有广阔的天然森林,树种以云杉、冷杉为主。

各位,这个基地不同以往了!因为,像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绿化工程,治沙工程都是在这个基地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各位,大陆农业的基地化生产带来了耕地和国土的综合科学化管理与大陆可耕种面积的极大增加。这是我们能够在不到40年时间里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组织条件!同时也是将来保护与开发并举,进一步深化发展,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当然我们将要继续仔细的科学规划与持续投入!

不过,大家不要忘记,这些基础成就是像开发“北大荒”的54万知识青年与十万名解放军战士那样的人用青春甚至生命换来的!万亩国家商品粮基地背后是亿万万不停工作的双手!

让我们铭记,伟大的“北大荒精神”不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