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孕开始就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育儿书,但是在我心里真正留下印象的很少。孕后期到加拿大以后,开始在网上闲逛,看国内的各种育儿论坛,结果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的电子版,这本书对我来讲堪称是观念革命的书,这本书就是蒙台梭瑞的《童年的秘密》。后来在加拿大上产前培训课程,关于孩子的部分内容,也和这本书基本一致。
之所以这本书给我带来震撼,是因为书中的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说:书的作者蒙特梭瑞博士和一行人外出旅行,结果一个孩子忽然间大哭不已,所有的人都没有办法劝好,包括他的妈妈在内。这个时候,作者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她看到这个孩子的哭是从妈妈把外套脱下来开始的。所以,她建议妈妈把外套穿上,结果,孩子看到妈妈恢复了刚才的样子,立刻就不哭了。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一个家庭换了一个保姆,孩子就在洗澡的时候大哭不止,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来的保姆洗澡的顺序和现在不一样;还有的孩子进到房间之后忽然大哭,也是因为房间里的一样东西变换了位置,一旦把这个东西放回原位,孩子立刻就恢复了平静。
这几个例子以及书中的描述,使我第一次对孩子有了认真的思考和认识:原来孩子并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或者可以随意按照大人的意志来塑造成为大人想要的样子。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精神胚胎。而成人和家长,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我们的想法和观念强加于孩子之上的。孩子有他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做家长的,首先要了解这些规律,并且顺应这些规律来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孩子成长。比如前面所说的几个例子,其实就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的问题。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就会和孩子有无尽的冲突,最后家长被孩子搞得精疲力尽,孩子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这本书开始,我真正的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开始研究孩子的心理。后来我又开始陆续读了一些她的其他书籍,包括《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同时,也读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些书籍在一起,使我知道了家长和老师的的作用其实应该是在旁边协助孩子,而不是在前面教导孩子。家长和老师真正的作用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最及时地帮助他,提供他最需要的素材和环境。而如何能够把素材和环境准备得恰到好处,那就是要研究孩子敏感期的问题。
从那时候开始,我时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敏感期。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选择玩具很难,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因为没有观察到孩子的敏感期。一般一岁以前的孩子,对于玩具的兴趣远不如日常的生活用品。所以,对于家里的日常用品,他想要得都可以尽可能地给他。而此后,孩子对于空间探索的敏感期、对于秩序的敏感期以及对于语言的敏感期甚至对于婚姻的敏感期等等,如果作家长的能够真正认真地观察孩子的需要,并且最大限度地帮助他顺利渡过敏感期,对于他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建构,都会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家长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远远比教他认识了多少字、学了多少知识重要的多!
除了这些蒙氏的书籍,还有一本日本医生的定本《育儿百科》,其中的一句话也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的大概意思就是:与其每天花很多时间给孩子精细地准备食物,不如带他出去到外面活动2-3个小时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
应该说,这些书籍,也许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并没有很细或者有些很细的方法和我们的环境并不相符,但是书中所表达的观念,却是一直能够起到指引作用的。感谢这些书的作者,让我对育儿这件事从本质上体会到了她的精髓。有了这些,在育儿的道路上,感觉一直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患得患失。作家长的,只要顺着这个根本,去更多地了解一下他人的好方法就够了。
经常看到有些家庭在育儿观念上,老人和妈妈的分歧很严重。其实究其本质,最主要的就是育儿理念的问题。而从最近几年我在国外的情况看,国外的两代人在育儿观念上却少有这么激烈的冲突。我想,这也是国外育儿理念非常成熟的原因。蒙氏书籍所讲的那些理念,在我最初看来很新奇很独特。但是,到了国外,发现其实他们的各种机构在对孕产妇、新手妈妈培训方面所提到的理念都和这个是基本一致的。
我在国内时,曾多次买这几本书送给朋友。现在网络发达,这些书部分可以找到免费电子版,直接买书也很方便。希望,等到下一个20年,我们再当姥姥奶奶的时候,不会再像今天这样在带孩子问题上有这样多的冲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