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重温往日时光:新中国十大男高十大女高

(2013-10-26 13:56:04) 下一个




新中国十大男高音演唱的歌曲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人民音乐》杂志社发起,邀请全国部分音乐界的专家学者、音乐编辑、评论员以及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国内数家单位评选出 了新中国十大女高音和十大男高音,那时还不称歌唱家,而叫歌唱演员,此后就再没有类似评过,在当时是很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新中国十大男高音是


1、朱崇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著名抒情男高音)

 

        朱崇懋(1922--2000)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江苏苏州人。二十岁举行首 次独唱音乐会,后在华东海军文工团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工作,历任合唱指挥、独唱和艺术指导等职。在四十年的声乐艺术实践中,他以学习西欧传统唱法 为基础,并向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声乐艺术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演唱含蓄内在、细腻深情,音色甜美,吐字清晰,特别是在高声区的弱音控制和延长分外动 人。他演唱的《草原之夜》,

     《金瓶似的小山上》等抒情歌曲风靡几代人,至今广为人们学唱。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团艺术指导。1979年移居美国。1984年领导创建纽约海韵合唱团。1985年元月于纽约林肯中心爱丽丝桃丽厅指挥海韵合唱团在美国首演抗战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此后,一直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合唱艺术在美国民众中的介绍和推广。2000年10月11日病逝于纽约。

    《二月里来》朱崇懋

  

 


2、藏玉琰(中央乐团著名抒情男高音)

 

            臧玉琰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歌唱家,1923年生于河北省。1942年考入四川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

          1948年臧玉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后在湖南大学音乐系,武汉华中师院任教。1953年调至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在舞台实践中,被人们公认是我国著名男高音之一,曾名噪乐坛。

         十年动乱中,他受尽折磨,长期下放在苏北,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严禁他唱歌。但出于对声乐艺术的酷爱和赤诚追求,他默默地用回忆和感觉来琢磨歌唱艺术技巧:感 觉声音的位置;研究气息共鸣的运用;心底翻涌着歌声,就是这种无声却又经常处于歌唱状态的练习为他日后恢复歌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他被调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当黄友葵教授发现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本质时,不辞劳累地给他上课恢复声音并鼓励他重返舞台,经过半年的时 间,臧玉琰终于恢复了年轻时的声音状态。在1979年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演出高达四百多场。1982年他出访美国,博得国外友人及华侨的一片赞扬声, 载誉而归。           

 

          2005年10月29日20时,老歌唱家臧玉琰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2岁。   

          臧玉琰以意大利美声唱法著称,特别善于运用恬静诗情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轻声细语般的抒发内心的情思,在表达歌曲的情趣上探幽索隐有其独到之处。

 

    《思乡曲》臧玉琰

 

 

 

3、楼乾贵(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剧演员)

 

 

            楼乾贵,出生于1923年10月,浙江宁波人。男高音歌唱家。曾是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市民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高等院校校友会北京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

          1942年,楼乾贵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1947年,他考取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兼读声乐。194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 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任医师及助教。他自幼喜爱歌唱,在小学、中学时期就参加校内外歌唱活动。大学期间,他曾先后向数位中外声乐教师学习,并参加 过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中国近代作品音乐会”、“抗战歌曲音乐会”、“圣母颂音乐会”、“弥赛亚”等音乐会。1949年初,他参加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今上 海乐团)音乐会中的独唱节目,获得好评。

          1951年,他组织了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举行的“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音乐会”。1953年,他随中国青年艺术团赴罗马尼亚首都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 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在美声独唱比赛中获银奖。同年11月随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演出。1954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联及东欧巡演,并被授 予罗马尼亚国家红星勋章及波兰国家骑士十字复兴勋章。在苏联录制了独唱唱片。

          1955年,他被调入中国歌剧院任演员、声乐教员、声乐指导。除了音乐会独唱外,他还在歌剧《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及其他中外歌剧中扮演角 色。他的音色清脆明亮,气息充沛,稳定而自然,吐字清晰,演唱流畅、豪放,不过分雕琢,而是以饱含感情的歌声感人。 

          他曾在天津、上海、北京、青岛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出版了独唱专辑音带。1979年,他演唱的两首歌曲荣获文化部国庆30周年优秀歌曲一等奖及三等奖。1980年、1990年两次在美国举行独唱音乐会。他的演唱活动一直延续到2002年春。

          除了从事独唱事业外,他在歌剧声乐指导方面于1982年与法国艺术家合作将歌剧《卡门》推上舞台,又于1988年在芬兰“萨沃林那歌剧艺术节”上演出了歌 剧《蝴蝶夫人》、《卡门》及音乐会。他还曾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兼课教授,并多次担任文化部重大歌唱比赛评委。在《人民音乐》及京沪报纸上发表专题评 论文章。为培养青年演员,他和歌剧院著名指挥、艺术家创办“首都歌剧培训中心”。

          楼乾贵演唱的歌曲

   

 


4、李光羲(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剧演员)

 

            李光羲,1929年生于天津,17岁接过父亲的班进了开滦矿务局当了名小职员,1954年考入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

           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没有音乐家庭的熏陶,有的是过早地挑起供养家的重担;也没有迈入音乐学府接受过正规教育,有的是挡不住的天分、执着的追求、勤奋的磨练、还有累累的硕果:在古典歌剧《茶花女》、《叶甫根尼*奥涅金》、《货郎与小姐》,民族歌剧《刘胡兰》、《阿依古丽》、《第一百个新娘》等剧中担任主角;1964年在《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还演唱了《太阳出来喜洋洋》、《牧马之歌》《延安颂》、《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鼓浪屿之波》《远航》等百余首曲目以及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艺术歌曲

           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建国四十年优秀歌曲首唱奖"、"改革十年优秀演唱奖"等,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待遇。 这些成就足以说明李光羲在中国歌剧史、音乐界是个领军式的人物了。想必他一定是个"高处不胜寒"的人吧?其实不然。

          1964年在《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多年来演出过深受欢迎的曲目百余首,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牧马之歌》、《延安颂》、《红日照在草原上》、《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鼓浪屿之波》、《何日再相会》、《远航》、《北京颂歌》以及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及艺术歌曲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曾获文化部演出评比一等奖。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建国四十年优秀歌曲首唱奖”、“改革十年优秀演唱奖”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4月被美国传记学会收入《世界名人录》。


      现任国家教委美音教育促进会理事、文化部技术职称考评委员剧院艺委会主任。1998年参演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走进新时代》。

       李光羲曾获文化部演出评比一等奖。


  李光羲曾经获得“首届金唱片奖”、“建国四十年优秀歌曲首唱奖”、“改革十年优秀演唱奖”等。


  李光羲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祝酒歌》李光羲

 

 


5、胡松华(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男高音)

          胡松华,祖籍是山东潍坊,1932年元月生于北京,满族。歌唱艺术家、词曲作家,并具书画专长。

          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任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演员。1952年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62~1965年任该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兼合唱队长。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独唱,任音乐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全部唱段。1965年任歌剧《阿依古丽》男主角。1972年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他擅长的曲目有《赞歌》、《塔吉克牧人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1949年毕业于上海实验戏剧专科学校。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合唱队长,中国交响乐团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授予突出贡 献专家特殊津贴。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四届至九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事迹载入英国国际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和国内多种艺术家辞典。兼任中 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数十年他坚守 “艺术向高峰攀登,生活向底源深游”的自勉信条。曾深入40多个民族地区,出访20多个国家,为发展和弘扬众多民族声乐艺术做出贡献。多年坚持继承多民族 传统声乐技艺,又广泛吸收世界性精华,而进行创造性繁难结合的成功实践。中外权威李凌、汤雪耕、梅纽因等评誉他“闯出了一条宽广多彩的歌路”,“铸造了一 种博熔众长独汇绝艺的新型唱法”。“其风格浓郁、技法科学、演域宽广、生气常存的歌声在中国整整影响了两代人”。被各族人民爱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 (《人民日报》《人民音乐》《中华英才》等报刊语。)老一代音乐家时乐蒙等评说他是“中国式的美声唱法”。并书幅题词“纳江河溪流百千,酿中华美声甘 泉”。共和国三代领导人都亲听、赞赏过他的歌声。

           其代表作是1964年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作词编曲及首唱的《赞歌》,成名曲是五十年代自编自唱的《森吉德玛》、《丰收之歌》,久传海内外。至 今罕见的是擅长演唱多民族歌曲的歌唱家,还能同时应中央歌剧院邀演洋为中用形式的大型歌剧《阿依古丽》,并成功地饰演了男主角阿斯哈尔,给新型歌剧界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为中国首部音乐故事影片《阿诗玛》录唱了阿黑全部歌曲,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音乐故事片《神奇的绿宝石》录唱了男主人达戈全部唱段, 还为《雷锋》、《祖国啊,母亲》、《但愿人长久》、《啊,摇篮》等20余部影片录歌。1980年创演了《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反响强烈,并被中央 电视台录制了该晚会的专题节目《并马高歌》。他创作、改编影响大的歌曲还有:《马背上的祝愿》《高原酒歌》《努尔哈赤的骏马》《重归阿佤山》《我家墙上挂 满刀》、《欢腾的苗山》等。首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儿呀快快跑》等。

 胡松华创作演唱多次获重要奖项:金唱片奖、四十年广播首唱金曲奖、文化部新作演唱评比一 等奖、全球华语歌曲最高投票奖等。另《人民日报》以“书画先于歌唱,鹰马神韵腾飞”为题、《人民政协报》以“中华血气贯丹青”为题详评其自幼苦学十三年书 画专业的造诣,并研讨了他书画艺术与声乐艺术之间“同根于气”互为补养的妙益。记述了胡松华几十年“苦练书画养歌气,勤使歌声润画书”的实验及他“书画乃 有形之歌声,歌唱乃有声之书画”的集中体会。其书画作品出版在海内外多种载体,并展示在多家电视专题中,被新加坡聘为书学协会评议委员。

                胡松华《赞歌》

 

 

 

 


6、施鸿鄂(上海歌剧院著名抒情戏剧性男高音)

 

          施鸿鄂(1934—2008)我国著名的抒情戏剧性男高音歌唱家,他生于1934年,十六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声乐系,毕业后于1956年赴保加利亚深造,就读于索非亚国立音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声乐系歌剧专业.1962年他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 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中以最高分获得金奖,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施鸿鄂的演唱具有明亮的音色,柔润的音质,宽广的音域和宏大音量等特点。他熟练掌握了意大利美声学派传统唱法里中、高声区衔接过渡平稳的技巧,并使歌声中 具有了强烈的穿透力和金属光泽。他在音乐上有着完美的修养,歌曲处理细腻,准确,演唱时热情奔放,光彩耀人。它能用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演唱歌剧和艺术歌 曲,同时也能很好的演绎我国优秀的民族歌曲。在舞台上曾以一曲“松花江上”的演唱使观众为之震撼而泪下。
施鸿鄂于1962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歌剧院里担任主要演员,活跃在中国歌剧舞台上。由于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多次被邀请到日本、德国、奥地 利、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举办独唱音乐会和声乐讲座。报界赞美他“有着黄金般的歌喉”是“中国歌坛上灿烂的明星”。特别一提的是1995年,六十一 岁施鸿鄂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巴腾若芝市举行一场极为成功的音乐会被授予该市荣誉市长的殊荣。
施鸿鄂的美声唱法层深刻的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歌坛,受到听众的崇拜。太平洋影音公司曾在80年代有幸为他录制过两个专辑;一个是以意大利歌曲为主的独唱专辑;另一个是他与朱逢博的二重唱歌曲。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也为施鸿鄂录制过《生命的星》专辑,主要收录了施鸿鄂演唱的中国歌曲,此外,中国唱片出版发行的《二十世纪华人经典百集》系列唱片也为施鸿鄂制作了专辑。

施鸿鄂在几十年的演唱生涯中演绎了中外许多经典曲目。中国歌曲有:《松花江上》、《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生命的星》、《河流》、《无题》(根据鲁迅同名诗谱曲)、《满载友谊去远航》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施鸿鄂还塑造了一系列舞台形象,其中包括《雷锋之歌》中的雷锋、《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多布杰》中的多布杰,《楚霸王》中的霸王,并主演过意大利歌剧《茶花女》、《图兰朵》《蝴蝶夫人》和《波西米亚人》等。


  施鸿鄂作为中国六、七十年代国内为数不多的正统意大利美声歌者曾为众多年轻演员做过辅导。他的妻子朱逢博就是他的学生之一,总政歌舞团的男高音程志张积民也慕名找到他学习。目前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的戴玉强孙秀苇魏松也都接受过施鸿鄂的辅导,由于种种人为原因,施鸿鄂在晚年没能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从事声乐教学,实属遗憾。

 

施鸿鄂 《满载友谊去远航》

 

 

 

 

 


7、吕文科(海政歌舞剧团著名抒情男高音)

 

         吕文科(1930.8.16~1997.11.16)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河北井陉县芦庄村人。幼时在家乡喜欢听戏曲二人转、二人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丝弦及民歌等,并萌生“长大我也去演唱”的想法。

        吕文科1956年9月入党,同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演出《哥哥你快来》(吕远作品)等歌曲,受到听众及同行的好评。1957年,随建工部文工团赴全国各地为建筑工人演出,其间还演唱过《连斯基的咏叹调》、《采珠人》等西洋歌剧选曲。

       此后又演唱了吕远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受到周恩来、 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他演唱的《哪儿来一个老货郎》、《羊倌的歌》、《再见吧,第八个故乡》、《在也门的晚霞中》也深受群众喜爱。1963年,他与吕 远一起调入海政歌舞团,并担任合唱队长,演唱了《水兵最爱什么花》,以及为电影《海岛南泥湾》、《决裂》、《南海风云》、等配唱。1964年在歌舞剧《水 兵的光荣》中担任主角,并参加了独唱演出,获优秀表演奖和独唱优秀奖,此后随艺术团出访朝鲜。回国后参演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改革开放后,吕文科老师多次在京津等地的公演中担任独唱,并在第四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获独唱优秀奖,担任海政歌舞剧团歌剧队队长。他又演唱了吕远作曲的《八角楼的灯光》、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我愿手捧一束红梅》、《木棉花开火样红》、《渔歌》、《克拉玛依新歌》、《长城组歌-八达岭上望八方》、《长江组歌-旧时长江 船家谣》,并为电影电视剧《北斗》、《玉色蝴蝶》、《地质之鹰》、《航标兵之歌》等配唱。 他演唱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将军还乡白洋淀》、《毛主席来到军舰上》(《水兵见到/想念毛主席》)、《羊倌的歌》、《水兵最爱 什么花》、《劈波斩浪永向前》、《航标兵之歌》、《飞翔吧,海燕》等歌曲在全国广为流传。

           吕文科老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有盛誉得到不少人的称赞,他天生嗓音条件出众,在建筑文工团时师从旅大歌舞团的苏联声乐教授伊格诺娃、中央歌剧舞剧院的苏联专家吉米采娃和中央乐团的魏鸣泉教 授,并不断学习我国民族民间戏曲及歌唱技巧和表现手段,加上刻苦钻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和极富表现力的声音。吕老师音色清脆明亮,高音区高亢圆润,轻松流 畅,中音区舒展亲切,富有弹性,低音区扎实稳健,演唱质朴而真挚,高音拖腔最见其个性,是为数不多的既有科学发声法又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是 新中国第一代男高音的杰出代表。“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经他演绎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至今传唱不衰。晚年演唱的 《船歌-故乡的海啊我爱你》还融入了流行唱法的元素,别有风味。吕文科老师做人严谨,行事低调,谦虚谨慎,好学上进,待人和善,品德高尚,对工作极其上 进,深受同事和战友的好评,在广大群众中也有很高威望,被誉为“人民的歌唱家”。 四十八年的艺术生涯中,吕文科老师获得大量荣誉和奖励,在全军第三、四届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演员奖和表演奖,获得过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他演唱的《克拉玛依之歌》获建国四十周年广播金曲奖,《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获首唱奖。1993年,吕文科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吕老师的个人专题片《浪 花.金锚.音符》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1997年11月16日晚19时,吕老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去世,去世前一天他还参加了演出活动,以实际行动做到了“为歌唱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去世后,安葬于北京大兴天慈墓园。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吕文科

 

 


8、吴雁泽(武汉歌舞剧院著名男高音)

 

             吴雁泽,歌唱家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历任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团长、歌舞剧院副院长、院长、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北省青联副主席、湖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曾任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现任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被聘为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研究工作。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均受到高度评价。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发表声乐表演艺术论文多篇,并出版专著《我的演唱技术、技巧的形成》。录制有声乐专辑录音带、激光唱片。出版有盒式录音《吴雁泽独唱歌曲选》。1995年获中国“金唱片”奖。首唱代表作声乐套曲《英雄的大别山》、歌曲《清江放排》《一湾湾流水》《龙舟竞渡》和创造性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已成为男高音广为传唱的优秀曲目。

1959年9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

  1964年毕业并留学院任教

  1964年被派赴武汉歌舞剧院工作

  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1990年被授予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初被中央文化部调回北京

  历任武汉剧院歌剧团团长

  历任剧院副院长

  历任院艺委会主任、院长、 艺术总监

  历任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历任音乐家协会主席

  历任湖北省青联副主席

  历任湖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历任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历任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被授予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被《人民音乐》列为中国当代十大歌唱家之一。

  1995年11月,获第三届金唱片奖。

三十年来从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研究工作。79年起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福州、西安、厦门、武汉、桂林、成都、哈尔滨等城市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会。近年来在国家大的庆典活动及重要的文艺演出中皆担任独唱节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及音乐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

  吴雁泽曾代表国家出访过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英国、北欧四国,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前苏联、委内瑞拉苏丹特里尼达多巴歌、圭亚那台北、香港、澳门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均受到高度评价。在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一曲《啊!我的太阳》震惊了意大利歌坛,报刊评价是来自东方的第一位男高音成功者。91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独唱会,轰动新国,新国音乐家在报上撰文称赞《中国美声唱法震撼狮城》,我国《参考消息》报特将此文于91年10月12、13两日连续转载,为祖国的声乐艺术事业争了光。89年、94年两次在港举办音乐会均受到香港听众的热烈欢迎,报纸一再评论是“真正中国民族特色的高水平演唱”。93年9月底赴香港大学参加中国声乐研讨会,发表了《继承传统,借鉴西洋,为祖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论文。与会者一致认为该文对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突出的体现了吴雁泽在继承中国民族、民间演唱,发展中国美声唱法的重要作用。93年12月首次赴台北演唱,轰动台北,台北声乐家协会理事长刘塞云女士称赞此次演唱解除了多年来存在于声乐界的争论难题。台北的《中国时报》、《民生报》、《联合报》都刊登了吴雁泽的大幅照片,并称是邀自大陆的贵宾,“吴雁泽的歌唱技巧是独有的歌唱艺术”!94年9月15-18日期间应澳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琪先生的邀请,随广东省民族文化促进会访问演出,马万琪先生称赞吴雁泽唱出了“最纯正的中国歌曲,令澳门听众大饱耳福”。并再次邀吴雁泽赴澳门演唱。

  先后随中国艺术团等团体访问十多个国家,深得国内外观众好评。演唱的中国曲目有:《一湾湾流水》、《乌苏里船歌》、《杨白劳》、《银色的浪花》、《草原之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人之恋》、《清江放排》、《手捧红枣想念周总理》等等;外国曲目有:意大利歌曲《啊,我的太阳》、印尼民歌《星星索》、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日本民歌《拉网小调》、舒伯特的《小夜曲》及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等。

再见了,大别山(吴雁泽演唱)


 


9、李双江(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

 

         李双江,1939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国杰出的的男高音歌唱家,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导师,一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在北京举行过独唱音乐会,并为影片《闪闪的红星》等配唱插曲。演唱热情奔放,富有乐感,吐字清晰,声音流畅,高音稳定、透明,辉煌而华丽。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尤金·奥曼迪曾赞扬他有“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热情”。

             在中国歌坛上,李双江堪称一代歌王。他的代表作《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延安颂》《船工号子》《打靶归来》等优秀歌曲,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中国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李双江一直说自己是一名“战士歌手”,这也的确是他歌唱生涯的真实写照。1963年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1973年调入总政歌舞团,1994年又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其间还曾当过骑兵、运输兵、炊事兵,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他人在军队,心也在兵营,情更系战士。在新疆,他每天与战士生活在一起;在总政歌舞团,他坚持年年进哨所,下海防,走边关,最多时达到一年为兵演出300场的记录;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他每年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仍坚持为兵演出60多场。2002年,他率领学员登上帕米尔高原慰问红其拉甫哨所的战士;2007年,又带领弟子在新疆边陲军营举办8场音乐会。看着他欢快的身影,听着那动人的歌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官兵无不为之动容,“老李”“大哥”“双江”,是官兵们对他的亲切称呼。

195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承喻宜萱教授学习声乐;

  1963年,李双江毕业分配在新疆军区文工团,开始了军旅艺术生涯。

  1969年冬,西哈努克访问西北,李双江参加了“文革”以来的首次演出,受到欢迎并得到理解和正确的评价。

  1970年,他参加全军兰州片调演,所唱《北京颂歌》和《拉着骆驼送军粮》受到注意。

  1971年李双江调入总政歌舞团,从此,他的艺术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开始。

  1972年他应邀到北京录音,其中《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党的阳光照耀祖国》《拉着骆驼送军粮》等歌曲在全国流行一时。

  1973年,李双江录制了《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唱片,发行量达300万张,这个数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他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乐于接受并给予承认的验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李双江分别到广西、云南去慰问演出。他深深地为年轻战士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一曲《再见吧,妈妈》和《怀念战友》掀动亿万军民的心潮,成为举国上下家喻户晓老幼皆能唱的时代歌曲。

  1981年1月,李双江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音乐界和各界朋友的关注,这是“文革”以后我军独唱演员第一次举行的个人音乐会。

  1994年被任命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

             李双江《北京颂歌》

 


10、姜嘉锵(中央民族乐团著名男高音)

 

姜嘉锵,1935年10月生,男高音歌唱家。浙江瑞安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考评委员、中国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口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任职中央民族乐团。 擅长演唱中国古曲诗词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任大连化学厂助理工程师。1956年后任中央歌舞团演员,中国舞剧团、中央民族乐团独唱演员,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1956年始,从事演唱专业,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担任合唱《茶山谣》领唱,获金质奖章。1980年在文化部评比演出中获声乐表演一等奖。

  1987年被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


  他演唱的《枫桥夜泊》 (黎英海曲)获“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并获台湾第九届金曲奖的最佳演唱人奖(1998年)。曾到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 时、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数十个国家,并应邀在日本、新加坡讲学,得到国际朋友的高度赞扬。1984年在洛杉矶第二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艺术节上 的演出被誉为“艺术节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中央电视台以《曲曲动情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声通中外、情达今古》为题做个人专题节目播出;中国国际广播 电台做多套节目,向世界介绍姜嘉锵的歌唱艺术。


  多年来他为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音像公司相继录制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钗头凤》、《水调歌头》等及现代题材作品《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草原恋》、《川江无处不飞歌》、《挑担茶叶上北京》、《逛新城》等近五百首歌曲。并为《诸葛亮》、《家反悍秋》等数十部电影、电视片演唱主题歌或插曲。

  录有《华夏之声》、《宋·姜白石歌曲》等专辑唱片及磁带。 2005年出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专集》,荣获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2007年《下四川·中国优秀民族歌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

 

《 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姜嘉锵

 

 

 

 

新中国十大女高音演唱的歌曲
 
       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人民音乐》杂志社发起,邀请全国部分音乐界的专家学者、音乐编辑、评论员以及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国内数家单位评选出了 新中国十大女高音和十大男高音,那时还不称歌唱家,而叫歌唱演员,此后就再没有类似评过,在当时是很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新中国十大女高音是
 
1、王昆(中国东方歌舞团著名女高音)
 
王昆
 

               王昆(1925—),中国女高音歌唱家。1925年4月14日生于河北唐县,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她喜爱唱歌,常为群众演唱《松 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等歌曲。1939年4月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随团回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 剧音乐部学习。1945年4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她扮演女主角喜儿,获得成功。此外,她还主演了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 等,并经常表演独唱。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同鲁迅艺术学院到了张家口。后随华北联大文工团在华北各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中国歌 唱家林俊卿,曾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演员。1962年东方歌舞团成立,王昆从中央实验歌剧院调到东方歌舞团任艺术委员会主任。1965年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 诗《东方红》的演出,她演唱了《农友歌》。王昆原东方歌舞团团长。
         王昆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在声乐艺术上,她既有得天独厚的歌喉,音色高亢、嘹亮,又有丰富的表演艺术实践经验。她善于从传统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掌 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同时,她也从欧洲歌唱艺术中吸收其发声方法,广采博取,创造她特有的热情、朴实、乡土气息浓郁的演唱风格。她擅长演唱的代表 性曲目有中国歌曲《秋收》、《二月里来》、《翻身道情》、《革命将士出征歌》,印度歌曲《划船调》、《神啊,吹起你的笛子吧》等;孟加拉歌曲《求雨》、苏 联歌曲《田野静悄悄》等。她曾随同艺术团体访问了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对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演唱和创作的歌曲主要有:《南泥湾》、《秋收》、《夫妻识字》、《陕北道情》、《革命战士出征歌》等。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表演《农友歌》,因为电 影《白毛女》配音而获得国家首批金质奖章。曾获巴基斯坦政府“卓越明星”奖。录制的《白毛女》、《桂花开幸福来》获国家首批金唱片奖。 
            1996年, 王昆 艺术学院在上海浦东成立。

 

 

2、郭兰英(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剧演员)


       郭兰英,山西平遥人,是中国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女高音歌唱家、民族声乐教育家。她六岁开始学唱山西中路梆子,七岁在山西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十一岁随戏班到太原市演出,她先后演出过《李三娘挑水》《秦香莲》《天河会》《二度梅》《金水桥》等等一百多部传统戏,扮演角色唱坐俱佳,在戏曲表演方面初露头角,享誉塞外剧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全国走红,她因演出民族歌剧白毛女》而一举成名,其后不断在演唱界刷新纪录,她演唱的《南泥湾》、《绣金匾》、《翻身道情》、《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百首经典歌曲在全国广为传唱,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她的演艺精湛,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演唱水平极高,十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为中国民族新歌剧和现代民歌演唱艺术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46年秋,她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

  1947年,郭兰英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边学习边参加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剧目的演出。1947年11月转入华北联大文工一团在石家庄成功演出《白毛女》而闻名。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舞剧,受到老百姓的欢迎。1949年4月,她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以演唱《妇女自由歌》获奖,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一份厚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郭兰英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主要演员,并担任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她主演的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春雷》《红霞》《小二黑结婚》《窦娥冤》《红梅岭》《红云岩》等,创造了喜儿、满妹子、红霞、小芹、刘胡兰等一系列生动艺术形象,其中歌剧《春雷》在1961年拍成电影艺术片,晋剧《金水桥》在1979年拍成电视戏曲片。她演唱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绣金匾》《妇女自由歌》《王大妈要和平》《八月十五月儿明》《李双双小唱》《赶牲灵》等等以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北风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人说山西好风光》《海风阵阵愁杀人》《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麦浪滚滚》《敢叫日月换新天》《赤脚医生向阳花》《共大赞歌》《欢呼科学迎春天》等等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在全国流传很广,她演唱的保留曲目最多,已成为中国民族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成为民歌演唱方面的杰出代表。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历史性贡献。郭兰英是新中国民族新歌剧、民歌演唱的奠基人。


  1963年举办郭兰英独唱音乐会,开创民族声乐个人演唱会的先例。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郭兰英还作为中国艺术的使者,访问了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981年举办郭兰英歌剧片段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后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原名: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任校长。郭兰英把自己的版权捐给了国家,为了学校的发展,又卖了北京的房子,并且郭老师在中央台的演出都不要报酬,只靠退休金生活。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1994由中央文化部山西省政府联合在北京举办郭兰英从艺术60年大型音乐会以及由中央电视台山西省政府联合拍摄12集音乐电视剧《郭兰英》,并出版发行了大型画册人民艺术家《郭兰英》。1983年参演春晚歌曲《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1982年,郭兰英告别舞台,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1985年,她开始在广东番禺创办民族艺术教育事业。


  1987年,建立“郭兰英艺术学校”,并出任该校校长。

        2005年6月12日郭兰英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


  2009年11月郭兰英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2010年4月9日郭兰英在首届“金葵花”中国歌剧艺术成就大典被授予“歌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郭兰英《人说山西好风光》

 

 

 


 3、刘淑芳(中央乐团著名女高音)
  

 
      刘淑芳,女高音歌唱家。四川去阳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协理事。国际声乐比赛两次获奖,中国金唱片奖首 届获奖者。1949年毕业于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我音乐系。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地音工团独唱演员、声乐教员,中央乐团独唱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声乐教员,中山艺 术团歌舞团团长,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理事,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六等奖。演唱的歌 曲有《宝贝》、《鸽子》、《西波涅》等。
      1949年毕业于西南美专音乐系,留校任教,首次在重庆演出歌舞剧“四季”获得很大成功。 1950年,刘淑芳参加了音乐理论家李凌领导的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直至中央乐团,担任歌唱演员及教员、艺委会副主任,随团到 国各地演出。她先后师从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蔡绍序等声乐前辈,后又向苏联声乐大师苏石林等人学习,为她的歌唱艺术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随国家艺术团先后出访欧洲、亚洲、南美洲几十个国家,她演唱的歌曲深得所在国人民的喜爱。她译配了一百多首外国歌曲,同时将大量中国歌曲介绍到国外。她出版有《刘淑芳演唱歌曲集》。

  “文革”结束后,刘淑芳壮心不已,她到全国各地和香港演出,举办了一百多场独唱音乐会,深得几代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现正主持“刘淑芳文化艺术中心”,为培养歌唱人才尽力。

 
            刘淑芳演唱的歌曲

 


 
 

4、王玉珍(湖北歌剧团著名歌剧演员)
 

 
        王玉珍

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湖北河阳人。14岁入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后为湖北歌剧团)。后随团在汉江两岸农村接触和演唱了大量民歌民谣。在学排古典歌剧《秋江》、《刘海砍樵》、中展示了艺术表演才华。

          1959年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以扮演主角韩英扬名全国。曾先后赴朝鲜、日本以及香港等地方访问演出,受到普遍欢迎。1981年调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 教。全国人大前三、五届代表。北京市人大第八、九届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动模范。她的演唱清脆婉转达、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富有湖北地方风 格。

一 部歌剧,一部电影,其光辉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因此,王玉珍说自己幸运。但回顾自己的歌唱之路,她也有遗憾,她说:“我最大的 遗憾也是只演了这么一部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由于“文革”的耽误,和在“文革”中挨打健康受损,王玉珍没有在歌唱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1981年,由于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她的丈夫沈崇刚是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是知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生前曾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关于他们的婚姻,王玉珍形容说是一土一洋,土洋结合。如今,老伴沈崇刚已于6年前去世,退休后的王玉珍与独子生活在一起,过着淡定而充实的晚年生活。


  平日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和邀请,一般她不参加。但只要和家乡有关,和《洪湖赤卫队》有关,她总是欣然前往。记者采访她的那一天,她正为第二天去湖北恩施州利川县的行程做准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王玉珍就深入鄂西山区利川县采风,发掘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龙船调》,并将它从湖北唱到北京和全国。如今,经过宋祖英的接力传唱,《龙船调》已飘荡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对此,湖北人没有忘记它的最早演唱者,他们说:《龙船调》有宋祖英的功劳,也有王玉珍的苦劳。此次,利川县请王玉珍回去,就是要在他们举办的龙船节上颁发给王玉珍一个特殊贡献奖。

 

电影《洪湖赤卫队》 王玉珍《洪湖水浪打浪》

 

 

 

 


 
 

5、才旦卓玛(西藏自治区文公团著名女高音)

 

              才旦卓玛(1937.6-),女,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西藏日喀则人。藏族。大专文化。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西藏日喀则文工团当学员。1957年8月至12月,在西藏公学预科学习。1958年底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从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

 

 


        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演员、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西藏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等职。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入藏的文工团是才旦卓玛羡慕的地方。她常常去看文工团的排练和表演。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入藏的文工团是才旦卓玛羡慕的地方。她常常去看文工团的排练和表演。

 

       1956年在拉萨首次登台,后在西藏歌舞团日喀则著名民间艺人穷布珍学唱藏族民歌和古典歌舞曲「囊玛」。


  1957年初,才旦卓玛与其他年轻人一起到内地参观,北京、上海武汉及东北等地走了个遍。


  1958年,21岁的才旦卓玛加入了文工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一年之后,才旦卓玛又被选派到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学习。在“西藏公学”学习半年之后,机遇再次降临:才旦卓玛被上海音乐学院开办的民族班录龋。


  1959年因一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而成名。


  1963年,还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芬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


  1965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时,已有一定名气的才旦卓玛决定回到西藏。她又随中国艺术团访问印尼、柬埔寨


  1974年开始,才旦卓玛先后担任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领导职务。


  1979年,她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


  1993年,她的唱片销量竟然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北京的金山上》是中国人民最熟悉不过、家喻户晓的名曲。由于专辑销量火爆,流传广泛,又由于歌曲富于舞蹈性

      1994年,她作为西藏艺术团的顾问,赴音乐之邦奥地利演出……她还访问过   前苏联、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刚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的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异域朋友的赞赏。她设立了“才旦卓玛艺术基金”,鼓励新人新作。  

      1993年-2000年,中国大陆大多数中小学校,常用此歌做为各种演出的舞蹈音乐,可见她的影响之广。才旦卓玛与著名的英国乐队EINGEMA的合作极受中国大学生和青年乐迷的推崇。   

       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歌舞晚会上,已经71岁的才旦卓玛再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她与索朗旺姆合唱《再唱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 》才旦卓玛

 


 

 

 

 

 

6、朱逢博(上海歌舞团著名女高音)
 
 

  朱逢博,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国家一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逢博原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60年,她学完五年专业课提前毕业,即以特殊人材调至上海歌剧院,并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先后从师于施鸿鄂、吴少伟、鞠秀芳等,从此开始了她那灿烂无比的艺术生涯。 

    1960年至1965年,她在上海歌剧院工作, 主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等多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
 
    1965年至1974年,她任职于上海舞蹈学校,担任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她那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她因此而蜚声歌坛。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为海内外人家喻户晓的歌曲。  

    1974年至1985年,她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及艺术指导,从此进入她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 

    她的演唱真挚动人、情感强烈,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她的音色甜美、圆润、亮丽、吐字清晰。她以民歌唱法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洋发声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 民族民间的演唱方法,她领先进行了艰苦尝试和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她掌握了西洋传统发声和我国戏曲演唱的混合共鸣,解决了真假声的结合,逐渐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

    由于她在艺术上兼收并蓄、刻苦钻研、严格要求和精心创造,认真对待每一句唱腔、歌词,力求用嗓、传情、咬字和发音的完美,使她不仅擅长演唱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而且也擅于掌握各种外国歌曲的风格。

    她先后参加了国内外数千场次的演出,是各大型演唱会的台柱。她曾为近百部电影、电视、话剧配唱主题曲和插曲,其中为影片《天云山传奇》、《庐山恋》的配 唱,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音乐演唱奖”。1989年,她荣获广电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并连续四届获中国最大影音 公司太平洋颁发的云雀奖,在日本国际音乐节上获演唱特别奖等。

    朱逢博是一位曲目广泛,敢于演唱新作的歌唱家。她演唱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山西民歌《绣荷包》、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新疆民歌《玛依拉》等既 能保持地方色彩,又不失浓郁的民族乡土风味;经她演唱的中外歌曲500多首,数十首闻名中外,如《北风吹,扎红头绳》、《喜儿哭爹》、《请茶歌》、《美丽 的心灵》、《金梭和银梭》、《橄榄树》、《踏浪》、《红杉树》、《弯弯的小路》、《满山红叶彩霞》、《雪孩子》、《我怎能把你遗忘》、《飞向远方的故 乡》、《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那就是我》、《擦掉吧,伤心的泪》、美国歌曲《白兰鸽》、瑞士歌曲《卖花》、加拿大歌曲《红河谷》、朝鲜歌曲《春天年年到 人间》、印度尼西亚歌曲《宝贝》、苏格兰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等歌曲,在全国文艺汇演及评比中获得“优秀作品、群众喜爱的歌曲”等奖。其中,她为芭蕾舞 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伴唱,被文化部评为我国十大经典艺术作品之一,《美丽的心灵》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那就是我》被文化部选为中 国十大经典艺术歌曲,《永远和你在一道》、《红杉树》等获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曲奖。
 
    在几十年的演唱生涯中,她录制了二十几盒不同主题的个人独唱专辑,唱片数十张。其中《蔷薇处处开》是新中国第一盒立体声音带;在当时中国家庭录音机拥有量 极少的情况下,当年销量130余万盒,位居榜首,现已列入中国唱片史册。她首开先河,将通俗唱法用于她的演唱之中,顶住压力率先将台湾校园歌曲介绍给大 陆,使以《橄榄树》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歌曲得以广泛传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

    她曾连续在全国各大都市及香港、新加坡举行独唱音乐会,多次出访朝鲜、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马来西亚、非洲、澳洲及南美洲等国家和地 区。她在舞台上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表演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获得各国听众的欢呼,甚至被感动而流泪。朝鲜人民称赞她为 “中国无与伦比的民族演唱家”,日本媒体赞她为“出色的艺术家”,苏丹人民称赞她的演唱是“阿拉伯夜鹰”的再现,委内瑞拉著名诗人以“致中国的夜茑——朱 逢博”为题作诗,盛赞她那美妙的歌声,加拿大演出局总经理克里普顿称赞朱逢博“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女高音媲美”。
 
    国内评论界认为:“朱逢博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和技艺,以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包括学习、借鉴和创造,对中国民族声乐的丰富和提高,对流 行音乐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流行音乐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对民族声乐和中国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1985年以来,她先后创建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并担任首任团长、名誉团长、艺术指导。其间,参与和策划多场不同风格的轻音乐会,足迹踏 遍大江南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唱人才,她还在国内首先办起了“朱逢博酒家”、“朱逢博艺术学校”,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领先的作用,被中外听众公认为中 国大陆流行歌坛第一人。  
   
    1998年,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她,仍满腔热情地以日臻化境的艺术功底、强烈的情感和细腻委婉的歌声参加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在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成功演出,无愧于她在国内外歌坛上享有的“中国的夜茑”和“艺术长青树”的美誉。  

    1986年至1999年,她先后被日本、德国、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授予杰出艺术家奖、世界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并被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100位艺术家风云人物》。

 

 朱逢博《那就是我》

 


 
 

7、任桂珍(上海歌剧院著名女高音)

 

       任桂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生于山东临沂,3岁 来到济南。曾在革大文工团工作。曾任上海歌剧院指导、上海市音协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建国后入上海歌剧从事歌剧演唱三十年,历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上海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其演唱音色纯净圆润,吐字清晰真切,行腔自如流畅,感情淳朴细腻,被誉为“北有郭兰英,南有任桂珍”。她善于博采众长,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 面,充分发挥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人物表现等方面则吸取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曾出访朝、 日、苏、捷、法、比等国演出。

她毕生从事歌剧艺术,

 

在《红霞》、《红珊瑚》等几十部歌剧中扮演角色,创造了众多不同性格、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妇女形象。善于博采众长,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表现人物等方面则汲取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任桂珍《谁不说俺家乡好》


 


 
 

8、叶佩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女高音)
 

      叶佩英,祖籍广东惠阳,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叶佩英从马来西亚回国,曾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生业余广播合唱团活动。后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从师于罗忻祖、汤雪耕,1961年毕业留校。为了克服咬字吐字的困难,她苦心学习戏曲和民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中西结合的唱法。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电影《海外赤子》的播映,她演唱的插曲《我爱你,中国》迅速传遍神州大地。这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海外赤子,将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倾注在深情的歌声中,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叶佩英一直用她那甜美的歌喉、圆润的嗓音,歌唱着生活,歌唱着祖国。多年来,她应邀参加了多场演出,每场都要演唱《我爱你,中国》,因为“这不仅是海外赤子的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情怀。”

         她先后在北京、天津、青岛、广州、大连、哈尔滨、昆明、贵阳、沈阳、武汉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或演出活动。其代表曲目有《我爱你中国》、《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塔吉克人民怀念毛主席》、《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

 

         叶佩英《岩口滴水》

 


 

9、邓玉华(煤矿文公团著名女高音)

 

          邓玉华,满族,1942年11月6日出生,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先后从师于、曾渭贤、汤雪耕、张清泉刘淑芳、卢德武等。获全国独唱独奏调演、中国民族民间唱法调演优秀节目奖。后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团长。曾随东方歌舞团赴欧、非和东南亚各国访问演出。曾为《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电影配唱插曲。

 


  邓玉华成名后,仍始终不忘坚持为煤矿工人服务的方向,常年坚持下矿演出,一九七八评为“全国煤炭 战线劳动模范”。以后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一九六五年,曾出席“第四届全国青联代表大会”,一九七九年作为代表出席“全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 “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全国第三届音协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候补理事。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在音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她自幼喜爱唱歌,十岁考入“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曾担任合唱中领唱、独唱,十六岁考入了中国煤矿文工团,成为一名首都舞台上年龄最小的独唱演员。


  敬爱的周总理非常关心她的成长,多次教诲她要好好地为煤矿工人服务,要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并要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邓玉华在声乐艺术科学化、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进取,形成了她圆润、甜美、清亮醇浓的演唱风格。


  六十年代初她灌制唱片《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初露头角,一九六四年邓玉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扮演彝族姑娘,以一曲《情深谊长》的出色演唱,一举成名。


  邓玉华共为几十部电影、电视剧配唱插曲和主题歌,并录制唱片和盒带多集。

最早让邓玉华走红的歌曲是《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唱这首歌时,她才二十岁,邓玉华回忆当时说:“作者通过煤矿文工团找到我,希望我能试唱这首歌。我一唱就被它吸引住了。”而邓玉华觉得自己唱过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歌则是《革命熔炉火最红》,她说:“这首歌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还曾经让我教他唱过。”她至今还记得,当时是在北京饭店的某个晚会上,她唱完歌后,总理让人把她叫到身边,“他听了一遍歌词就能记下来,然后问我,能不能教他唱。”几十年来,总理跟她学唱歌的情景,经常萦绕在邓玉华脑海中,“总理的举动表达了对年轻演员的关心。这么多年来,总理跟我学唱歌这件事,已经变成我的一种动力。当我遇到困难时,想到总理那样关心我,我就有了力量。”


  邓玉华演唱作品中被翻唱最多的当数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映山红》。 邓玉华在练这首歌时,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搞懂映山红到底是什么东西,还专门去了植物园、美术馆。邓玉华说:“当时我的爱人特别喜欢看画展,他告诉我美术 馆有一幅画,专门画的是杜鹃花,叫映山红,我就马上骑车去看。看的过程中就慢慢体会到,映山红开遍满山时,人的情绪就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一种兴奋。再唱 《映山红》时,就有感觉了。”《闪闪的红星》上映后,邓玉华已经记不得唱了多少遍《映山红》,“从1974年第一次唱算起,到现在有31年了,唱过几千遍 了。但是每次唱,还是非常感动。”

       在一九七五年、一九七七年文化部举办的两届全国民族、民间独唱独奏调演中,她的精湛演唱均被评为优秀节目。


  一九八九年十月由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等主办的《情深谊长——邓玉华独唱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为此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编辑制作的专题片《情深谊长》被评为“全国第四届电视星光杯”三等奖。


  一九九五年邓玉华演唱的《情深谊长》被评为中国第三届《金唱片奖》。


  一九九七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情深谊长》节目被评为二等奖。

 

 


 邓玉华《映山红》

 
 

10、于淑珍(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

 

           于淑珍(1936~),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原籍河北省东光县。当过工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全国人大第五、六届代表。

        1956年在天津职工业余会演中初露才华,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后,曾在一些歌剧中扮演主角。五十年代末从事独唱,其演唱声从情发,委婉甜美,格调清新秀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多次出国访问中也受到赞誉。二十世纪80年代,于淑珍的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在拥有“歌唱家摇篮”美誉的天津,于淑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拥有众多观众,而且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前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淑珍的歌曲《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被广为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于淑珍学习民歌、各地方戏曲和 说唱艺术,并借鉴西洋传统唱法,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歌声圆润甘甜,亲切感人,格调清新,素雅而质朴,富有独特的魅力。 她的歌唱以抒情见长,善于把握各种地方音乐的特点和韵味,融会贯通,既能显示北方歌曲的质朴明朗,又具南方的柔美细腻,恰到好处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和深度, 人们赞誉她的演唱“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部电影《甜蜜的事业》成就了一首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成就了这首歌的原唱者,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


  这位1936年出生的老艺术家,19岁开始其职业歌唱生涯,主演过多部歌剧,首唱了大量经典歌曲,获得首届“金唱片奖”,其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月光下的凤尾竹》 《泉水叮咚响》等歌曲就是经她演唱得以流传的,人们赞誉她的演唱“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北方的质朴明朗,南方的柔美细腻,经由她婉 转晓畅的歌喉,演绎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1984年参加央视春晚,演唱《滦水香茶斟满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月光照着太湖水》,曾经多次听于淑珍老师唱歌,不论过了多久都不 曾忘记。她将神奇而美妙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更给我们美的享受。

 


 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