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养生保健,关爱健康。
正文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之六

(2009-05-13 14:50:23) 下一个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之六

作者:樊振林   邮箱:[email protected]

 

第四节   密乘佛学阶段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一、密乘佛学产生的背景

二、密教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个阶段

(一)、初期杂密阶段

(二)、后期密教阶段

三、佛教在印度的结局

下面就具体介绍。

 

密乘佛学阶段:也就是“密乘佛教时期”,约在公元七至十二世纪,这一时期内密乘经典出世,密乘佛教盛行。到了公元十一世纪末期,印度佛教就灭亡了。

在八、九世纪时,由于波罗王朝诸王的保护,是密教的全盛时期。十世纪以后,波罗王朝势力逐渐衰退。波斯的教徒有组织的入侵印度。十二世纪中叶,波罗王朝第十七代的马达那波罗王,被来自南方的印度教徒所推翻,其第十八代的瞿宾达波罗王被赶到中部的孟加拉。之后突厥系回教徒所建立的古尔王朝,其军队席卷北印度,在1202年到达孟加拉。1203年当时密教中心超岩寺(超戒寺或超行寺)被烧毁,僧侣四散,印度佛教至此就全部灭亡了。

 

一、密乘佛学产生的背景

密宗是印度后期佛教的一大特色。密宗,又称密教,也称为“密乘佛教”。

佛教密宗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七世纪中叶之后,印度教融合当时印度的各种学说(包括佛教)而复兴起来,这对佛教来说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而当时的大乘佛教不仅局限于“经院哲学”的范围之内,而且更以思辩烦琐的学风,正在脱离广大群众。为此,大乘佛教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挽回自己的颓势,从而积极接近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从他们那里开始接受曾经竭力批判的东西,如禳灾、祈福和密咒等观念,并对此进行合理化或佛教化,最后形成相对独立的密教体系。可以说“密教是佛教与印度教结合的产物。”

 

二、密教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个阶段

从密教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密教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初期杂密阶段和后期密教阶段。

(一)、初期杂密阶段

大乘佛教最终成为密教,可以说是突如其来,也可以认为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所谓突如其来,是因为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极力反对神权,贬斥神秘,否定方术,一切咒语均为被抛弃的东西。可见,佛祖不提倡方术、密咒等植根于民间的观念或信仰。

其历史渊源,如在《长阿含经》卷十四·二十“梵动经”有载:“如馀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祈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吃、能为解咒,或诵知生死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可见,密咒及其使用早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就已出现。不过,密咒最早还是发源于婆罗门教,释迦牟尼在世时尽量禁止密咒在佛教学说中出现,后来加入佛教的外道人数渐多,他们习惯用咒语治病。至部派佛教时,如法藏部,推崇目犍连,盛说鬼神,咒法渐行。

佛教密宗的思想萌芽见于《阿含经》。认为唱诵巴利文《律藏》和《长阿含经·大会经》等中某些简单经文,依此功德就可除灾招福,此为明咒信仰。这种形式的密教叫“杂密”。还有以特定的文字、语句为特征,冥想与此有关的深刻含义,以期达到精神统一的陀罗尼。这些明咒、陀罗尼被称作“真言”。这些就是最初的杂密

密教的萌芽早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已存在,只是没有得到发展而已。至部派佛教时期,密教已经积累了许多素材;到大乘佛教时期,密教已经有了部分理论性的东西(例如:在僧护时代,就有事部和行部二类)。但是,瑜伽与无上瑜伽二类,此时尚未出现,直到后来波罗王朝时,始见弘扬传播。显然已流行约有二百年了。至此,密教的传承系统还很模糊,也比较杂乱。既没有出现权威的密教著作,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传承制度。所以说公元七世纪中叶以前出现的零散密教都可归入“初期杂密”的范畴。

(二)、后期密教阶段

中世纪,随着印度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其复杂变迁,佛教徒们加大顺应社会变化的力度。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所崇奉的佛教的变化上,佛教徒竭尽全力将后期大乘佛教逐渐向密教化方向发展。在这场大变革运动中,印度的几座著名佛教寺院,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位于印度王台城北面仅有几公里处的那烂陀寺,则是云集当时各派学僧的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波罗王朝第四代达摩波罗王(766829年),对佛教倍加推崇,嫌当时的那烂陀寺规模不够宏大,又在恒河南岸的小山上,创建了一座新寺院。这就是以王的一尊号命名的毗俱罗摩尸罗寺(一般称超行寺或超戒寺或超岩寺),其规模超过那烂陀寺。

1、密教的正式形成及原因。

密教在公元七世这一时期盛行起来,本来印度自古就有招福消灾的咒文,至此发展为具有冥想与愿力的咒文,以透过秘密的仪式。实现与宇宙精神合一为目的,当时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的人,甚至于婆罗门教与其他外道,很多都综合了密教的修行方式,这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

公元七世纪初,那烂陀寺就开始重视密教中的陀罗尼,并编纂了密教根本典籍《持明咒藏》,还形成了设置坛城的礼仪,坛城中巳出现供奉的神。这说明后期大乘佛教,由于烦琐的理论,不为群众所接受,为了争取广大群众信徒,断然采用了专长神秘仪式的印度教的宗教礼仪。从此那烂陀寺便成为发展密教的重要基地之一。

公元九世纪时,波罗王朝的势力达到恒河上游地区。波罗王朝对佛教颇为保护,先后为佛教兴建了高岩寺、超戒寺(超岩寺)等僧院,规模雄伟壮观,成为当时的佛学中心。当时盛行的主要是密乘佛教。

2、密乘佛学的两大基础经典《大日经》与《金刚顶经》。

传说法身佛大日如来,于金刚法界宫,自受法乐,恒常演说此真言密教,上首金刚萨埵,遂结集成《大日经》、《金刚顶经》,藏之于南天竺铁塔之中,佛死后七百年——公元2世纪,龙树出世,开铁塔亲礼金刚萨埵,承受大法,传之于弟子龙智,龙智化行于南天竺及师子国,寿七百岁传法于善畏、金刚智——善无畏及金刚智是7世纪人,善无畏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来中国汉地,二年后金刚智也来中国汉地,弘传密教。

公元7世纪后半叶左右,才产生了对以前密教学说进行系统结集的理论著作,即《大日经》,紧接着又出现了另一部密教理论著作,即《金刚顶经》。

应该注意的是:密教兼有求生西方净土及印度教之与梵天合一的双重优点,在历程上是速成法,在目的上是究竟法。这一思想的形成,就是出现了《大日经》。因此,也可以说《大日经》的产生标志着密教理论的形成。

1)、《大日经》

《大日经》共六卷三十一品。

《大日经》的根本中心思想是“即事而真”——现事实相即是真理的教法,重菩提心,行大悲行,使人于现实事相中能直观宇宙的真理。

实际上这一思想源于《华严经》的“事事无碍”,并参照了“梵我一致”的印度教的核心思想,从而提出“即身成佛”的教理。

《大日经》这一系统被称为“真言乘”,这在后来被称为右道密教,《大日经》代表密教理论的一方面。其曼陀罗被称为“胎藏界曼陀罗”。

2)、《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是继《大日经》后出现的又一密教重要经典,我国唐代由不空金刚译师(705774年)译成汉文,共三卷。

《金刚顶经》属于瑜伽行派系统,《金刚顶经》的思想是引用瑜伽学派理论,由心识之说以组织其教理。而其中包括有“大乐思想”。是以“心识说”为中心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部瑜伽密典。从密教的修炼次第来讲,《金刚顶经》在内容上比《大日经》更高深、更全面一些。

《金刚顶经》这一系统被称为“金刚乘”,或被称为左道密教。其曼陀罗被称为“金刚界曼陀罗”。

在佛教中,依于“止”及“观”之观行,与正理合一相应的情态,便称为瑜伽

3)、综述《大日经》与《金刚顶经》

一般把《大日经》《金刚顶经》这两经系统的密教称为‘纯密’,它们通过曼陀罗的组织,把印度的俗信统一于佛教的中心部位。

“真言乘”以理论为主,是理论性的,在实修方面进步较缓;因为缺少实践的一面,所以没有振兴起来。到八世纪,印度密教大师因陀罗菩提以后,就仅剩金刚乘流行了。

金刚乘以实修为主,而其实修的方式,后来又与由婆罗门教演变成的印度教中的性力派相结合。印度地处热带,人民发育成熟甚早,性欲需极强。古时的婆罗门教,即设有“庙奴”,以供祭司欲乐。印度教承袭此风,将男女交合称为“双身法”,认为是修持的一种方法。金刚乘与此派结合,也将男女交合视为瑜伽最高境界的实践。

由于密乘佛教的盛行,大乘佛教附属于密乘佛教。这样,密乘佛教就把大乘佛教看作初步阶段,被称为“经言乘”或“波罗蜜多乘”,而密教自身则是高级阶段,名为“真言乘”及“金刚乘”。

《华严经》→《大日经》。

瑜伽学派 →《金刚顶经》。

3、《时轮经》

《时轮经》,这部经典是继《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之后产生的密教重要经典。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讲,《时轮经》比前两部经典更加重要。《时轮经》产生的时间约在1040年前后。后来阿底峡尊者入藏,他在西藏宣讲《时轮经》,使《时轮经》最终在西藏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于《时轮经》在印度产生的时间较晚,在藏族地区出现的年代也很晚,据说《时轮经》在藏族地区最先由阿底峡尊者宣讲,逐渐在西藏传播开来,后来得到空前发展,并成为藏传佛教各宗派推崇的最高密法理论。因为《时轮经》是一部包括无上瑜伽在内的密教大法,由于时间、地缘等关系,在其他佛教支派中没有传播《时轮经》,这部经典目前唯独在藏传密宗中完整地保存着。这也是藏传密宗有别于其他佛教密宗的因素之一。

1)、从内容结构看,《时轮经》属于阿提瑜伽体系,是一部包括无上瑜伽在内的密教最高大法。

据考证,《时轮经》很可能是阿提瑜伽现存唯一的重要著作,经中提出的部分禅定制度类似于瑜伽女体系,因为其修习者在他的身体里面看到全宇宙,有一个增添的特点,时间相等地以呼吸过程的形式潜藏在身体里面,对如此理解的时间的禅定思维产生了这个新法门的名物——时轮乘。《时轮经》比其它密教经典更加强调神经系统作为瑜伽基础的理论,虽然这也在《大悲空智金刚王经》、《宝箧经》中和它处出现过大体轮廓。没有身体,成就最高幸福是不可能的,这一陈述是以身体的成就为基础,与《大悲空智金刚王经》是相类似的。现在的目的是与无所不包的佛陀的时轮相结合。这里也强调无差别性,但这完全不是新的。不过有些新的着重点,尤其与禅定对比的瑜伽(此指身体锻炼),将时间和空间的宇宙带进统一的体系。这里主要说明了《时轮经》与其它密教经典之间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从而强调了《时轮经》的突出特点。

对于《时轮经》,已故著名佛学家吕澄先生也曾作过研究,他指出:密教发展到最后,还有所谓“时轮乘”。“时轮乘”特别崇拜的是本初佛,认为释迦牟尼之上还有最初的佛,是那个最初佛发生一切的。同时,他们还对人的生理作了很多研究,提倡用瑜伽的方法来控制身体内部的所谓“有生命的风”(相对外部自然界的风说的),就可以使人的生命不受时间流转的影响,而得长寿,以致于脱胎换骨,变人身为佛身

实际上,《时轮经》是一部详述密教独特的修行仪轨的既神秘又复杂的甚深秘奥经典。

2)、密教最重视法统的师承,传受密法,必须有金刚上师(秘密阿阖梨)的灌顶。修持密法的仪轨,还须请金刚上师的加持。因为金刚上师是师师相承的大日如来的代表,也必须是修法有了成就的瑜伽行者。密教是心法,不同显教可借语文而领受,密教必须师弟秘密授受。这一观念在婆罗门教的梵书至奥义书时代,已很风行。

在密教仪轨中,将许多印度教的神,吸收到曼陀罗中,并依据自己的信仰特色,对包括佛、菩萨在内的诸神形象作了严格规定。这样,诸神形象包括其姿态面相等等,虽呈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外貌,但实质不变。

总之,“密教很重视修行实践,仪轨复杂、繁琐、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法仪式)等皆有严格规定,由阿阖梨(导师)秘密传授。他们认为:“众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即身成佛。”所以,对广大信教群众来说,密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佛教在印度的结局

到了十二世纪,印度波罗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时代,伊斯兰教军队更加深入,佛教的最后据点——东印一隅,也被一扫而光。于是,密教的大师们四处逃脱,其中许多经克什米尔进入西藏避难,部分则逃至尼泊尔一带。当时,那烂陀寺也仅剩七十余人,不久,王室又改信伊斯兰教,未能逃出的佛教徒,只好改信伊斯兰教或并入印度教。

1203年伊斯兰教军队把印度仅存的密教中心超岩寺烧毁,僧侣四散,以此为标志,至此印度密教乃至整个佛教,在印度本土上就全部灭亡(绝迹)了。

引用网址:http://ltsmjs.spaces.live.com

如果想了解更多情况,请到上面的网址查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