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老师转型成为创业者, 管理者,企业家的经历感悟总结。读过这本书让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思考。
1. 专业与管理, 微观与宏观。
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 都有学习工作的领域, 即专业问题。工作后有人专注专业, 有人走向管理岗位, 而这两种岗位对人的要求不太一样。 专业人士做的是和专业相关的具体事务, 专注执行中的细节。 科技领域专业人士尤其需要熟悉专业动态,知道自己所在专业和专业相关领域上中下游的位置。 需要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专业领域科技进步的速度, 有机会参与到创新之中。管理人员不同。管理者需要大局观, 更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从而能知人善用。科技领域的管理者还需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并熟知专业动向, 从而有眼光布局未来。 也因此, 科技领域的管理者多出自优秀的专业人士, 既有专业的大局观, 又有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和管理者的手段。对于服务行业的管理者, 需要更多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隔行如隔山,专业人士通常深耕自己所在的领域。因为人性相通,所以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行业管理。
无论专业工作为主, 还是管理工作为主, 做的好都需要既顾及微观的细节,又能有全局观,而不是走进牛角尖。感觉自己年轻时只关注树木, 而不见森林。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一个专业人士走向管理者的转变, 也感触全局观的重要。俞敏洪的经历亦提示大量的阅读对全局观的建立很有帮助。 他的阅读量是常人不能比肩的。
2. 反思纠错能力与成长。
每个人无论如何优秀都不可能有100%完美的知识体系去应对事业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的缺陷才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学习改进。Ray Dalio 说人的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趋势:高潮后常伴随低潮, 低潮后经过反思学习改变又形成新高潮。所以人需要不断反思才有可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才有改进的机会。 而挫折困难, 或者不高兴常常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提示。危机孕育转机也是这个道理。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都需要反思纠错,成长。没有意识到错误就没有改正的可能性。而“知”并不一定等于“行“,即使意识到错误也不一定就能改变。 反思是个人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 绝不是寻找理由指责别人,抱怨社会的过程。反思自己可以带来进步, 抱怨别人只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失落和无助感 , 使人变得尖酸刻薄, 令别人无法接近。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管理者如何在每次问题中反思寻找改变的方法, 以及对个人性格的反思和个人性格对事业的影响。我想作者一定是留给自己足够的独处时间经历不断的反思, 才打怪升级到今天的。真的令人敬佩。
3.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帮助自己及企业成长。
优秀的人是有内在驱动力的人, 是自律的人,是有目标有执行力的人, 还应该是有精神有格局的人 。 优秀的人更是情绪稳定, 不把时间浪费在自己所创造的麻烦和问题上, 比如跟别人的纠葛, 吵架, 内讧等等。“ 优秀的人活的非常明白, 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 把那些琐碎的事情想办法排除掉。 而要排除琐碎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博大坦诚的胸怀。“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能专心做有意义的事情。而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时常要处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以及陷入人事问题,会让人情绪低落, 让人有想逃避的感觉。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有时像照镜子, 使人看到自己的不足, 让人有模仿并追求上进的欲望。
以上三点是我读这本书感触比较深的地方。书中具体讲述新东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应对策略过程的描述, 对于读者了解全局观和领导层思维有许多帮助。 这是我第一次读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的书, 感觉开阔了眼界, 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