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徘徊在上古时代

历史就是远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时空的隧道; 思维就是不灭的灵魂; 开始吧,让灵魂穿越时空,回到亘古...
正文

乐谈东北亚史十三

(2009-05-03 09:19:26) 下一个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三)

魏晋史家泛称东北亚地区的居民为“夷”,大有深意。后汉书在介绍东北亚居民时,开篇引用是这么一段话:“《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 ”。柢是植物“根”的意思,这和我们在前文见到的歳人祭祀“隧”神的习俗多么吻合,而且和“东方甲乙木”的方位思想也是一致的。当然,再聪明的史家,也有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东北亚众多族群,“夷”的成分其实主要是歳人,其它的都要考虑考虑,有一些就是夷狄不分的结果。我们会一一检视。

下文有关歳人的写作,建立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感谢这几篇文章和这些文章所引用的众多考古资料报告:

一、浑河源,“大连地区考古资料”,是一篇博客文章,详尽介绍了大连地区的考古学文化,http://liu.j.m6688.blog.163.com/blog/static/250481032009229112417210/。(博主生活在大连市)。

二、王嗣洲,“论中国东北地区大石盖墓”,《考古》1996年第二期。

三、周向永,“辽北青铜文化中的辽南因素分析”,铁岭博物馆,《大连文物》。

歳人在东北亚地区,到前195年这个时间点,已经大约连续生活了约1500年。最早出现歳人的是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地区的双砣子二期考古文化,在长海县上马石墓地出土17座瓮棺墓,葬具是瓮棺。瓮棺是较典型的二次葬具,用来盛殓遗骨。在该文化以前的大连地区及其周边的考古文化中,没有发现二次葬的迹象。这表明,具有特殊“二次葬”习俗的人群,来到了辽东半岛南部的大连地区。双砣子二期文化是无鬲的文化。由于该文化有强烈的岳石文化色彩,所以考古学家参照岳石文化的年代,来给这个文化划定大概开始的时间。岳石文化开始于约前1900年(晚个100年没有问题,考古学现在无法精确到100内)。考虑到岳石文化的中心区域在山东泰山沂蒙山周边,向其它方向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双砣子二期文化应该开始于前1900年以后的某个时间。辽东半岛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靠黄海的区域在考古学文化上高度一致,传播方向一般是辽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但考虑到两地相距不远,不排除类似人群同时也进入了朝鲜半岛北部黄海海滨和其它地域。无法使用朝鲜的考古资料,是个遗憾。

需要说明的是:一、大连地区的双砣子二期文化,就已知来说,是东北亚地区出现二次葬习俗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二、大连地区双砣子二期文化以前的考古学文化,没有二次葬,但葬俗也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积石墓。积石墓的源流和分布,先按下不表。三、双砣子二期文化,应该不是单一人群创造的,尽管这些人群在使用器物上表现出相同性,但在葬俗上有明显不同,除了二次瓮棺葬,还有非二次葬的土坑墓。瓮棺葬墓地和土坑墓都没有积石。这表明,和二次葬人群一起到来的,还有其它族群。而原来本地的以积石墓为特点的人群,暂时还没有在考古中发现。

创造双砣子二期文化的人群,无论是否有二次葬习俗,最可能是从山东半岛渡海而来的。因为双砣子二期文化,种种发现表明,受到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的强烈影响,这种强度的影响通常是伴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的。从瓮棺葬习俗来看,大陆内部有久远的历史,而东北亚地区首次出现。这都表明人群的移动方向是山东半岛至大连,而不是相反。

稍微介绍一下岳石文化,不分别早晚的话,大致分布于山东省及河南东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岳石文化晚于前2500年-前2000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文化面貌和山东龙山文化有较大差异,是两个不同人群创造的考古文化。岳石文化的发展水平,总得来说,反而低于时间上更早,分布于相同地理范围内的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人群的一枝,即分布于山东河南交界的部落,和从河南黄河以北以及河北南部漳河流域南下的部落(被认为是商朝统治阶级的主要来源,是有鬲的族群)一起,创立了商王朝,并且是商早期的重要统治力量之一,其后这些最早参与商王朝创立的岳石文化部落较快的融入商文化。大部分岳石文化随后也融入了商文化。但边缘地区如胶东半岛、皖北苏北结束较晚。岳石文化人群,除了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南部的,还有部分向江苏南部移动,到达今南京郊区、镇江和太湖地区,创立了晚商西周时期的湖熟文化。岳石文化是无鬲文化。但向苏南方向移动的人群,已经有鬲了,这显然受到了有鬲的商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向辽南地区移动的岳石文化人群,应该早于向苏南地区人群。从文化的演进关系可以看到,岳石文化人群,主要先后融入了商文化,一部分向南移动到苏南,一部分向东北跨海移动到辽东半岛南部。岳石文化也不应该被认为是完全单一的人群,这从移动到大连地区的人群有二次葬和非二次葬的区分中可以看出来。类似的现象在更久远的大陆地区的其它考古文化中也可以看出,这已经是题外话了,暂且不表。

再科普一下考古文化的一些粗浅知识。“某二期”文化表示该期文化比“某三期”文化早,而且文化面貌有差别,这种差别,可能表示两种完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没有传承关系;也可能表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先后发展,有传承关系。不同期之间谁先谁后的排列,最理想的是直接的地层叠压关系,如乙考古学文化的地层直接叠压在甲文化上面,代表甲文化比乙文化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30年代,梁思永先生主持发掘的河南安阳后岗遗址,殷商文化叠压在龙山文化上面,龙山文化又叠压在仰韶文化的上面,一举解决了当时学术界争论不已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时间先后问题。如果没有地层叠压关系,那就比较难办了,通常都会寻找其它的分期证据,如参照已知的文化分期体系。

双砣子二期文化遗存相对较少,继双砣子二期而兴起的是双砣子三期文化。双砣子三期和二期之间的先后关系界定,应该是参照已知的文化谱系。双砣子三期可以看到有商文化的影响,而双砣子二期看到是岳石文化的强烈影响,大家知道了岳石文化是早于商文化的,所以双砣子三期晚于双砣子二期(当然,三期和二期是后来加上去的啊,文化刚出土时,可是不标生产日期的)。

双砣子三期文化,遗址数量比二期明显增多。双砣子三期的商文化因素,表明它兴起的时间在商朝中期,约前1300年。这应该和山东半岛一带岳石文化的消失,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比如,我们大概可以认为双砣子三期是在山东地区部分岳石文化人群南下苏南,部分人群皈依商文化以后,才兴起的。三期文化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盛行“二次捡骨家族丛葬”。
二、已知的二次葬的墓地,基本都是积石墓地。积石墓的简单描述,就是建造墓室的材料使用石块,如顶部和底部。

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大连地区二次葬人群的力量壮大了,从出土遗址看,是压倒性的葬俗。这种壮大,是前期二次葬人群繁衍的结果,还是不断有山东半岛方向上新的二次葬人群加入的结果,无法知道。但肯定不是新二次葬人群从大连周边,即北部的辽河流域、东北方向上的吉林、隔海的渤海西岸迁移过来的。原因有:

1、此时的辽河流域及更北、渤海西岸和北岸,都兴盛的是有鬲文化,不见二次葬俗。
2、吉林地区也没有时间相似和更早的二次葬考古文化。

北朝鲜的考古资料没有,但北朝鲜黄海沿岸和大连地区更多表现为文化的同质性,大连地区考古文化的变动,很代程度上同时也代表了北朝鲜黄海沿岸考古文化的变动。

双砣子三期文化时期的二次葬也表现出新的积石墓的特点。尽管在之前的双砣子二期时代,没有出土积石墓,但二期以前,积石墓确实是该地区存在的葬俗,尽管没有用做二次葬。二次葬人群葬具从瓮棺而改变是明显的,受到原有积石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这种影响是原有的本地人群皈依二次葬,还是二次葬人群采用了新的葬具,无法说清楚,没有历史记载,单凭考古资料分析的难处就在这里。考虑到双砣子二期时代,人口较少(遗址数量少),而且二期除了瓮棺墓和土坑墓,实际没有发掘出积石墓,我倾向于认为是二次葬人群采用了新的葬具,但无论如何,不排除有人群放弃原有,而采用二次葬俗的可能,如此,也只能欢迎这些新的精神上的皈依者了。在“使用什么葬具”和“是否二次捡骨家族丛葬”之间,孰主孰次的问题上,我还是坚持二次葬是本质,其它是末节。事实上,你以后也可以看到,以“石”为特征的墓葬,将分布在东北亚范围更加广泛的地域内,但其中仅仅是这一少部分从辽东半岛南部开始新的殖民历程的人群,坚持“二次捡骨家族丛葬”。

聊完双砣子二期和三期文化,历史的车轮已经滑过了早商和晚商,开始进入我们预定要考察的西周至东汉时期。切入歳人在辽东半岛,长白山区南北两麓和朝鲜半岛中部构成的这个地理范畴之内,繁衍,壮大和迁移的正题。前面这杂七杂八罗列一堆的部分只是个引子。(深感写点东西真不容易,比单纯推理麻烦多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