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谈东北亚史十六
(2009-05-03 09:22:39)
下一个
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六)
孔子所痛心的礼崩乐坏,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各诸侯不再遵守秩序,互相攻伐。(我给上述的狄和山戎,以及侵入关中的西戎以诸侯的待遇啊。)中国实质上的统一进程和汉民族的形成过程开启了大幕。先谈春秋,所谓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
这春秋五霸里,真正有历史地位的,是齐桓公,其它没有特别的。排个序的话,秦穆公优于楚庄王,向外开拓方面都有些贡献,秦穆公是向西,楚庄王是向南。这里只提齐桓公,他功过各一半吧。我的角度很特别,是这样的:齐桓公是周朝的中兴功臣。西周末期留下的这个烂摊子,是齐桓纵横捭阖,西征北伐搞定的。但在西方和北方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向西是功,向北是过。
向西,主要是在晋国和秦国的配合下,齐桓解除了西戎的边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伐大夏,打击了这个尚未进入陇山关中的戎集团,使这个联盟向西迁徙了,客观上关闭了人群从西部进入的大门,这样形成了华夏集团的西部边界。西边这个方向可以定义为边,一是因为周穆王在西周中期的时候对西戎离心离德,已经客观造成了这个事实。二是这个边,在地理上也确实到了一个山穷水尽的地带。可以看出,在门的外边,已经没有大规模的人口集团了。进入陇山左右和关中的西戎集团,实际上是在门里面,迟早都加入了融合为汉族的过程。守着西部之门的是秦国,雄才大略,积极进取。在这些西戎融合到华夏集团的过程中,秦穆公的功劳最大,晋献公有一些帮助。这个在东北亚系列里就不详谈了。只有一点就是,戎和夷一样,有深刻的大陆内部背景。
向北,主要是北伐山戎,取得了一个战术上的胜利,却犯下战略上的严重错误,这个错误,华夏集团和后来形成的汉民族,付出了2000年的时间代价,一直到满族入关,才基本解决这个问题。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朝鲜半岛被留在了外面。我们来细细品味。
首先看当世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形式,简略一些。在史书中,这段时间的东北亚情况,比前195年-108年更模糊,为了便于准确清晰的陈述这时的国际形式,我们暂且用考古学文化符号,来代表这些东北亚方国或部落联盟。
西周至春秋早期,和燕国相邻的是今辽宁朝阳市所在的大小凌河流域的人群,留下了考古学上命名的魏营子文化,我们就把这群人叫做魏营子文化人群。魏营子文化北边,位于今辽宁内蒙相邻地域,在南北走向的努鲁尔虎山两侧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这个以前谈过。位于辽宁辽河流域的沈阳、抚顺、铁岭的人群是后高台山文化人群。这些人群留下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上还很混乱,名字有多个,但都是有鬲的文化,兴起于位于相似地理范围内的高台山文化以后。高台山文化是也是有鬲的文化。我暂时把这些文化群,命名为后高台山文化人群。在讨论歳人这个阶段,这不影响什么。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就不用说了,是歳人。在吉林和黑龙江的还有三个文化人群,两个是有鬲的,一个没有,文化面貌相对落后一些,以后会讨论,暂且不提了。需要说明的是:
1、魏营子文化、后高台山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全部是有鬲的文化。而歳人文化,我们知道,是没有鬲的,但有豆。
2、这些考古文化在年代上的下限,都只能测出一个大概的数字。在西周时期,这些文化都肯定是存在的,至于下限,前两个都到了西周末至春秋初某个时期,后两个到了战国中期以后。考虑到西周时期,东北亚井然有序的诸侯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没有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以前,他们应该还是会象西周时期一样,继续井然有序的运行。周王室的东迁事件,虽然在西部地区烽火连天,但并没有对燕山南北地区的人口造成冲击,所以也不应该引起考古学文化的剧烈变动。
再来看看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穿插进行,相互补充验证。
春秋早期,诸侯相互征伐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两个于史书上未知是方国还是部落联盟的,叫做山戎和狄的,也加入了这个游戏。在史记等史书中,山戎总是从北而来,越过燕山而伐燕,有一次还从燕国旁边直接南下伐齐。燕庄公二十七年(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再次伐燕。史记载“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齐桓这次军事行动,还见于其它史籍。历史学家们在诠释这次行动的细节内容时,众说纷纭。但总得来说倾向于认为:齐桓打击了山戎、令支、孤竹等,进军路线不明,但打击的是燕国东北方向上的军事力量。战果意见不一。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老马识途的故事。按照常识,山戎应该是齐燕对这支军事力量的称呼,它本身不应该叫山戎的,只是已经没有人知道真实的名字了。山戎和令支、孤竹的关系也不明确,是包含?还是并列?都语焉不详。这些都放在一边。
这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从此,威胁燕国数十年的北方压力暂时解除。史书上不再见到燕候到处求救。
从考古学文化看,一个重大变化是在西周时期持续存在的魏营子文化、后高台山文化,在春秋早期的某个阶段消失了。伴随着这两个文化的消失,在春秋时期的其它岁月里,夏家店上层文化从努鲁儿虎山南下,填补了魏营子文化在大小凌河流域的空白。辽南地区的歳人文化则向北扩张,占拒了后高台山类型文化以后的空白,以今沈阳和辽阳一线为界,与西面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相接,涵盖了辽东半岛,辽北的铁岭抚顺,辽宁吉林交界的西丰、东丰、辽源,通化和集安等地。夏家店上层文化姑且不论,但对于歳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文化的扩张期。既然礼崩乐坏,呵呵,一向安分守己的歳人也跃跃欲试了。
时间开始进入了战国时代。此时从燕山到辽东半岛环渤海的国际形势是,燕国在最西边,东胡占据了大小凌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南部,歳人在辽河流域的北部和辽东半岛。此时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东胡文化,几乎是学界的定论。
战国时代,燕国在东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东胡。双方互有攻伐。这种均衡,被一位叫秦开的燕国将军打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但秦开还做了另外一件震古烁今的事情,就是攻击朝鲜,魏略记载是这样的:“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从文献看,朝鲜位于燕国以东的某个地方的,这个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比前195年卫满所进入的箕子朝鲜,即北朝鲜的大同江流域更东,这个大家也不会有异议吧。
那么好了,从文献记载看,从燕国最保守的东部边界,燕山,至大同江流域这个地理范围之内,应该分布着东胡文化和朝鲜文化,这个没有异议吧。
在上述这个地理范围内,鉴于史书所记载的秦开为燕国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应该从考古学上可以观测到有两种考古学文化被燕文化取代。对了,可是广“千里”,“两千里”这样规模巨大的考古学文化啊,小一点点也说得过去,但犄角旮旯里的小文化就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了。我们看看考古学文化的变化:
一、努鲁儿虎山以东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战国中后期结束。嗯,东胡退却千里,历史和考古相互印证,确凿无疑。
二、战国时期,位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东部的某种青铜文化,其在辽北的铁岭抚顺,辽宁吉林交界的西丰、东丰、辽源等地的分支,明确向东部移动,出现在吉林桦甸等地。南部的辽东半岛的分支在文化面貌上消退,而逐渐被燕文化取代。这种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是曲刃青铜短剑,该青铜剑分布在辽东半岛的,是早期形态,晚期形态出现在大同江流域。哦,好了,历史记载和考古文化表达的信息相符,这支青铜考古文化是箕子朝鲜文化。
推理是这样的:某青铜文化=箕子朝鲜文化,歳人文化=某青铜文化,所以箕子朝鲜文化=歳人文化。
列位看官,所谓箕子朝鲜,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歳人文化。总结一下:
一、原来在西周时期,箕子朝鲜是在:辽东半岛以盖州、岫岩、凤城起向南至海的这个地理范围之内。就是今大连地区。
二、原来在春秋时期,箕子朝鲜是在:以今沈阳和辽阳一线为界,与西面的东胡相接,涵盖了辽东半岛,辽北的铁岭抚顺,辽宁吉林交界的西丰、东丰、辽源,通化和集安等地。
三、原来战国某个时期以后,箕子朝鲜北部的分支明确东移,出现在吉林桦甸、靖宇、抚松、浑江等地,自称歳国(也可能在卫满带箕氏以后)。其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分支,受到燕文化的打击,沿着山麓海岸之间的平原通道,移动到今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继续称箕子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