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舞剧欣赏《敖鲁古雅》

(2014-10-12 18:25:25) 下一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cb2bf10100sf9r.html

“来自深林的原生态之风”——品评使鹿鄂温克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 作者:张先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uorLviLyI

在中国版图的北部边陲上,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森林茂密,万物和谐。一条母亲河孕育着地域生灵,一片皑皑白雪呈现着别样的北国风光;在杨树林生长茂密的 地方,有这样一个民族,质朴勇敢,以林为生,驯鹿做伴,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信仰,它们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鄂温克族 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历史上,鄂温克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分支,目前前两支已经从事 农牧业生产,而居住于敖鲁古雅的这一支被称为“雅库特鄂温克”,至今仍以驯鹿为主要的生产及交通方式,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是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2010年8月26日一部名为《敖鲁古雅》的原生态舞台剧登上保利剧院的舞台,这部集音乐、舞蹈、戏剧、造型艺术为一体的舞台剧把即将濒临的使鹿鄂温克民 俗文化进行艺术的加工整理并立体的呈现于世。该舞台剧用原生态的创编方法及艺术语言最大限度的诠释了使鹿鄂温克人独有的生活习惯、艺术形式以及宗教信仰, 使我们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中体味到一丝抚慰人心的原生态气息。该舞剧共分四幕,其中以三大亮点即“以情为线”、“以歌传情”、“以舞敬神”向我们传递着来自 原始森林那古老而清澈的声音。

 

一、以情为线

年近九旬的玛利亚·索老人是使鹿鄂温克族“最后的女酋长”,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深山之中,守护着这片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使鹿鄂温克文化因此得以延续。舞剧《敖鲁古雅》以玛利亚·索老人年轻时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贯穿始终,由此揭开了使鹿鄂温克民族的神秘面纱。

序幕拉开,茂密的原始森林呈现眼前,鹿哨清脆的声音萦绕耳畔,一个饱经沧桑的声音娓娓道来,年迈的艾雅玛老人回忆起往事。年轻的艾雅玛牵着小驯鹿在林间嬉 戏,突遇饥饿的狼群吓跑了成年驯鹿,艾雅玛与小驯鹿遭到围攻,这时年轻的猎手别日坎出现杀退了狼群,艾雅玛获救,两人心生爱意。艾雅玛回到家中,告诉猎民 们她得到了勇敢的别日坎的相助,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不久,别日坎外出狩猎,年轻的恋人面临分离,艾雅玛日夜担心恋人的安危,手织秀毯以寄相思。别日坎猎 熊归来,却身受重伤,萨满为其祛病祈福,最终在美丽的敖鲁古雅河畔两个恋人幸福的牵手,成就了一段佳话。

艾雅玛与别日坎的爱情成就一首敖鲁古雅赞歌,道出了鄂温克民族忠贞、传统的爱情观与家族观。在毗邻北极圈的严酷环境中,鄂温克妇女操持家务、赡养老人、照 顾孩童,用勤劳的双手承担起繁衍家族的重任;鄂温克的男人们饲养驯鹿、外出狩猎、总领家族事务,维系着小家庭与大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使鹿鄂温克人就是以 深厚的亲情、友情、爱情支撑着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北方部落,使这个仅有约200人的民族得以存生,宝贵的驯鹿文化得以延续。

 

二、以歌传情

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与历史传说,这在特定的土壤中形成了各民族相对统一的宗教信仰、审美意识与艺术文化。其中在少数民族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音乐集中的反映了该民族在经历了历史变迁或时代更迭后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驯鹿鄂温克人生活在茂密的山林里,对自然既充满了依赖之情又抱有畏惧的矛盾心理,他们为大自然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天籁之声,在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 中质朴的反映出本民族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舞剧《敖鲁古雅》中,集中的展示了几种使鹿鄂温克人的传统音乐,让我们领略到了来自森林深处的声音。

“喉音”是一种以发音器官为主体的声音艺术,它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积淀的产物,是蒙古人民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的成就。蒙古文化艺术研究所音乐学者吉·额尼比 西教授说“古代人民生活在深山中,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上呜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便产生了喉音”。可见,喉音是一种模仿自然世界而 产生出的独特声音。舞剧《敖鲁古雅》其中一个演出亮点就是“喉音”,使鹿鄂温克的喉音来自于森林动物,猎民们在狩猎过程中通过模仿驯鹿的声音来召唤驯鹿。 这种唱法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单体多声部形态。演唱喉音时,肺脏,喉头,舌  头,上颚,牙齿,喉结,嘴唇和嘴角 等发音器官全部参与,共同协作,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近似于鹿鸣的声音。舞剧中演 员表演着鹿舞,轻快而有力;口中发出的喉音,清澈且响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仿佛一群初生的小鹿快活的在森林中玩耍,寻找着同伴。演出过程中,“喉音”此 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鄂温克独有乐器——鹿哨、口弦琴与上述的喉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鹿角磨制出来的鹿哨用桦木制成,长约80厘米,一头粗,一头细,两头皆可吹响,同样是召唤驯鹿的工具。鹿哨是猎人们千百年来鄂温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鄂温克人用智慧拉近了与自然界及自然界生物的距离。

此外,《敖鲁古雅》中原汁原味的鄂温克歌曲也令观众大饱耳福。据该舞剧总导演乌日娜介绍,舞剧中的歌曲是经过实地考察,走访苏木,采访当地的老人,记录下 原始歌谣与音调,经过后期的加工与整理而成,具有浓郁的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气息。如歌曲《东泉》,钢琴与古筝的轻柔对话配合歌手天籁般的声音,仿佛冷 夜里的月光透过树丛间的缝隙照耀在澈澈流淌的山涧水上,也照耀在年轻的艾雅玛身上,她伴着歌声忧郁的织着秀毯,等待爱人的归来。同名歌曲《敖鲁古雅》是一 首描述当地美丽风貌、弘扬鄂温克民族的歌曲,此曲由鄂温克单鼓伴奏,曲调欢快活泼,采取男女声混唱的方式,其中参杂了喉音、鹿哨等,将鄂温克音乐文化囊括 其中。

  

三、以舞敬神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河中,动植物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而以动植物为主题的艺术也占据了其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渗透了浓厚的生存意识与民族审美情感。

常年生活与深林中的使鹿鄂温克人不仅勤劳勇敢,而且热爱歌舞艺术,擅于用乐舞结合的方式表情达意。由于自然与生活环境的特殊,他们的舞蹈艺术具有明显地地 域性。舞剧中所展现的鹿舞、鹤舞以及松鸡舞是使鹿鄂温克与其朝夕相处通过模仿动物特点而成的舞蹈,是鄂温克民族文化的真实反映。

1、驯鹿舞

驯鹿是鄂温克民族的象征,更是他们世世代代的朋友,鄂温克是唯一饲养驯鹿的部落,他们一起在山林里相濡以沫,与鄂温克民族建立了最为持久的友谊。由于驯鹿 在使鹿鄂温克族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一种驯鹿文化,即“围绕猎取和饲养驯鹿而形成的一整套生产技能、社会经验、信仰、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的复合体。[1]反 映在宗教信仰上的有“阿隆神”和“熊神”保护着驯鹿免除疾病和狼群侵扰;反映在艺术形式上的有以驯鹿为图案的萨满服饰、桦树皮制品等雕刻装饰艺术;以驯鹿 为主题的绘画艺术以及以模仿驯鹿特性的舞蹈艺术。在舞剧的第一幕我们便领略到了轻快灵活的鹿舞。演员们装扮成驯鹿模样,双手托住鹿角,模仿驯鹿走路、觅 食、奔跑的模样。如模仿驯鹿走路的动作:双脚起半脚尖,每次走步都要经过吸腿然后轻轻的落下,以展示驯鹿的轻快与敏捷;模仿驯鹿奔跑的动作则是双脚跃起, 一腿向前吸腿并迈步,另一腿尽量向后蹬直,强调步伐的幅度,尽量保持腾空的时间,每一次奔跑都作出驯鹿双蹄刨地的动作,有力而短促。另外舞剧中,还安排了 “斗鹿”场面,两头驯鹿鹿角相对,互不相让,逼真而充满乐趣。最后,“众鹿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在森林中尽情的奔跑,象征着使鹿鄂温克强壮、勇敢、崇尚自由 的民族性格。驯鹿舞蹈是使鹿鄂温克人独有的舞蹈形式,是其狩猎文化以及动物崇拜的动态反映。

2、仙鹤舞

仙鹤被使鹿鄂温克人看做吉祥之物,它美丽、圣洁,散发着仙灵之气,传说中听到仙鹤的啼声,这一年就能够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仙鹤不仅象征着长寿、吉祥如 意,更是萨满与诸神之间通灵的吉祥神鸟,在它的身上充分显示了使鹿鄂温克人浓厚的动物崇拜性。鄂温克人希望自己能够像仙鹤一样灵动、美丽,通常模仿仙鹤走 路、觅食、跳跃的样子。该舞台剧中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女演员们身着仙鹤羽毛,迈着轻快的步伐缓缓走出,时而展翅亮出美丽的羽毛,时而吸腿跳跃抖翅欲飞,动 作中因模拟仙鹤的爪子,所以注重脚部与小腿的力度,如仙鹤行走时,吸腿的速度较快,落腿前行时速度较慢,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此外,仙鹤舞中突出头部的运 用,有着“欲行先起头”的动势,这一显著特征抓住了仙鹤机敏、灵动的特点。舞剧中,或众鹤齐鸣,或单鹤独舞,舞姿舒展、优美,呈现出一番众鹤展翅欲飞的神 奇画面。

3、松鸡舞

《敖鲁古雅》中的松鸡舞同样也是一大亮点所在。伴随着粗犷厚重的喊号声,身着松鸡服的男演员们跃入舞台,背部及头上带有松鸡羽毛作为装饰,体态弯背前倾。 松鸡舞的动作多以脚下和颈部动作为主,重心下沉,脚下动作丰富,常做单脚跺地或跃起双脚交换跺地的这类模仿松鸡跳跃的动作,跺地有声,成为节奏,其中的旋 转也多是双脚交替重心完成。另外,松鸡舞中颈部动作具有鲜明特征,在上述体态上,颈部多次重复“前伸——收缩”的动作,手部并辅之相同动作,类似松鸡进食 场面,敏捷而逼真,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与仙鹤舞相比,松鸡舞更加具有男性强壮、豪迈的特征,是勇敢机智的使鹿鄂温克男子的真实写照。

4、萨满舞

勇敢而勤劳的使鹿鄂温克人经过长久以来的历史洗礼始终遵从着本民族的信仰与宗教。在使鹿鄂温克人的信仰中夹杂着众多形式的崇拜,其中主要有萨满教与熊崇 拜。使鹿鄂温克的起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自身与熊有着一种奇特的血缘关系,因此他们把熊作为民族图腾,而对于熊既夹杂着崇拜敬神又充斥了一种敬 畏之情,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在许多仪式之中。如使鹿鄂温克有祭熊仪式,忌讳死亡字眼,要说“熊睡了”并经过处理后把熊的尸体挂在两棵树上之间进行风葬,祈祷 熊灵魂永恒不灭。

在《敖鲁古雅》舞剧中再现了“祭熊仪式”的场面,舞台上方悬挂着类似熊型的道具,整个仪式场面严肃而充满神秘色彩,演员们俯身祈祷着熊灵魂再生,可以想象 鄂温克族对于熊深刻的敬畏之情。“祭熊仪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萨满舞蹈。“萨满教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萨满和一般心中的习俗性的宗教经验, 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和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2]使鹿鄂温克人信奉的萨满教是集自然、图腾、祖先崇拜为一体,以信奉万物有灵为思想观念,萨满文化涉及到使鹿鄂温克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而根深蒂固。

萨满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他们在“通神作法”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一种癫狂、自由、失去自我的状态,之间伴随着一些非常规形式的肢体动作,萨满舞蹈 因此形成。《敖鲁古雅》舞剧中以最大程度还原了萨满舞蹈,舞台上供奉了用木头雕刻成人形的鄂温克祖先“舍卧克”神,此时萨满法师身着神衣、神帽,手持神 鼓,边唱边舞,“通神”时动作由缓慢的急促,脚下跺步,身体随着鼓声左右摇摆,时而起身,时而跪于地面,“通神”至高潮时激烈的敲鼓,身体癫狂摇摆同时迅 速旋转,脚下蹦跳,口中祷词急促,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敖鲁古雅》中的萨满舞蹈使我们充分体会到源自森林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信仰崇拜,他们用这种独特 的方式为自己祈福消灾,祈祷民族的绵延繁盛。

 

“山野之风,吹散污浊之气”著名春晚导演郎昆对于《敖鲁古雅》这样评价。《敖鲁古雅》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完整而独具特色,尤其在演出尾声时,中国最后一位女 酋长“玛利亚索”老人以及驯鹿“别阿”的登台震惊全场,短短的两个小时仿佛把我们从喧嚣的都市引入茂密的森林,让世人去见证一个民族的生存历程,那肢体的 舞动、山泉般的声音、真诚的祈祷告诉我们鄂温克民族用生命创造的奇迹。《敖鲁古雅》创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来自深林的原生态歌舞盛宴,更给予世人一丝洗涤 心灵、感受生命、倾听自然的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中华舞蹈志编写委员会编,学林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徐尔充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

[3]《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金秋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

[4]《舞蹈生态学导论》资华筠,王宁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5]《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金秋著,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舞蹈》(上、下册)金秋著,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7]《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中国民间舞蹈》刘魁立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8]《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罗雄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9]《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 中国ISBN中心版,1991年.

2011.2发表于《大舞台》



[1] 卡迪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P96,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7

[2] 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P22,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备受期待的原生态大型舞台剧《敖鲁古雅》在2011年3月进行巡演,与全国的观众见面了。到现在,导演乌日娜携主演阿丽玛等一行四十多人已经走过了全国的青岛,常州,马鞍山,合肥,温州等城市。乌日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敖鲁古雅》作为解密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的传说的舞台剧,希望能够带给全国更多的观众心灵的震撼。

  

  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敖鲁古雅》是吉祥三宝主唱乌日娜和她的丈夫布仁等历时四年,长途跋涉深入森林部落,走进敖鲁古雅鄂温克聚居区,探访年届九旬的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 抢救性地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当地民歌、舞蹈、器乐、形体艺术等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及文化素材之后创作的一部大型原生态舞台剧。 该剧以中国最后一个使用驯 鹿的狩猎部落——使鹿鄂温克族为背景,以少女艾雅玛与青年猎手别日坎的动人爱情为线索,大力再现使鹿鄂温克狩猎部落的生活原貌,吟唱出使鹿鄂温克人感恩自 然、尊重生命的千年旋律。观众可以从剧中古老而神秘的萨满舞、庄严的祭熊仪式上,体会到遥远而古老的森林部族的动人故事,体味到这个仅剩两百余人小部落的 顽强生命力,以及朴实的族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自然之母的感激之情,并启迪我们今天的生活。

  

  于丹称城市人应看 

   《敖鲁古雅》曾经在北京演出四场,每一场都获得轰动。而众多文化界演艺界知名人士也都到现场观看了演出。央视总导演郎昆看了演出后说:“我没想到他们能 做出这样一个纯原生态的舞台剧,就像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风,吹散了舞台上的污浊之气。从头到尾,每一个演员、每一段音乐、每一支舞蹈都灌输着真诚。乌日娜导 演用这部舞台剧来讴歌和呼唤这种文化的传承,只有有这种使命感的人,才能有这样一种呼唤的力量。”

而曾经走访过敖鲁古雅地区、拜访过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老人的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则称其为寻找幸福的传奇之路。于丹表示:城市人应该看《敖鲁古雅》,它不仅是珍贵鲜有的天然民族文化,更是现代社会能够洗涤人心的一股清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