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何燕敏

(2015-11-28 09:32:46) 下一个

 

何燕敏:不刻意追求原生态舞蹈只为表现生活

何燕敏,女,蒙古族,1962年5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

  创作的主要作品有舞蹈《顶碗舞》《盛装舞》《向天歌》《吉祥颂》《布里亚特人家》《暖雪》,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等,编导的舞蹈作品曾获 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金奖、服装金奖、音乐金奖,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文华奖音乐舞剧杂技剧类优秀剧目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最佳节目奖,全军文 艺汇演总导演一等奖等。担任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晚会、东盟博览会、国际民歌节等重大活动的主创导演。

  常年下基层采风、慰问。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先进文艺工作者、北京军区“十大女杰”。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

  Image result for 何燕敏

她是著名的蒙古族舞蹈家,是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她曾获得文华奖最佳剧目、荷花奖金奖、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等中国舞蹈最高奖项;她是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晚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主创导演;她编创的舞蹈作品,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何燕敏4岁起就特别喜欢跳舞,5岁随着同为边 防军人的父母从内蒙古去了山西。从小学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跳舞开始,到在叶三舟的鼓励下考取山西省艺术学校,何燕敏的艺术人生便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这 孩子天生就应该去跳舞”,邻居叔叔这句打趣成了她一生真实的写照,她的全部兴趣和职业都与舞蹈有关。

何燕敏小时候性格比较安静,但内心当中有自己 所坚持的小想法。进入山西省艺术学校后,系统的舞蹈学习让她渐渐地对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索性不去上了。这个外表乖巧内心倔强的小女孩在老 师眼中显得很不刻苦,但父母并没有苛责于她,反而认为只要有进步就非常好,这给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更培养了她勇敢地表达自己观点和喜好的性格。

毕业后在山西省歌舞剧院没待一年,随着父亲的一纸调令,何燕敏又跟着家人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一切就像安排好了似的,已撤编10年的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此时正在重新组建,入伍成了何燕敏的不二选择,她成为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在较短时间内就担纲了独舞。

1993年,为反映边防军人的精神与生活,内 蒙古军区准备创作一台大型歌舞剧,当时团里专业编导不足,因何燕敏平时爱参与编舞工作,团长就把编导第一幕的重任交给了她。最后,6幕的剧,她负责编排了 3幕,还担任了舞蹈的主演,从一个小姑娘演到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演出大获成功,这台名为《魂系北疆》的大型歌舞剧风靡一时,并作为当年的国庆庆典剧目在 京演出,之后又进行了全军巡回演出。

何燕敏很快调入文工团编创室,从事专业编导。 在这里,她用有着鲜明何燕敏标识的舞蹈动作,创作的《顶碗舞》获得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漠柳》获得“孔雀奖”金奖;《盛装舞》获得中国舞蹈最高规格的奖 项“荷花奖”金奖,更成为向世界展示内蒙古的一张名片;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一举拿下中国舞剧的最高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何燕敏把这些成绩归因为“认真”。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年复一年、走遍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上每一个边防哨所、扎实进入12个盟市的牧区村落采风和研究得来的。

一次下部队体验生活,何燕敏和同事在巴丹吉林 沙漠遭遇了沙尘暴,沙子像湍急的河水一样汹涌地流动。“在随时有可能掀翻的车里,我很无助,头一次感到,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相比是那么脆弱和渺小。”就在这 时,何燕敏突然在狂风中发现了一个更为渺小的生命——沙柳。它们刚刚泛绿还没有长出新叶,飞沙走石却始终无法折断它们纤细的腰身。边防军人的形象一下子就 跃入她的脑海,这柔韧的枝条不正代表着边防军人吗?这成了她创作舞蹈《漠柳》的灵感来源。

何燕敏去大漠深处的额济纳旗采风时,听说当地 有一对年届古稀的双胞胎姐妹对土尔扈特民歌、民间舞很有造诣。她带上一箱白酒,以女儿般的真诚去拜访两位老人。姐妹俩边喝酒,边低声吟唱古老的土尔扈特歌 曲,手舞足蹈起来,向何燕敏传授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蒙古族民间习俗和礼节,这让何燕敏更进一步体悟到了蒙古族生活中渗透着的艺术性,为她日后创作《盛装舞》 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呼伦贝尔大雪原》是带给何燕敏生命体验最 多,也是她投入感情和努力最多的一部作品。2008年,她专程去呼伦贝尔采风一年。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那天,零下40摄氏度,刮着白毛风,他们的车 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雪地公路上艰难地蜗行。那时候何燕敏还未明确自己要创作什么。她望向车窗,结了厚厚一层霜,用手抠开一小片,还没等看,霜又结上了。 这让她有些焦虑。当地的文化局长诺敏一直陪着她,不停地介绍当地文化,说笑话逗她开心。何燕敏不由地想起在一户素不相识的鄂温克族牧民家喝酒唱歌、牧民以 贵宾之礼待她的情景。“呼伦贝尔寒冷的冬天始终让我感觉温暖,这是因为有呼伦贝尔人,我的剧就创作呼伦贝尔的冬天!”《呼伦贝尔大雪原》赢得了近10项大 奖。

除此之外,何燕敏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 2004年全军第8届文艺会演中,她导演的综艺晚会《草原的祝福》获全军总导演一等奖;2009年编导的舞蹈《向天歌》获得第9届全军文艺会演创作金奖, 并于2012年获得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节目奖;《布里亚特人家》《吉祥颂》等多部作品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艺术之心:

追求完美的创作者

然而何燕敏从未在意这些奖杯。当领奖台上喊出 她的名字,何燕敏会找个人代替她去领奖,自己悄悄地站在一旁或索性宅在家继续做接下来的工作。她认为这些荣誉属于关爱她的集体,她内心里更在意的是艺术探 索和日常工作本身。当著名舞蹈评论家赵国政要采访她时,她婉言谢绝,觉得自己没做出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何燕敏的创作总是从零负担开始,不会带着与作品无关 的目标,她的作品统统收放自如,始终悠然自得,做着自己喜欢和感动的事。也许正是这份从容,和她的作品、为人所透露出的典雅和真挚,让她的合作伙伴总是给 予她最大的信任。

2010年6月下旬,2011年春晚歌舞总导 演柳钢给何燕敏打电话,希望何燕敏能够创作一个符合节日气氛的作品,对何燕敏说:“怎么编排你做主,我相信你。”这时候其他4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节目已经选 出并且开始排练了,何燕敏才“救火”般地投入创作。春晚5大民族歌舞《幸福大家庭》在黄金时间8点36分演出,何燕敏编创的《吉祥颂》获得2011年中央 电视台观众最喜爱的节目特等奖。

在即将到来的猴年春晚中,何燕敏导演的5大民 族歌舞类节目拟在黄金时段与观众再次见面,这将是何燕敏的创作第4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早在2007年和2008年,何燕敏已经连续两年担任央视春晚开场 舞导演,分别创作了《花开中国年》和《飞向春天》两部作品。《花开中国年》已经成为央视春晚开场舞的范例作品。

由此,在中国舞蹈界和观众的心目中,何燕敏已经是一位能够驾驭国家级大型晚会的一线编舞家。

尽管如此,何燕敏依然坚持每天6点起床,7点半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而每晚9点以后以及周末,则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她十分宝贵和珍惜的学习时间,于她而言,挑灯夜战已是常态。

“我其实不太敢跟别人说我这么刻苦,因为只有 笨的人才会这样。我觉得自己特没出息,每天都有一种心急如焚的感觉。”她的自谦让记者有些惊讶,她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艺术家,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是对 艺术的执著和强烈的紧迫感使她不放松地严格要求自己。家人曾建议她周末放松,弦不能绷得太紧,可是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变得特别焦躁,还有一种负罪感,反 倒不踏实了。

何燕敏在十几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她的 “创作日记”:对作品的点评、一瞬间的灵感、对艺术语言的心得等等。“别人看到我这些本子常说,你走火入魔了!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都快成病态了。但是我 觉得这是一种幸福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感到很快乐。”何燕敏眼睛里闪耀着虔诚的光彩。

1996年何燕敏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习了服装设计,2003年又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了中国语言文学。她能独立设计舞蹈服装、撰写文本,这两种学问也直接浸润着她的编舞,辅助她创作出更加唯美的艺术作品。

低调、守信、勤勉、踏实已经成为何燕敏深入人心的性格标签,被她指点过的学生也都受益于她的这些可贵品质。

“何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小到局部的动作设计,都亲力亲为,她甚至常常生病的时候仍然坚持为我们排练,坚持为我们示范动作。何老师的创作真的是一滴一滴汗、一嗓子一嗓子积累起来的。”团里的舞蹈演员李娅丽说。

2015年9月15日,在第4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会上,何燕敏是本届唯一一位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内蒙古人。

赤子之情:

用舞蹈传播蒙古族文化

何燕敏带着对艺术、对民族文化强烈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创造出这些充满灵性的作品,让世界瞩目。《顶碗舞》向世界展示了蒙古民族内心的“疆域感”——冉冉升起的太阳,奔驰的骏马,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舞蹈给予观众自信的力量;《盛装舞》传达出蒙古族女性的自豪、自信与满足,这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她们对精神和物质文明的高品质追求,是令人钦佩的优雅 和高贵,而盛装的仪式感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蒙古优雅》则承载了许多人的中国梦、草原梦,在何燕敏的舞蹈里,幸福就是平静、富足的生活, 以及不炫耀的状态……

草原上沧桑古老的森林、苍茫辽远的戈壁、悠扬 婉转的长调、慈眉善目的老阿妈、在风雪中仍站立成松的边防战士……这些优美又淳朴的意象给了何燕敏无限的灵感与想象。“草原和军队这两个绿色是我创作的根 源,我更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高’。”何燕敏希望通过自己攀爬的艺术高峰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引领和裨益。有了这样的目标,何燕敏创作时自然 就带上了一份虔诚和慎重。“我的作品所有的题材,都是我能‘触摸’得到的东西,通过自身的体会来确认我要表达的情绪的温度、质感和由此产生的审美。这样我 传达给演员、团队、观众时才准确,作品才会更有感染力。”

在何燕敏的办公室,记者被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摞关于骑兵的书震撼了,《永远的骑兵》《骑兵之歌》……每一本都是大部头,有的甚至是20多年前的旧书,何燕敏把它们一一找来,细细阅读。记者下意识地问:“排一部剧需要看这么多书吗?”

“这些在无意识当中都会体现在作品里!”何燕敏飞快地回答。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无数次的思考过后,才着手编排的。

就拿骑兵系列来说,从1999年《当兵的爸爸》,到2004年《我的父亲》,再到2009年《远去的骑兵》和准备在2017年推出的大剧《骑兵》,每隔5年,何燕敏对骑兵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循着这些关于骑兵的作品,就可以找到何燕敏思考的脉络。

何燕敏的父亲是一位骑兵出身的老军人,但是当 骑兵这个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的兵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一个老军人的壮怀激烈相对的只有遗憾和悲伤……父亲给何燕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决心把骑兵 这个题材搬上舞台,用舞蹈来记录那个时代独有的骑兵文化。《当兵的爸爸》讲述了一群在内蒙古边防戍边的军人和他们的孩子们的故事,这是何燕敏对骑兵最直观 的印象和她最美好的回忆。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对父亲的理解,她明白了尽管骑兵这个兵种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骑兵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她在《我的父亲》里采用时 空交织的手法进行了描述:舞台上,一位年老的军人正在动情地擦拭着一把马刀,他的身后,一群英姿飒爽的骑兵正驰骋在战场上……最后老人站在一群骑兵雕像 前,耳边马蹄声渐渐远去,传来现代化武器的呼啸声,当从新时期、新装备、新军人身上看到骑兵精神依然存在时,老人眼里充满了自豪。舞台上亦真亦幻的场景, 使父亲的身影一下子就拉到了眼前,那一刻,连台下坐着的母亲都落了眼泪。

何燕敏把一个舞蹈题材研究透彻才出手的习惯,让著名剧作家赵大鸣深受感动,他与何燕敏谈剧本时,她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剧本还没写,就已经把历史节点、人物情感归纳和梳理清楚,这绝对不是信口而出,也不是一个激情的爆发点,一定是有很多的积累。

何燕敏对民族文化的展示、对艺术完美的追求, 也赢得了业界的尊敬和好评。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评价:“她的作品表现了当代蒙古民族自信、高贵、富足、和谐的状态。”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理论家江东称赞 何燕敏的作品:“经常会涌现出恢弘的‘史诗’般场面。她的作品展示出蒙古族人民辽阔而宽厚的内心疆域和富于力度与雍容的民族文化,大气而饱满。”

也正如何燕敏自己所说:“只要给我传达蒙古族文化的机会,我一定要把民族内涵完整地展现出来。”

“导演是个体力活儿”

2009年10月,在呼伦贝尔民族艺术学校的排练厅里,何燕敏开始了大型民族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的排练。

为了贴近最真实的情感,她选择了当地乌兰牧骑的舞蹈演员,甚至起用了一些连把杆都没有摸过的牧民。这让何燕敏在排练过程中耗费了巨大心血,示范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到位,哪怕是重复几十次,她都会认真完成。几天下来,她的腿都红肿了。

该剧进入剧场的技术合成、彩排阶段后,何燕敏仍然感到不完善,一次接一次地排练。演员可以轮番休息,而何燕敏作为导演却已经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何燕敏的女儿看到妈妈如此辛苦,心疼地说:“导演不仅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还是个体力活。”(院秀琴)

“承诺必须兑现,否则就是谎言”

2008年文化部的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谢晓泳和音乐总监温中甲找到何燕敏,想和她一起创作一个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牧羊歌曲和情景舞蹈表演的节目,然而何燕敏却认为这不能完整地展现蒙古族传统文化。

何燕敏性格当中不轻易妥协的因子又活跃了起 来,为了能够在这个重要的舞台上完整地展现蒙古族舞蹈,何燕敏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导演阐述作品的创作思路,并立下了军令状:“我吹了个小牛,说一定会是最棒 最好看的节目,这是给自己施加压力,同时也是给总导演一个承诺,这个承诺我必须去兑现,否则就是谎言。”最终,何燕敏创作了舞蹈作品《女子弹拨乐和情景舞 蹈——天鹅》。

何燕敏用了90个大阮、中阮和小阮现场演奏经典曲目《天鹅》,没有任何交响乐队伴奏,与60位演员的舞蹈融合,共同演绎了美好祥和的今日草原生活,没有喧闹、没有快节奏,却拨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弦。

何燕敏1962年出生在内蒙古军区大院,蒙古 族,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2015年被评为第4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 馨文艺工作者。201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她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被授予中国人民解 放军“先进文艺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评为北京军区十大女杰。2011年被收录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当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仅有的两 位蒙古族军旅舞蹈家之一。2009年、2011年分别担任建国60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建党90周年史诗《我们的旗帜》执行导演和编导。连续 12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双拥晚会编导,她的作品应邀在国家大剧院、中法艺术年、中俄艺术年、香港回归7周年、东盟博览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 动会开幕式进行演出,并成为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高校的经典教学剧目。

评语

著名舞蹈评论家赵国政:“何燕敏所在的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是全军最小的文艺团体之一,但她从未产生过此乃土丘而慕他山林葱木秀、脚下水浅而羡大江大海浪涌涛飞的浮躁心理。这份淡定、这份默守,既是过去也是未来成功的前提。”

著名舞蹈理论家江东:“《盛装舞》用了30位身着深红色蒙古族盛装袍服的女演员,在不停地流动与穿插中,组成一个又一个富于极高形式意味的优美构图,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久久难以平静。《盛装舞》是一个极富文化底蕴和丰厚形式感的难得的舞蹈精品!”

著名舞蹈编导、教育家、理论家肖苏华:“《盛装舞》的作者很懂‘声部’在舞蹈中的作用,因而层次感很强,很丰满。如果说过去某些类似形式的舞蹈还能看出俄罗斯‘小白桦’舞蹈团的痕迹,《盛装舞》则彻底摆脱了它的影响,完全是中国自己的‘小白桦’。”

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我们的编导今天编一段 蒙古舞,并不是很难,编一个既是蒙古族的,具有蒙古族浓郁的传统风格,同时还具有时代感,这是很难的。从《吉祥草原》中,我们看到了蒙古族的大气、宽阔, 和像鸿雁一样的精神,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蒙古族的善良,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发生的巨大变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 旗帜》总导演陈维亚:“《我们的旗帜》大型演出里面,56个民族这一场叫《人民的心声》,以何燕敏为首的导演组,很好地完成了整体的创意,用最好的创作方 法,让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尽情高歌,层次丰富、高潮迭起,成为一个大的亮点,刚一拉开帷幕,全场就会被带到一个感情兴奋的沸点上。”

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陈临 春:“《幸福大家庭》这个节目本来是被安排在12点以后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么优秀、震撼的歌舞时又将其调在了前面。《吉祥颂》作为打头节目非常关键,一 开始就把整个气氛调动起来了,不但是这个节目的亮点,也是整个春晚的亮点。何燕敏多年为春晚奉献了精彩的歌舞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为春晚做出了重要 贡献。”

 

军区大院有一个爱跳舞的小女孩儿

  11月24日,记者对何燕敏进行了专访。电话那端传来的沙哑声音,让记者以为何燕敏是一个十分粗 犷豪放的女编导。可是,站在记者面前的何燕敏是一个有点清瘦,举止优雅而且十分美丽的女人。何燕敏简单介绍了自己:“我不喜欢太张扬个性。我编排的舞蹈拿 了大大小小各种奖项,但是我把这些荣誉翻了过去。”

    何燕敏的父亲是一名边防军人,父亲雷厉风行的作风一直影响着何燕敏。她说:“父母对我们兄弟姐妹的爱好从来都是支持的。上学时,我最企盼的就是父亲的来 信,那种图画式的语言让我终身难忘,而且母亲那种追求完美的性格也一直影响着我。我觉得我现在能在舞蹈方面小有成就,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

  在她很小的时候,军区大院里总能看到文工团许多漂亮的阿姨。她常常趴在练功房外看她们排练,她认 为那些跳舞的阿姨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那时,何燕敏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跳舞,长大了也要像那些阿姨一样漂亮。从此军区大院就有了一个爱跳舞的小女孩 儿。那时,部队组织到基层慰问演出,当中总能看见何燕敏小小的身影。

  1971年,何燕敏一家搬到了山西省太原市。上学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问何燕敏:“你是不是会跳 舞?”何燕敏大声说:“老师,我会。”于是,何燕敏就在当天的开学典礼上跳了人生的第一支独舞《北风吹》。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是,何燕敏却因为跳舞 得了许多奖项。她笑着对记者说:“妈妈为了鼓励我,就把每一张奖状都挂到墙上,把一整堵墙都挂满了。当时还有奖品,是带有那个时代标记的笔记本或者是一本 《雷锋的故事》。现在回忆起那段往事,感觉十分美好。”

  差一点儿错过学舞蹈机会

  10岁那年的一次文艺汇演,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演出谢幕的时候,一个老师拉着她的手亲切地问:“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父母叫什么名字?”何燕敏后来才知道,那是艺校负责招生的老师。

  在接下来的几天,有两位老师到何燕敏家家访。第一位来的老师是晋剧系的,他说何燕敏的扮相特别好 看,适合唱晋剧。于是,何燕敏的妈妈就带着她来到山西省艺术学院,她们看见了扛着大旗正在练功的演员们,何燕敏表示不喜欢这些。于是,第二位老师来家访的 时候,她没有问是什么系就拒绝了,后来才知道第二拨的老师是舞蹈系的。当时,妈妈对何燕敏说,艺校就不要上了,还是好好学习吧!因此,何燕敏对上艺校的事 情也就死了心。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何燕敏再次下定决心学习舞蹈。不久,少年宫组织学生们到艺校的舞蹈系参观。 一走进练功房,她看到学员们穿着蓝颜色练功服手扶把竿练功,一个穿着粉色西服盘着头发的女老师坐在钢琴旁边。这一场景,一下子把何燕敏童年的舞蹈记忆唤醒 了。于是,她下定决心报考艺术学院舞蹈系。

  说起考舞蹈系的经历,何燕敏说,当时妈妈给她准备了一条瘦腿裤子和一件黄衬衫,特别好看。但是, 她却执意要穿裙子,她认为只有穿上裙子才好看。从初试到最后的复试,她都是一个人参加的,妈妈怕她压力大,一直没有陪伴她。当时没有练功鞋,还是一个老师 借给她一双练功鞋。考完第一场,考官发给她一个小纸条,让她交给家长,上面写着“顺利”。就这样,每一次考完试就会有一张小纸条,一直到最后一轮考试,她 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当时,军区大院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何燕敏考上了山西省艺术学院,那一年,她11岁,是班里最小的一个学生。

  毕业之后,何燕敏被分配到了山西省歌舞剧院,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时候,她就已经担任领舞了,这在那个时候并不多见。

  艺术从不断颠簸中走来

  上世纪80年代初,何燕敏的父亲被调回内蒙古军区,她也随着父亲调回了内蒙古军区文工团。1991年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我的父亲》是何燕敏曾经编创的一个舞蹈节目。它通过一位老骑兵对过去军旅生活岁月的回忆,来体现那种一往直前、不可阻挡的骑兵精神在边防战士中的延续。

  何燕敏说:“我是骑兵的后代,从小生活在军人家庭,后来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小时候父亲经常 给我讲述骑兵的故事,讲骑兵们如何克服困难。但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骑兵的威武、潇洒。长大以后,父亲告诉我,那是骑兵精神。”把骑兵精神 搬上舞台,用舞蹈的语言来诠释边防战士们戍边卫国的精神,这一灵感的涌现,使何燕敏在短时间内就编排出《我的父亲》。

  何燕敏对记者说:“在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工作的这些年当中,我已经走遍内蒙古,因为在那里驻守着我们的边防官兵。一年当中我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是在基层工作,基层中发现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感动着我。所以,我的大部分灵感都是从不断的颠簸和行走中来。”

  给舞蹈以生命力

  何燕敏对内蒙古军区文工团的舞蹈充满自豪:“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承担了8个节目的舞蹈表演。”她说,在国内的各大舞蹈比赛上,内蒙古军区文工团拿遍了所有金奖。

  在谈到刚刚获得“荷花奖”的《盛装舞》时,何燕敏说,传统中蒙古族妇女对服饰特别讲究,每逢盛大 节日、隆重庆典、那达慕大会等活动,爱美的女人们必须是盛装出场。何燕敏还记得,外婆曾经教育她,女孩子的服装可不能随便,那是教养和身份的象征,这种文 化理念也就是《盛装舞》创作的动因。但是《盛装舞》的本体是舞蹈而绝非借舞蹈展示的服装,因而怎样舞,让何燕敏费尽心思。她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化蒙古族舞 蹈,她要深入民间寻找更具生命力的舞蹈活体。据说土尔扈特部族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掌握原始的民歌和舞蹈,于是她不远千里来到大漠深处取经。开始两位老人 不愿意传授,她以女儿般的诚恳,并且买了一箱白酒作为礼物相赠,两位老人才把舞蹈的真经传授给她,并且给她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礼仪和习俗。

  何燕敏说,所谓《盛装舞》实际是装与舞、舞与人的结合——盛装给舞以雍容大雅,舞蹈给人以气质高贵,是集蒙古族服装文化与蒙古族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形象表达。其风格浓郁纯正,动作特点让人有些陌生,这种陌生就是来自第一手生活之源和文化之本的鲜活。

  舞蹈研究家江东先生对这个作品盛赞有加,并在一篇述评中给出这样的评价:“这个作品展示出蒙古族 人民辽阔而宽厚的内心疆域和富于力度与雍容的蒙古族文化,大气而饱满。舞蹈用了30位身着深红色蒙古族盛装袍服的女演员,在不停的流动与穿插中,组成了一 个又一个富于极高形式意味的优美构图,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久久难以平静。《盛装舞》是一个极富文化底蕴和丰厚形式感的难得的舞蹈精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荷美 回复 悄悄话 优雅何止于舞中——何燕敏和她的舞蹈艺术 2016-08-23中国文化传媒网
何燕敏是一位军中女性舞蹈编导,现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让何燕敏在业界名声大噪的,是她创作的那一支让人过目难忘的《盛装舞》。
当年,《盛装舞》甫一出现,便引来一片片喝彩叫好之声,舞中那绵延不绝的群舞调度、那沉稳大方的动态设计、那重彩精美的服饰、那独特新奇的节奏,捕获了观者的眼和心,让人佩服这位编导的艺术感觉。我是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解放军专场”的现场观看的这支舞蹈力作,看完立刻就禁不住地向坐在我前排的赵国政评委表达出我内心的激动,并于后来不久以《雍容华彩盛装舞》为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写了一篇短评:“这个作品以其雍容华美的视觉形式美感,展示出蒙古族妇女辽阔宽厚的内心疆域和富有力度与厚度的蒙古族文化。”舞中的女舞者们“身着设计精良的深红色蒙古族袍服,在不停地穿插中构成了一幅又一幅富于浓郁形式意味的精美构图,把一幅幅静动搭配妥帖的舞蹈意象,一波盖过一波地向观众抛洒过来。那些醇馥的舞蹈意象,像是后浪推前浪的审美大潮,为观众带来不尽的视觉美感。”的确,《盛装舞》是中国舞蹈界民族舞蹈领域中结出的一颗硕果,不但将蒙古族舞蹈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让当代中国舞蹈的审美高度有所加强和体现。

从那个时期起,人们便开始关注到这个名字:何燕敏。她于那个时期推出的另一部蒙古族女子作品《顶碗舞》,同样以其大气的调度手段,赢得了人们的掌声。于是,何燕敏开始在中国舞坛浮出水面,而她作为女性编导所特有的那份细腻和精致,几乎让她创作的所有作品都给人带来了酣畅淋漓的审美快感。

几年之后,在又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首都舞台上绽放时,由何燕敏为内蒙古代表队创作的大型舞蹈诗《呼伦贝尔大雪原》再一次获得了满堂彩。这部气势恢弘的大型舞台作品,以其精湛的呈现和成熟的表现在会演音乐舞蹈组近30台作品中名列第二。何燕敏对于蒙古族文化的那份理解和挚爱以及她在作品中呈现出的那份精致感,再一次为她赢得盛誉,也再一次展现出她作为一名女性编导的那份独有的艺术气质。

见到何燕敏本人,首先为她的美丽和干练所深深打动。这位美丽的女性,工作起来却不见得那么“美丽”了,她的那份从容与干练,让她思维敏捷、角度独特,极强的自信和精准的控制让她在排练场和舞台上俨然一位久经战场的总指挥,用运筹帷幄的智思挥洒着她流光溢彩的艺术感悟,她那十分较真的工作状态,让她为社会捧出了一部又一部、一台又一台让业界瞩目的佳作。

这位蒙古族军旅编导,16岁进入军营,成为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专业舞者。在长年的军旅舞蹈生涯中,她不但练就了一身军人般的气质,更夯实了她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基础,艺术之思就这样在她长年的积累中,成为她认识世界、追求人生理想与价值的表达空间。她凭借着天赋和后天努力,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舞蹈编导。

在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我们再次看到了何燕敏的创作,在名为《筑梦边关》的解放军专场中,来自内蒙古、西藏、新疆3个军区文工团的艺术家们集中展示了军旅民族歌舞艺术的最新成就,而何燕敏以《蒙古优雅》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她对于舞蹈艺术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那份舞中的优雅何止于舞中,那正是何燕敏自身艺术感悟和艺术气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对她熟知的、挚爱的蒙古族人民及其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弘扬。至此,何燕敏的舞蹈理想及其特色已经非常明显,那种传神的细腻和讲究的精致始终充盈在她的舞作之中,“舞蹈美”的艺术本质成为她舞蹈作品的根本和底色。

厚积而薄发,正处在艺术最佳成熟期的何燕敏,成为当今中国舞蹈界的一名实力干将,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正在让她长年的潜心积累集中绽放。前不久,何燕敏刚刚把荣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音乐剧《相思树》推上舞台,而由她执导的另一台大型舞剧《漠魂》也问世在即。透过这些精彩纷呈的舞台作品,我们不难看到一位为了艺术和荣誉而呕心沥血的舞者之心,这些作品再次彰显出何燕敏作为一位女性编导所特有的艺术情怀。在以往的多年创作中,何燕敏获得过各种奖励,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自己获得历练并进而成为当今中国舞坛一位主流并且优秀的舞人,让艺术理想伴随着时代自如地在民族舞蹈的天空中翱翔。可不是嘛,何燕敏独特的艺术气质和对人生的丰富积累和咀嚼,正在成为她飞向艺术制高点的有力支撑。(江 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