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83)
2007 (428)
2008 (436)
2009 (659)
石衡潭
——读奥运冠军埃里克传记《直奔金牌》
北京奥运会比赛在即,奥组委全力以赴,运动员摩拳擦掌,志愿者整装待命,老百姓翘首以待,可是奥运是什么呢?奥运精神又是什么呢?还有比奥运夺冠更崇高的目标吗?还有比奥运精神更伟大的精神吗?这样一些问题恐怕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想或者还没有想明白。而这部描写奥运冠军埃里克的传记《直奔金牌》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埃里克·利迪尔是英国传教士的儿子,在专门为传教士子弟设立的爱尔生学院学习时,他和胞兄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卓越的短跑天赋,他们常常在校园的各种跑步比赛中比翼齐飞,争相夺冠。爱尔生学院培养了他“遵守比赛规则”的运动精神,不只是表面上正大光明地参加比赛,而且是在比赛中具体地表现出正直、公义、公平和容忍。埃里克一生所津津乐道的是这样一个发生在赛场上的故事:在一场国际的跨栏赛上,一位领先的参赛者撞倒了一个栏架,另一名跑在他后面内圈跑道的运动员本来可以捞个便宜,趁机冲过留下的缺口,但是他却突然转向一边,越过一个栏架,然后再转回内圈跑道。这个运动员虽然没有赢得冠军,却给埃里克和许多观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埃里克也是这样来要求和期许自己,在比赛中,他尽量做到和蔼可亲,关心他人。在橄榄球赛场上,不论胜负如何,他都在赛后与对手亲切握手;在田径比赛中,他给衣着不多的对手递上衣服,给无人搭理的选手带去安慰。这些细小的行为使他赢得许多运动员的尊敬。
在激烈竞技的赛场上,他更表现出了顽强与坚忍。在“三国国际竞赛”的400米比赛中,英格兰选手季理斯撞倒了埃里克,这使得他落后其他选手足足18米,得到裁判员继续比赛的示意后,他奋力追奔,不断缩短与领先选手之间的距离,在最后40米的时候,他像脱缰的野马一般仰头狂奔,终于比季理斯领先两米冲刺终点线。这样不可思议的一幕令在场的所有观众惊叹不已,终身难忘。在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的400米比赛中,埃里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路狂奔,领先世界纪录创造者费奇5米冲过终点线,创造了47秒6的新世界纪录,获得了冠军。在这届奥运会上,他还获得了200米的铜牌。
埃里克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他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运动天赋,但是他却没有把赛跑当作人生的一切,更没有把它当作奋斗的最高目标。当比赛与他的信仰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他宁可放弃比赛,也不愿损害信仰。他本来的长项是在100米,他完全具有夺冠的实力,甚至是当时夺冠呼声最高的选手,可是因为比赛安排在星期天——这个应当敬拜上帝和安息在上帝面前的日子,他就毅然放弃了比赛,他还因同样的原因放弃了4×100米和4×400米的接力赛,使英国队未能夺冠。在做出这一重大选择的时候,他不是傲慢地说“我拒绝!”,也不是顽固地说“我不愿意!”,而是诚心诚意地说:“我不能!”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个人荣誉也好,国家荣誉也罢,都不能置于神圣的信仰之上。为了信仰的缘故,他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那唾手可得的金牌。
埃里克这样做,并非一种贸然的决定,而是他长期持守的信仰使然。他每天都坚持读经、祷告,与上帝亲近;就是在繁忙比赛的间隙之中,他也到处讲道、传福音,他要让用自己在田径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来见证上帝的荣耀,也用上帝所赐予的能力来承担上帝所托付的更大责任。在他的运动生涯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加入汤普逊团契,成为一名年轻的布道家。“他们两个人对这世代的青年人所发出的挑战,足以呼召人们立誓忠诚于耶稣基督,并投注自己的一切来服侍上帝的国度。”在夺得举世瞩目的奥运冠军之后,处于巅峰状态的他还毅然做出一个伟大的决定——献身于去中国的宣教事业。
1925年,他离开了鲜花与掌声、舒适与安宁,来到了当时贫穷落后、动乱不已的中国。他在天津新学书院担任科学课的一名普通教师,带领学生晨祷会,作主日学老师,还做巡回布道以及许许多多的琐事,包括接待来往人员、帮中国人找工作等。事无巨细,他都任劳任怨,不予推辞。在事奉中,他也认识了加拿大宣教士麦肯齐的女儿芙萝,后来,芙萝成为了他的妻子和志同道合的同工。1930年,埃里克正式加入伦敦会,成为一名宣教士;1932年,他在苏格兰被按立为牧师,并很快回中国继续开展事工。埃里克夫妇对学生、朋友充满爱心,他们的家门总是向他们敞开,他们也常常来到这里居住。1937年11月,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危急关头,埃里克、罗伯特兄弟毅然前往处于战火之中的萧张县,支援在那里孤军奋战的宣教士罗兰兹。他们与乡下的老百姓休戚与共,也把福音传给这些在苦难中的人们。“正是当地教会的复兴,才使得这个地方变得生气蓬勃。”“那天晚上,仅一公里之遥,密集的枪弹声朝挖掘公路之人的方向发射,但在壑丘(译音)这个地方,我们还是聚在一起祷告、赞美、感恩,思考如何贡献一己之力来营造更美的世界。这对新人的新婚之夜是在枪炮声中度过的,但他们的心中有爱和喜乐。”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向英美宣战,宣教士们的日子更加艰难了,埃里克所在的天津新学书院被关闭,宣教士的工作被迫停止,埃里克便利用时间写作,他于1942年初出版了《每日祷告手册》(prayers for Daily Use),后来,他又撰写了《门徒训练手册》(Descipleship)。1943年,埃里克与许多英美侨民被关进了潍坊集中营。即使在集中营中,他也坚持读经、祷告、赞美、讲道;他的祷告不只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同胞,也为那些看守他们的士兵;他用自己乐观的精神给集中营中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带来勇气与欢乐。在1944年10月25日给家人的信中他写到:“冬天的比赛,孩子们的晚间俱乐部,宗教活动。一直在忙,记念你们每个人,在这特别的晚上献上我特别的爱。”1945年2月21日,埃里克在集中营中因脑瘤而猝然去世。
这本书不仅叙述了埃里克个人的故事,还真实地描述了宣教士生活的艰难,特别写到了他们常常不得不忍受的与亲人的离别之苦。埃里克与罗伯特的青少年时期在苏格兰度过,而他们的父母却在中国的宣教工场劳碌奔波;他们兄弟俩来到中国服事后,本来他们一家可以团聚了,可不久,他们的父亲又因病不得不回国治疗直至最终去世。罗伯特、丽雅夫妇来中国宣教时,他们的女儿才7岁,而当他们再次见到女儿时,她已经13岁了。后来,罗伯特因儿子重病,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他心所系的中国土地。埃里克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妻子芙萝也带着三个女儿回了加拿大,在埃里克去世两个月之后,她才知道自己朝思夜想的丈夫已经不在人间……
埃里克是一位苏格兰的奥运冠军,更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生于中国,他为中国奔走,最后,他也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为什么他舍弃奥运冠军的锦绣前程,而选择苦难深重的中国并与这里的人们一同受难。也许,他讲道时经常引用的这些话语可以帮助我们揭开这一谜底:
运动是很美好的事情,而最美妙的一部分,不是取得超人般的成就,而在于它所表现的精神——拿掉那种精神,它就是死的!
圣灵之于基督徒的生命,就像运动精神之于运动,而且更加丰富。
愿主向我吹气,
使我充满爱心,
使我能爱我主所爱,行主所要我行。
朋友,2008年奥运会就要落下帷幕了,我们是直奔奥运金牌还是更看重那永恒不朽的冠冕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请思索埃里克那奇特而又平凡的一生。
《直奔金牌》(美)大卫·麦卡斯蓝著,苏心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