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除了有 “时尚之都”, “金融之都”, “潮流之都”外, 还有一个称谓是每个纽约老客(NEW YORKER)都会自豪提及的就是----“美食之都”。许多世界各地的优秀厨师和餐饮专才被兼容并蓄,鼓励自由创业的美国文化吸引, 每年大量移民涌向这美国最大的城市。
纽约拥有引以为荣的18,000多家餐厅,所具有的美食风味之多是没有任何城市可以与之媲美。同时在这座城市里还拥有一批品位不凡的用食客,许多老练、极具想象力的厨师和他们一起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美食之城。
但是世界大都市的餐饮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 每年都会有不少餐厅因为房租上涨, 城市规划, 人口迁移, 菜式水准等原因而被淘汰。 在纽约居住的十六年里,至少目睹了一半华人社区的中餐酒楼和饭店成为“昨日黄花”。 今天开车经过曼哈顿华埠, 又看到不少店面在装修和换招牌,不由得有些 “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星夜赶考场”的感慨。 回忆起几家已经消逝不在的老饭店和一些老友旧事。
“肥仔记”和“胜记”
这两家当年都是位于曼哈顿唐人街中心的老店, 经营地道的港式粤菜, 菜式水准稳定, 平淡中见功力,一盘普通的广式清蒸草鱼被他们料理得入口即化,香浓美味; 炒水通菜鲜嫩翠绿,让人垂涎。 肥仔记走平价大众路线, 胜记价格稍高,但是海鲜更加丰富精彩。
长我两岁好友阿鼎自己也是厨师兼“美食家”,那时最喜欢招呼我一起去“胜记”和“肥仔记”就餐。 大家从95年打工认识, 那时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他英俊,随和又没有心机, 和我自然投缘,一起工作了数月,后来换工作离开, 联系也就淡了。
不想96年春节在中国休假, 突然在新年钟声过后收到他从美国打来的问候电话, 虽然短短几句, 却让我感动至深,美国餐馆工作繁忙而紧张,这份牵挂让我分外难忘。
过年后回到美国,我们就成为交往最深的老友。每次到“胜记”, 做厨师的他虽不宽裕, 总是叫上一堆粤式海鲜菜肴, 在频频招呼我的同时, 自己也落筷如飞, 好客又嘴馋的“老饕”形象让人发笑, 有时侯两个青年还会为谁吃最美味的“鱼腩“而你抢我夺……, 直到98年, 他去了遥远的外州开餐馆,后来成家立业, 就渐渐失去联络。
十年未见面, 当年一众年轻人大多成为美国公民,事业有成。听说他一直没有解决非法居留的身份问题, 餐馆生意也清淡。但是服务发达的电讯公司让大家的手机号码更改过频,没有一个可以“有空聊聊,永远不变” 的老号码, 一旦失去联系难以问候。 希望哪天在唐人街的热闹街头, 有人如当年一样亲热的拍我的肩膀, 回头可以看到鼎哥的笑脸……。
“祥来”越南餐厅
当年“祥来”越南餐厅位于著名的纽约福州街----东百老汇, 现已经歇业多年,店面被新移民接手改成了福州小吃店“老三小吃”, 生意依然兴隆。
那时候餐馆经营越南牛肉粉, 春卷,烤猪扒等小吃,份量适中,口味正宗。 特别是牛肉粉的汤底, 据说是用26种香料加大量的牛骨熬成。 那种难言的鲜美滋味在口腔碰撞, 让人一试难忘。 各种安南饮料也很有特色,确如:龙眼冰, 清补凉, 法式咖啡等。
第一次去“祥来”就餐是95年, 是在美国第一次请女生单独吃饭。犹记得如今天一样凌烈寒风的天气, 两碗热腾腾的猪排河粉,一碗酸汤鱼和一碟烤蔗虾, 两个不太熟悉的少年人兴奋又好奇的心情……。
那时候我的“中餐学位”已经快要毕业,准备去大学报名, 想找份工作挣一份“书本费”。 就到了新泽西的JERSEY CITY一家中餐馆打工,很小一家外卖店, 只有中年的老板和他的朋友分别做厨师和打杂,我就负责接电话招呼客人。
因为是黑人区, 所以三个大男人白天一起上班, 晚上一起在阁楼睡觉,连门也很少出, 几乎把我这外向健谈的小伙子“闷到抽筋”。 峰回路转, 几天之后, 老板的外甥女从中国来了, 一个17岁叫“小雨”的女孩, 长相甜美可爱, 能歌善舞, 也是福州人。 她初来国外想在中餐馆学习一些谋生手段, 小女子自然不能跟随出厨房师傅掂大勺,就拜我为师, 学习一些电话接待的简单英文和技巧。 大家年轻相若, 而且成长的背景相近, 自然有聊不完的话题, 每天的工作也变得生动有趣。
那天两个精力充沛年轻人一同工休,就冒着严寒相约从新泽西乘公车到纽约, 在繁华的东百老汇看到“祥来”的招牌, 就进去就座。 大家都没有点越南菜的经验, 就让服务员推荐了几样, 一试之下, 确有“惊艳”的感觉,滚烫酸辣的东南亚口味将寒气驱散。 后来这家小店就成了我常去的“据点”,直到几年前不知何故转让。
当年非法移民年轻人大都身负重债远渡重洋, 一周后, 小雨就由亲戚介绍踏上新的餐馆岗位开始工作,大家再未谋面。 开始时候还互通电话问候鼓励, 但初来国外的人大多生活飘泊, 90年代中期手机还很不普及,最终彼此失去联络而杳无音信。 一晃已经十几年, 现已而立之年的她应该有了自己的温馨家庭和一片天地。 又是冬至,不知道她是否还记起那碗越式酸汤鱼。
null